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晚,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办的“牢记嘱托践使命 行走中原看巨变”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青心豫你向未来”第五期主题直播“中原惠风·增强民生福祉”线上直播,全省各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在线观看,大家深入学习,热烈讨论。
直播课聚焦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带领广大青年学子沉浸式感受河南乡村全面振兴的鲜活样本。这堂精彩的直播课是如何呈现的?一起来看这五位主讲教师背后的故事。
河南省高校青年宣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赵晓毅
产业振兴:夯实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准备这次直播课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部分,让我在理论的“宏大叙事”与行走的“微观体验”中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我在邹庄村的“共富果园”里看到,这片移民新村正以产业振兴为笔,勾勒出共同富裕的崭新图景;透过张庄村菌棒上绽放的致富花,读懂张庄村人是怎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殷切嘱托,把“种一亩赔一亩”的盐碱滩,变成了“一亩园十亩田”的聚宝盆。中原大地上产业振兴的实践共同印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乡村振兴的每一步都围绕村民需求展开,最终成果由村民共享。
从开封兰考张庄村的到信阳新县田铺大塆,再到南阳淅川邹庄村,五天的千里行程,我希望通过此次直播课,能以这些生动实践为桥,让理论教学扎根中国大地,引导学生从中原变迁中读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从村民笑脸中感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深刻内涵,让思政课真正实现入脑入心。
河南省高校青年宣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郑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范会平
人才振兴: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在筹备这堂直播课时,通过团队研学、交流研讨,我们确定从五个部分来体现乡村振兴的主题。我总在想:如何让同学们透过镜头,触摸到乡村振兴最鲜活的脉搏?如何让同学们体会到人才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于是,我们探寻张庄村的香油坊、田铺大塆的创客工作室、邹庄村的共富果园,让同学们去感受人才振兴为乡村振兴插上的腾飞翅膀。
我们用心打磨每段文字,只为让同学们感受到乡村跳动的脉搏——是创客笔下老屋新生的沙沙声,是新农人丈量土地的脚步声,是非遗传承里桐木绽放的轻响。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故事,才有了屏幕上的温度。
这场直播让“人才”二字有了烟火气,它不仅是个词汇,更是田埂上的脚印、工坊里的汗水、图纸上的憧憬。这或许就是它的意义:让每个追梦人都能在乡村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理想坐标。
河南省高校青年宣讲名师工作室(培育)主持人、濮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若方
文化振兴:铸就乡村振兴的灵魂支柱
这堂行走在乡村热土上的思政课,让我亲身感受到乡村振兴的蓬勃脉动,深刻领悟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论述,是一次将理论课堂扎根泥土、让思想伟力照进现实的“大思政课”。
在筹备这次直播课的过程中,我与团队经历了一场从“学政策”到“挖案例”、从“理框架”到“磨细节”的头脑风暴。通过系统研读《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和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我们首先梳理出“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维度的理论框架,但真正让理论落地的,是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调研经历。通过实地走访,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乡村振兴从不是单一维度的“达标赛”,而是产业能生金、文化有根脉、生态有颜值、人才愿扎根、组织聚合力的“交响乐”。
此次活动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堂课。于我而言,这是一次教学理念的“再觉醒”。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要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解码理论,在共情中坚定信仰,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绽放绚丽之花。
河南省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党委副书记王頔
生态振兴:守护乡村振兴的绿色家园
不论是田铺大塆那一条条蜿蜒曲折的生态步道,还是邹庄村那一片片郁郁葱葱的生态林,一幅幅河南乡村的实景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尽是乡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体现。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在乡村振兴战略与生态振兴理念的指引下,河南乡村正以生态底色绘就发展成色,谱写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在备课过程中,我们注重从不同角度分析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如何筑牢生态振兴这一支撑点的问题。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振兴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乡村振兴又为生态振兴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发展生态产业等,让生态保护有了持续动力。
通过录制此次直播课,我收获良多,不仅看到河南乡村的巨大变化和发展潜力,对乡村振兴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也更加坚定了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而努力的信念。田铺大塆和邹庄村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探索出了许多绿色、有效的模式,如采用有机种植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利用当地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特色民宿、生态景区等,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让“绿水青山”成为乡村振兴的“幸福靠山”。
此次直播课打破了传统课堂局限,沉浸式的教学体验更为直观,通过展现河南乡村的真实面貌与发展成果,将理论知识的抽象概念转化为了生动可感的具象形态,形成对所学内容的深刻理解,教育引导更多青年大学生关注乡村振兴和生态发展,明晰肩负参与乡村建设和生态保护之责,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河南省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河南工业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辅导员许森
组织振兴:筑牢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
作为本次直播课的文案策划兼执行导演,我深感这堂课的筹备过程是一次“用脚步丈量乡土变迁,用智慧凝练振兴经验,用文字传递家国情怀”的生动实践。为立体呈现三个村庄的振兴图景,我们团队深入张庄村、田铺大塆、邹庄村开展田野调查。在张庄村的现代化蘑菇种植基地,我们细致记录下产业升级的翔实数据;在邹庄村的生态果园里,我们倾听林果产业带动村民增收的动人故事;在田铺大塆的乡村创客空间,我们真切感受青年返乡创业的蓬勃生机。
直播课筹备过程中,为了实现“宏大主题”与“民生温度”的有机融合,在文案创作上我们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为叙事主线,将政策理论转化为“猕猴桃丰收带来的分红喜悦”和“老宅改造焕发的新生故事”等具象化场景,推动思政课从“政策宣讲”向“百姓故事”进行生动转化。在呈现形式上,我们创新采用“村民自述+主讲人讲述”的双线叙事,既系统展示乡村巨变、政策成效等宏观图景,又自然流露出焦裕禄精神的当代传承、移民群众的家国情怀等情感脉络。
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足迹,行走中原大地,厚植爱国情怀,践行初心使命,汲取蓬勃奋进力量。
8月19日晚19:00,第六期主题直播“中原赤源 ·赓续红色血脉”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