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晚,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办的“牢记嘱托践使命 行走中原看巨变”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青心豫你向未来”第四期主题直播“中原文焰 · 传承优秀文化”线上直播,全省各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在线观看,大家深入学习,热烈讨论。
直播课上,五位主讲教师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足迹,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深刻感悟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这堂精彩的直播课是如何呈现的?一起来看背后的故事——
(主讲人按直播顺序排序)
河南省高校青年宣讲名师工作室(培育)主持人、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嘉尧
五天时间,我们走进安阳殷墟、南阳医圣祠和洛阳龙门石窟,一方面我们感叹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的创新理论的有机结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百姓幸福生活新期待的回应。此次直播,不仅是一种历史回顾的沉淀,更让我们站在新的起点去思考未来,继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全面的保护、更有效的传承、更自信的走向世界。这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时代肩责,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河南省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郑州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艺术学院辅导员张俊
走进殷墟遗址,感悟“两个结合”
接到录制此次直播课的工作任务时,我既感荣幸又倍感压力。为让这堂直播课生动可感,我沉下心做足准备:查阅大量一手资料确保解读有依有据,将甲骨卜辞、青铜纹饰等专业内容转化为鲜活故事线,使得理论高度与时代温度相互赋能;精心设计互动环节,让更多的人深度参与;聚焦“两个结合”提炼契合点,反复打磨语言,让理论阐释既精准严谨,又通俗易懂。
此次实践直播课以“可互动的历史”打破时空隔阂,用具象化表达替代抽象讲解,让文化传承从书本走向学生与大众。当殷墟现场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文化的生命力便在古今对话中自然流淌,这正是实践课堂独有的魅力。这场直播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探索,更创新了文化传播的路径。
通过此次实践,我收获颇丰:不仅圆满完成工作任务,更在协作中凝聚了团队情谊,在与历史的深度对话中提升了思想认知。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张珺倩
深化文明探源,传承文化基因
一行十余人,历时五天,辗转三地,身体力行、亲身体验,沉浸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文化之中,于行走中感悟:寻习近平总书记足迹,探“华夏文明多元一体”的早期形态;感现代信息技术力量,创数字化文物保护的科技之新;悟文化根脉的传承密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在红色实践研修中我深刻感受到“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把所学所看所感所悟转化为课堂上学生可知的教学素材。一是侧重朋辈讲述。利用殷墟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建立古老文物与现代生活的桥梁,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吸引年轻一代主动走近、用心守护,在文化根脉的延续中,共同担起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任。二是加入信息技术。通过讲解如何用数字化技术手段保存甲骨文,让学生感悟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新质生产力。三是讲好河南如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做好文化保护、传承、传播的生动实践,让中原学子切身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厚重底蕴,激发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让河南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中华文化瑰宝的“三好”实践成为青年文化自信的鲜活注脚。
河南省高校青年宣讲名师工作室(培育)主持人、漯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室主任李诚诚
弘扬中医文化,推动“双创”发展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的足迹行走,安阳殷墟的甲骨文脉、南阳医圣祠的仁心仁术、洛阳龙门石窟的千年佛光,共同构筑起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此次备课不仅是对文化根脉的探寻,更是对“如何以文化自信铸魂育人”的深刻求索。
在文明探源中筑牢信仰根基。在殷墟博物馆,凝视那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符号,我深刻体会到:思政课要讲清楚“我们从哪里来”,才能让学生理解“我们向何处去”的历史必然。甲骨文作为文明“源代码”,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讲好“四个自信”最深沉的底气。为学生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创新性、将文化认同升华为民族自豪感,提供了最宝贵的现实素材。
在医道传承中体悟守正创新。在医圣祠内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箴言,是“两创”精神的千年典范。在备课和主讲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医药发展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教材。所以,我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将这种“守正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智慧,与中医药“天人合一”“仁心济世”等传统哲学和济世情怀融为一体,实现价值引领的“辨证施治”。
在遗产活化中践行育人使命。龙门石窟数字化保护的实践,展现了传统文化“活起来”的现代路径。也启发我思考,思政课不能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应是“行走中的火炬”。当“延续历史文脉”从宏大叙事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责任担当,才能激发学生成为文化传承的“挺膺者”。
中原大地丰厚的文化沃土,为思政课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此次备课活动使我对“如何讲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这一课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接下来,我将把研修的内容继续熔铸为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思政课堂,引导学生在感知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中,自觉肩负起赓续薪火、开创未来的时代使命。
河南省高校青年宣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教研室主任王姗姗
守护千年瑰宝,践行“三好”使命
7月1日至5日,我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的足迹,走进安阳殷墟遗址、殷墟博物馆、南阳医圣祠、洛阳龙门石窟等地进行研修。虽酷暑相伴,但团队成员的团结协作与友爱互助,让研修之路温暖而充满力量。
安阳殷墟遗址,烈日下大家分工协作,热烈讨论文化启示;殷墟博物馆内,分组录课,默契配合攻克难题;南阳医圣祠,探寻中医药文化,成员间相互协作完成录课;洛阳龙门石窟,大家齐心研究解读、挖掘内涵、设计拍摄,找到思政教育新思路。
这次直播课让我深切体会到,团队团结协作与友爱互助力量无穷。烈日与困难前,大家不退缩、不畏惧,相互支持鼓励。未来思政教育工作中,我会铭记研修点滴,把团队协作精神融入日常教学,与同事携手,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贡献力量。
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足迹,行走中原大地,厚植爱国情怀,践行初心使命,汲取蓬勃奋进力量。
8月12日19:00,“青心豫你向未来”主题直播第五期“中原惠风·增强民生福祉”与你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