一点心理学 | 告别假努力,走出“积极废人”怪圈

  室友们的关门声“啪”“啪”地响起,早就把你第六遍的闹钟铃声甩在了身后,你这才依依不舍地在被窝中伸了下懒腰,揉了揉朦胧的双眼,一起身就瞅见前几天踌躇满志在墙上贴下的“计划表”:六点洗漱、七点背四级单词、八点晨跑吃早餐……

  你嫌弃地撇撇嘴关掉十点的闹钟,身体还未被唤醒,脑子却先一步“精神”起来:“今天晚了,算了,明天一定早起,按计划行事!”,念头刚落,一个翻身,手指便熟练点开了手机,又刷起来一个个视频。

  这场景是否在你的身上也发生过,积极的心态、懒散的行动、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一边立下满满的flag,一边是“卡死”的行动进度条,又丧又积极使你成为了“积极废人”。面对正在漏电的“行动力”想要续航,其实并不困难。

行动力电池的“节能模式” 实际是你在逃避

  激情澎湃地立下flag,脑子转得飞起,身体却像冻住了一样,这种“表演式努力”实际是你自己喂给自己的“安慰剂”

  心理学角度来讲,这种行为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当个体感觉到压力爆表,或者抵触某项任务时,因为害怕外界期待等多种因素,就会利用“假性努力”来自我安慰。

  《焦虑是头大象》一书指出,当努力只是为摆脱焦虑,人们便难以产生驾驭欲望的志气。当“制定计划”变成了抚慰焦虑,思想在使劲儿耗电,行动却在偷偷省电,最终这种看似努力的行为,耗了半天能量,却推不动实打实的进度条,换不来真正的前进。

行动力电池的续航指南 三招让你原地续航

  1.点击启动键,让身体动起来

  “看完这集电视剧就去学习”“十点整准点开始”“收拾完书桌立马动工”……借口一箩筐,任务却像座大山,总也完不成。这时的你不妨试试先让身体动起来,打开书本,先读上五行,不知不觉中,引导自己“进入状态”,启动键一旦开启,在时间悄然流逝间,整页就会被读完,学习的“惯性”随之而来。

  闻一多先生曾说过:“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所以,拒绝拖延,马上去做,先完成,再完美,让身体跟上思想的脚步,你就会觉得,这事儿好像也没那么难了。

  2.目标瘦身术,分步把“大象”塞冰箱

  把“大象”塞进冰箱,拆成三步走,开门、塞大象、关门, “拆分”的方式就能助你一步步完成目标,将大目标分成小目标,逐个击破,难度会大大降低。比如,如果你的目标是“学会弹钢琴”,那就可以要求自己在第一个月学会“弹琴的基本指法”、第二个月学习几首简单的入门曲目……把这项大任务,分解成小目标。

  当然,根据目标的难易、重要紧急程度进行优先级排序,则会让你在一天天挑战完成小目标后获得成就感,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

  3.奖励机制,“通关”变得趣味满满

  做任务也能像打游戏一样上瘾?关键在即时反馈的“通关奖励”。在任务进程的通关游戏中,回报机制会让我们对任务有更多的期待,也会因此产生满满的成就。

  想象一下,当你刷完一套真题时,“奖励”从天而降:一杯奶茶、一件躺在购物车中心仪很久的衣服、一集缓存好的电视剧……这些都会让你在完成了某项任务后,有了放松的依据,焦虑和愧疚感也会相对减少。

  当然,“不上头、不内疚”的奖励原则中还要加个“物理结界”防止自己沉迷其中,比如:一集电视看完就锁屏手机,避免自己追剧上瘾,否则奖励就变成了新的拖延陷阱。

行动力不是永动机 暂时的放空反而续航更久

  每个人都存在自身的局限和缺点,也都有优势和特长,将“成为理想中的人”视为自己的目标,往往会因过高期待,造成执行力溃败。因此,降低目标,循序渐进,学会让自己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收获喜悦与成长。

  真正的行动力不是永动机,当身体疲惫时,暂时的放空反而续航更久,毕竟我们需要的不是永不倒塌的flag,而是倒下后笑着把它插回土地的勇气。

本期专栏作者

一点心理学 | 告别假努力,走出“积极废人”怪圈

洛阳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主任张瑶

工作室简介

一点心理学 | 告别假努力,走出“积极废人”怪圈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白圣豪工作室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白圣豪工作室全面贯彻落实省教育厅有关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培育时代新人、发挥辐射带动功能作用定位要求,积极探索多层次、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心理育人新范式,立足基础层、核心层、拓展层三个维度建构新时代心理育人的目标体系,积极打造思政教育、文化沁润、艺术表达、身心和谐全场域心理育人品牌,力图从文化的更迭和价值的逾越高度,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适配性、生态适宜性和时代发展性,以期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创新和理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