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心理学 | “如何呢,又能怎?”

  情景一:赶论文到凌晨三点,电脑突然黑屏,愣住3秒怒极反笑:“如何呢,又能怎,早已保存。我对自己和Ctrl+S(快速保存键)都很满意!”

  情景二:体测800米第一圈,大脑已缺氧,双腿如灌铅:“如何呢,又能怎,我以后一定好好锻炼——这次是认真的!”

  情景三:花了三个月准备比赛,结果竟然“一轮游”,45°昂首云淡风轻:“如何呢,又能怎,幸亏没告诉太多人我参加比赛,不然多丢人啊……”

  情景四:面试后自觉发挥平平,拿证件的手不住颤抖:“如何呢,又能怎,我就知道进不了这家公司,能到面试纯是运气好。”

  “如何呢,又能怎”这句松弛感拉满的歌词似乎成了应对挫折的万能金句,但高频使用下你察觉到异样了吗?——有人是“真松弛”,有人却是“假洒脱”

一种表述,两种内核

  核心区别在于:

  “真松弛”是事前拼尽全力,事后坦然接受,是行动上的问心无愧,努力后的豁达坦然。

  “假洒脱”则是行动上逃避敷衍,心理上焦虑掩饰,是因为不想努力(害怕失败),所以只能假装不在乎。

  前者带来力量,后者消耗能量。

为什么容易滑向“假洒脱”?

  对失败的恐惧

  内心深处害怕努力后依然失败,会证明自己“不够好”。为了避免这种可能的“打击”,干脆不努力,用“如何呢,又能怎”来保护自尊。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习得性无助感

  过去可能经历过一些努力但效果不佳的情况(如努力学习成绩提升不大),逐渐形成“努力也没用”的信念。这种无助感让人倾向于放弃尝试。

  即时满足的诱惑

  学习、成长等有价值的活动,回报往往有延迟。相比之下,刷手机、玩游戏等能带来即时快乐。当需要克服惰性去做“难而正确”的事时,“如何呢,又能怎”就成了向即时满足妥协的理由。

  能量管理不当

  长期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或有效社交,导致身心疲惫,根本没有足够的能量去启动和坚持行动。此时的“松弛”其实是精力耗竭的表现。

如何让“松弛”真正帮到你,而非绊住你?

  别紧张,不是催你“拼”而是帮你找到更舒服、可持续的积极状态:

  该拼就拼,该放就放

  把精力集中在你能改变的事情上,接受你不能改变的部分。

  前者使劲,后者看开。

  行动建议:如果感觉困难,可以每天列几件你能掌控的小事(比如“今天看完这一章”“运动15分钟”),做完它们,逐渐积累掌控感。

  过程就是收获

  重新看待“努力”和“失败”:努力的价值在于你能力的提升和过程的体验;一次失败也不是对你本人的否定,相反,其实是告诉你下次可以怎么调整。

  行动建议:尝试新事物(如参加一个不熟悉的活动、学习一项新技能),把目标定为“体验和了解”,而非“必须成功”。降低对“完美结果”的执念,过程中能力和心态的一点点提升才是我们大大的收获。

  支持式自我对话

  你对自己说的话,直接影响你的心情和行动。

  想退缩时:

  ד这事太难(没戏),如何呢,又能怎(算了)”

  √“这事有难度,但我能迈出的第一步是什么?(再小也行)”

  怕搞砸时:

  ד弄砸了多丢脸,如何呢,又能怎(别干了)”

  √“尝试本身就有收获,试试看一定能学到些什么。”

  没做好时:

  ד我真差劲!”

  √“这次没成,有点失落(正常)。哪里能调整?哪些地方其实做对了?”

  行动建议:有意识地觉察消极的自我对话,试试用支持肯定替代自我批判,给自己加油打气,内心一定会越来越有力量。

  身心精力是根本

  行动力需要身心能量支撑,“假洒脱”有时是能量耗竭的信号。

  行动建议:(挑一两个最想要改进的做起)

  睡饱觉:保证充足睡眠是身心健康与情绪稳定的基石

  动一动:哪怕只是简单地散步拉伸

  吃好点:营养均衡,别总靠垃圾食品“续命”

  会休息:学习间隙休息放松(如远眺、静坐),而非放纵(无节制地刷手机)

  找人聊聊:和能给你正能量、互相打气的朋友家人保持联系

松弛的底气,源于行动与担当

  面对压力想放松很正常,但真正的松弛,从来不是逃跑回避,而是认真投入、勇于担当之后,内心水到渠成的平静和豁达。

  看清“真松弛”和“假洒脱”的区别,当你真的为自己的目标努力过、付出过,那句“如何呢,又能怎”,才会是发自内心的松弛和自信,成为你面对未来的从容底气和坚实“铠甲”。

本期专栏作者

一点心理学 | “如何呢,又能怎?”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王宝玲工作室成员、安阳师范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职教师王峥

工作室简介

一点心理学 | “如何呢,又能怎?”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王宝玲工作室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王宝玲工作室以学校心理中心积极心理工作室为依托,由王宝玲主持负责,前期建设基础6年。工作室立足心理育人,秉承“以人为本,培育理性平和心态,促进师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的工作理念,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打造一支能力强、专业精、服务好的积极心理工作团队,注重研究师生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师生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激发师生内在动力,从而创造幸福生活。

  工作室立足学校,辐射周边,服务社会,以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校内关注到班级、宿舍,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行动体验中收获成长,培育积极心理品质;校外开展志愿服务与心理援助,服务师生群众,服务社会。在实践中,通过“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格局和“三三结合”美心工程新特色,立足学校,辐射周边,创新推进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心理健康活动相关的理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