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购物软件,首页自动弹出“99%的人都在买”的推荐;刷到考研经验帖,反手就收藏“学霸同款作息表”;就连约会,都要对照“恋爱必做100件事”逐条打卡……如果你也有这样的习惯,或许正在陷入“二手生活”的漩涡。
什么是“二手生活”?简单地说,就是把别人的经验当标准答案,用他人的判断代替自己的思考,活成了别人生活的“复制粘贴版”。这种看似省心的生活方式,正在悄悄偷走大学生的独特性。
你的生活,是不是也在“抄作业”?
“明明跟着网红书单买了一摞书,却一本都看不进去。”大三学生小林的困惑,戳中了很多同龄人。
当他刷到“逆袭学霸”的经验帖后,立刻照搬对方的读书计划,结果却发现那些晦涩的专业书根本不符合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崭新的书本最终只能躺在角落积灰。
这样的场景在校园里并不少见,“二手生活”的影子随处可寻。
学业上的盲从——考研自习室里,半数学生的书桌贴着同款“6点起床12点睡觉”的时间表,却很少有人思考“我的高效时段究竟是几点”;选修课表成了“爆款合集”,大家扎堆选同一门课,只因“听说老师讲课特别轻松”。
消费上的跟风——女生宿舍的化妆台上,总躺着几支“全网断货”却不适合自己肤色的口红;男生的球鞋架上,限量款球鞋的标签都没拆,只因为“大家都在抢”就买了。某高校调查显示,多数学生承认买过“跟风但没用”的东西。
情感上的模仿——情侣们在网红打卡点摆着一模一样的拍照姿势,纪念日必须送“小红书推荐TOP1”的礼物。正如大二女生小周的吐槽:“我连生气的理由都要参考‘女生必看的恋爱底线’,好像不按剧本走就是错的。”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爱“抄作业”?
“别人都这么做,肯定没错”——这种想法背后藏着大学生选择“二手生活”的心理动因。
信息爆炸时代的“大脑偷懒”
当打开手机就有100种考研方法、200套穿搭指南、300个旅行攻略时,大脑会自动选择“省力模式”。心理学上的“认知吝啬鬼”理论指出,人们在信息过载时,会本能依赖现成答案,放弃理性全面地思考,就像饿了就点外卖,懒得自己买菜做饭一样。
社交媒体放大的“错失恐惧”
当我们刷到同学晒的实习Offer、室友发的旅行照时,会担心自己错过某些信息而落后于人,或因为不知道某些信息成为“局外人”。这种错失恐惧,让我们忍不住模仿别人的选择,生怕错过“成功捷径”。
害怕试错的“安全区依赖”
“如果按自己的想法来,失败了怎么办?”这种担忧会让很多人宁愿走别人验证过的路而不愿自己去尝试,就像学游泳时死死抓住浮板,虽然安全,却永远学不会独立换气。
依赖“二手生活”,我们会失去什么?
不可否认,“二手信息”能帮我们少走弯路——参考学长的选课建议能避开“水课”,借鉴博主的省钱攻略能买到实惠好物,这些都是聪明的做法。
但过度依赖“二手信息”就会变成束缚:
自我认知的模糊
长期跟着别人的节奏走,我们可能会慢慢忘记“我真正喜欢什么”。就像穿了太久不合脚的鞋子,最后连自己的尺码都记不清了。
创造力的枯竭
习惯了“拿现成答案”,就很难再有“自己写答案”的能力。就像在做设计方案时,首先想到的是“找参考”,可能会忘记“想创意”更重要。
适应力的减弱
当“二手经验”失效时,依赖者很容易陷入慌乱、无助甚至崩溃。就像导航突然失灵,有人会在原地打转,因为从未记过路标。
三步走出“二手生活”,活出自己的版本
打破“复制粘贴”模式,不是要完全拒绝他人经验,而是学会做生活的“编辑者”,而非“搬运工”。
第一步:给信息“打问号”
增强自主感是应对“二手生活”的良药。当看到推荐时,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这符合我的情况吗?”“有没有相反的例子?”“如果是我,会怎么做?”就像筛选微信好友,不是来者不拒,而是留下真正同频的人,从而做好自己生活的掌控者。
第二步:小成本“试错”
相信自己的主观经验是找到独特感的助推器。可以从微小的选择开始练习自主决策:选一门没人推荐但你很好奇的选修课,周末去一个没被网红打卡过的公园,点一份不在“必吃榜”上的外卖。这些低成本尝试,会慢慢积累你的“自主经验值”,让你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第三步:定期“断网”充电
丰富的体验是幸福的源泉,也是建设心灵花园的宝藏。可以尝试每天留1小时远离社交媒体,关掉推送通知,去操场跑步时观察晚霞的颜色,睡前写5分钟“今天我真正想做的事”。就像给手机定期清理内存,留出空间才能装下自己的思考。
生活不是标准答案,而是“私人订制”
那些被无数人点赞的“完美生活”,其实也是别人试错后的版本,就像你不会穿和别人一模一样的衣服,生活也不必套用统一模板。
“二手信息”可以是路标,但不该是轨道。偶尔参考别人的地图没关系,但别忘了,你的目的地只有自己知道。
生活的精彩之处从来不是复制粘贴的完美,而是带着瑕疵却独一无二的真实。
本期专栏作者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周社刚工作室主持人,河南师范大学学工部副部长、心理咨询师周社刚
工作室简介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周社刚工作室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周社刚工作室主要围绕“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服务最有效”这一关键问题,围绕循证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发、执行和推广,通过个体咨询案例督导、团体咨询项目开发、主题教育活动设计、心理服务实证研究等形式,着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循证理念和专业思维,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规范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