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我感觉自己快变成‘低能量老鼠人’了!”凌晨两点,某大学男生宿舍群里,小周突然发来消息,紧接着甩来一张“被窝里刷手机”的自拍——屏幕光映着他黑眼圈浓重的脸,背景里是堆了三天的外卖盒。
他这状态,正符合“老鼠人”的特征:日夜颠倒,除了吃饭、上厕所这些维持生命的必需活动,其余时间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对学习、社交等其他事都拖着不做,也没啥明确目标。
这场景是不是有点眼熟,最近“低能量老鼠人”话题引发热议,“老鼠人”这个带着自嘲的词成了年轻人心照不宣的暗号。
当“老鼠人”成为生活常态
“周五晚上熬到三点,周六中午才睁眼,周日晚上开始焦虑——这就是我的周末三部曲。”大三学生小林对着镜头吐槽的视频,在B站收获了200万点赞。
他的生活就是“老鼠人”的典型写照,每天除了按时吃饭、去趟卫生间,剩下的时间不是在睡觉,就是抱着手机刷个不停,作业、社团活动能拖就拖,问他有啥规划,他总说“走一步看一步”。
有人跟小林聊起这事时,他正窝在图书馆角落啃面包:“你看我现在像模像样吧?昨晚还在床上跟网友组队打了通宵游戏。”他划开手机相册,全是凌晨四点的游戏战绩截图,“不是不想学,是打开课本就头疼,刷短视频反而能集中注意力”。
小林隔壁宿舍的小张更绝,在衣柜里囤了20袋方便面。“下楼买饭要换衣服,光是想想就耗光了所有力气。”他挠挠头,“其实我也知道这样不好,但就是动不起来啊”。
小张每天的生活轨迹基本就是宿舍到卫生间两点一线,课堂出勤率直线下降,问他为啥不去上课,他说“没啥意思,还不如在宿舍睡觉玩手机”。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低能量”?
“低能量”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人长期处于压力过载状态,大脑会自动启动“节能模式”。
就像刚考完研的小王,出成绩那天把自己关在房间:“备考时每天学到凌晨,结果差3分进复试。现在看到书本就生理性反胃,连澡都三天没洗了。”
他在朋友圈发了张“老鼠人”表情包,配文“我只是需要静静”。
现实生活中,当代大学生面临的“隐形压力”太多了:实习要跟名校学生竞争,考研要抢高报录比的专业,连毕业回家过年都要被问“工资多少”。当努力和回报不成正比,“躺平”反而成了最划算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很容易陷入“老鼠人”的状态,用睡觉、玩手机来逃避现实,不再去思考目标和未来。
另一个原因是,短视频和游戏的“即时反馈”让人上瘾。“刷15秒就能笑出声,打一局游戏就有胜负结果,可比背单词、写论文有成就感多了。”小林一语道破,“就像吃垃圾食品,明知没营养,却忍不住想吃”。这种即时满足感让年轻人更沉迷于睡觉和玩手机,对需要长期投入才能看到成果的事情提不起兴趣,进一步强化了“老鼠人”的状态。
3招告别“低能量陷阱”
别想着一下子逆袭成学霸,先从“微行动”开始,给大家几个实用的建议。
给生活装个“重启键”
每天睡前把手机放在离床远一点的地方,逼自己闭目养神,说不定就能做到12点前放下手机。还可以尝试使用倒计时,当开始学习时进行计时,完成任务就奖励自己刷10分钟视频。
用“身体带动心理”
小张上周被同学拽去操场夜跑:“本来想敷衍跑两圈,结果跑着跑着出汗了,感觉心里的疙瘩都解开了。”现在他每天晚上都去操场打卡,“其实运动时大脑会分泌内啡肽,比刷手机更解压”。
找个“能量搭子”
小王和同学组了个“自救联盟”,每天互相监督吃早餐。“他昨天没起来,给我发了5块红包当惩罚”。小王笑着说,“现在我不仅能按时吃饭,还能去操场投投篮,感觉生活慢慢回到正轨了”。
其实“低能量老鼠人”状态不可怕,可怕的是把自己困在这种状态里不愿走出来。毕竟,谁还没个想逃避的时候呢,重要的是别让“老鼠人”的标签成为自己放弃努力的借口。
明天早上,不如试着拉开窗帘,让阳光照进房间——说不定,你会发现自己其实有能力摆脱这种状态,去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
本期专栏作者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丁笑生工作室成员、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张建
工作室简介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丁笑生工作室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丁笑生工作室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入贯彻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秉承“以项目驱动研究、以研究锻造团队、以团队提升服务、以服务培育人才”的工作理念,着力构建宣传教育与沉浸体验相统一、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补充、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相促进、经验总结与质量提升相贯通的育人体系。通过探索“心理健康+农业”跨学科融合创新模式,切实发挥省级名师工作室的示范辐射效应,为培育具有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新时代青年注入“心”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