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研修归来,沃野队、文焰队成员话感悟!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全省高校师生认真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7月1日—5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开展“牢记嘱托践行初心 感恩奋进挺膺担当”思政名师专题实践研修活动。

  5天时间,百余位大中小学思政名师以中原沃土为课堂,通过实地走访、专题研修、沉浸体验等形式亲身感悟中原发展的壮阔画卷,汲取育人智慧。

  实践是最好的课堂,行走是最生动的学习,现场是最深刻的感悟。接下来,一起来看沃野队、文脉队队员的心得感悟。

沃野队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足迹 感悟三农力量

  本次研修以“牢记嘱托践行初心 感恩奋进挺膺担当”为主题,我们通过实地探访小麦玉米两熟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原农谷、尉氏高标准农田、食品加工企业及油茶产业示范园,见证河南农业从“种子到美食”的全产业链创新发展,进一步坚定了将“三农”情怀融入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

沃野队实践活动启动

追寻领袖足迹,感悟“三农”情怀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我们走进中原农谷,看到高标准农田里智慧农业系统实时监测苗情,神农种业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培育的“郑麦918”刷新经营权转让纪录;走进开封尉氏高标准麦田,聆听河南农业大学郭天财教授回忆习近平总书记“察麦穗、问收成”的暖心场景,感受郭天财教授40余载扎根麦田“让中国人吃饱饭”的坚守;走进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卫龙美味全球控股有限公司的工厂,见证一粒小麦、一粒面粉如何通过智能化生产线变成安全美味的食品;漫步信阳市司马光油茶园,触摸荒山变“金山”的乡村振兴脉搏。每一步都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农业“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殷切期望,每一处都彰显着国家对粮食安全的战略布局。

郭天财教授在田间讲思政课

见证全产业链创新,读懂农业力量

  从种子研发到田间管理,从食品加工到产业融合,我们看到了中国农业的“硬核实力”:科技赋能下,5G智慧云平台实现农田精准管理,分子育种技术突破“卡脖子”难题;产业链延伸中,食品企业以“创新求品质”守护舌尖安全,油茶产业以“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农民增收;乡村振兴路上,荒山变油茶园、农田变景区,绿色产业激活乡村内生动力。这背后,是科学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坚守,是企业“以人民为中心”的担当,更是国家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

在司马光油茶园参观学习

传承“三农”精神,践行育人使命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今后,我将把研修所见所悟转化为育人动能:讲好“一粒种子”的故事,让学生懂得科技创新对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讲好“一双脚沾泥”的故事,让学生感悟农业科学家的坚守与情怀;讲好“一碗面、一根辣条”的故事,让学生看到企业创新如何守护百姓生活;更要把“爱农业、懂农业、兴农业”的种子播撒进学生心中,为河南农业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时代新人。

  此次研修,既是一次农业现代化的深度学习,更是一堂行走在田野间的思政大课。我将以此次研修为起点,让“三农”情怀在课堂生根,为中国饭碗装满中国粮、为乡村振兴贡献教育力量。

河南省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袁春霞

探寻豫土农兴密码 深耕思政育人之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锚定“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的目标,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开展“牢记嘱托践行初心 感恩奋进挺膺担当”思政名师专题实践研修活动。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的足迹,我作为沃野队的成员参加了为期5天、跨越5市、行程近2000公里的实践研修,以脚步丈量中原大地,在“行走”中重新理解思政教育的生命力。

站在田间地头:读懂“中国饭碗”的分量

  我站在开封尉氏县的高标准农田里,七月的骄阳晒得人皮肤发烫,脚下的泥土混着露水的气息扑面而来,一望无际的农田生机勃勃。在这里,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传统模样,而是良种、良机、良法的衔接与配合,“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生动实践彰显了“中国碗装中国粮”的科技力量与坚实底气。在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中国饭碗”四个字的深刻含义,“保障粮食安全”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对每一寸土地实实在在的耕耘与守护。

开封尉氏高标准农田

对话田间“守望者”:领悟坚守的力量

  在实践研修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郭天财教授。满头白发、精神矍铄的他站在农田里,深情讲述与小麦的不解之缘。儿时经常吃不饱肚子的他怀有“天天能吃上白面馍”的梦想,让家人、乡亲吃上“白面馍”的信念,成了他一辈子的追求。任凭风吹日晒,50年来他把青春和汗水都洒在了农田里。当我们于中原沃野触摸粮安脉搏,这背后跃动的精神力量更需传承。所谓“坚守”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扎根陇亩的执着、浸透泥土的家国情怀,是用一生“守护粮食安全”的担当、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的坚守。

置身司马光油茶园:解码乡村振兴密码

  踏入信阳市光山县司马光油茶园,漫山遍野的油茶树郁郁葱葱,昔日荒山彻底变了模样。课本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此刻化作现实——油茶树漫山遍野生长,带动的不仅是产业兴旺,更点亮了乡亲们对“好日子”的热望,这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真实写照。从“贫瘠荒山”到“富民沃土”的华丽蜕变,这片油茶园让我读懂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内涵,它不是遥不可及的愿景,而是无数人用双手在土地上耕耘出的鲜活答卷,是百姓日子越过越甜的生动注脚。

在信阳市光山县司马光油茶园

撷取田野星火:点亮思政育人课堂

  行走在中原沃野,“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守护生态与致富增收的美好图景具象地刻入心田。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不仅要当好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现实的解读者。以前,我备课时可能总在教材里“找粮”、在文献中“挖宝”,或是用新闻报道当案例。经历了这次实践研修,我深深地理解思政课的案例不是“书斋里的标本”,而是“泥土里的活物”。那些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那些扎根基层的奋斗者,才是最鲜活的教材。我会把这份体悟转化为教学的生动素材,让学生们明白:课本上的每一个理论,都连接着热气腾腾的中国实践。当他们能够从一粒种子思考国家战略,从一片茶园读懂生态文明,用躬身实践的担当践行新时代的使命,我们的思政教育就真正实现了“铸魂育人”的效果。这也是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的意义所在——让真理的力量,在鲜活的实践、伟大的成就中绽放光芒。研修落幕,心已满载。深耕思政育人之田,我们永远在路上。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

河南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红

沃野研修赋能思政课堂

  作为一名高中思政课教师,此次“牢记嘱托践行初心 感恩奋进挺膺担当”思政名师专题实践研修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新时代思政教育必须打破课堂边界,构建“田野-学段-时代”三维融合的教学新范式。

融合田野调查:在真实场景中触摸时代脉搏

  在沃野队的研修中,我们深入中原农业前沿,触摸农业强省的发展脉搏。在中原农谷和小麦玉米两熟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我们看到育种专家创新突破,担当“中国碗装中国粮”的战略使命;在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卫龙美味全球控股有限公司工厂全自动化生产线,我们看到麦粒转化为美食的奇幻旅程,领悟“粮头食尾”的产业升级密码;在信阳市司马光油茶园,我们看到通过“公司+农户”模式,荒山正在变为“绿色银行”,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智慧……

在中原农谷

在开封尉氏高标准农田

  最令我难忘的是,郭天财教授在开封尉氏高标准农田的讲述,他用最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一粒麦子从播种到收获的重重关口,为我们展示了农业科学家的初心与情怀,也让我们在田间地头读懂了科技赋能、产业升级与生态发展的时代答卷,让人为之动容。我深刻领悟到:思政课的生命力在于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思政课教师要用带着泥土芬芳的案例讲述科技兴农、守护粮食安全的奋斗故事,让课堂充满时代的回响与奋斗的力量。

融通学段衔接:构建螺旋上升的育人链条

  在麦田边,一场跨越学段的教育对话正在发生:小学教师将“粒粒皆辛苦”的朴素道理升华为对“劳动创造幸福”的认知;初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藏粮于地”战略背后的法治思维与国家安全观;高中教师通过案例分析揭示农业芯片安全对中国饭碗的支撑作用;大学教师则从全球粮食安全格局展望农业现代化的未来。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高中思政课教师讲授思政微课

  同行共学的意义,在于它重构了思政教育的时空维度,让思政教育不再停留在某个学段,而是构建起认知发展的完整链条。当不同学段的教师共同站在麦田里,大家看到的不仅是同一株麦子的生长轨迹,更是同一代人在教育滋养下的精神拔节——从劳动者到建设者,从参与者到引领者,这种跨越大中小学的成长图谱,正是新时代育人方式的革新注脚。而思政课,也在这场跨学段的对话中,真正成为了贯穿生命成长的“精神麦田”。

融入时代精神:在中原沃土上书写思政育人新篇

  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何其有幸,既能带领学生触摸河南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粮食大省、文化大省的独特优势,又能引导他们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光芒。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实践,都将成为我们课堂的生动教材。

合照

  当课堂与田野共振,青春与时代同频,那些镌刻在中原大地上的奋斗故事,终将化作学生心中最坚定的信仰——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青春力量。

漯河市高级中学思政课教师丁宁

文焰队

从殷墟到课堂:文焰队循迹悟道的文化传承

  在此次“牢记嘱托践行初心 感恩奋进挺膺担当”思政名师专题实践研修活动中,我有幸作为文焰队的一员,踏上了前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南阳医圣祠、洛阳龙门石窟的研学之旅,安阳殷墟遗址是我们队研修的第一站。

  7月1日下午,疾驰的高铁带我们来到了古都安阳,当双脚真正踏在殷墟遗址的土地上,指尖触碰到甲骨上那些历经几千年风雨的刻痕时,我真切体会到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足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句话沉甸甸的分量。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此次安阳殷墟之行,对我来说,不仅是一场探寻中华文明根脉的研学,更是一次不忘初心、坚定信念的修行。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内门前合影

研修内外:一场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奔赴”

  按照文焰队的研修方案,研修前我主要负责搜集安阳殷墟的学习资料,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殷墟时的重要讲话,以及殷墟遗址和博物馆的相关资料,逐字揣摩“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的深刻寓意,我深知短短五天的实践研修绝非简单的“理论学习+实地打卡”,而是一场理论与实践相互滋养、彼此成就的深度对话。无论从出发前的理论铺垫、遗址现场的聆听学习,还是现场与研究者采访后的理论升华、每天研修结束团队的总结复盘,每一环节都是“知行合一”原则的具体体现。实地参观殷墟遗址时,讲解员动情的讲解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商王宫殿的昔日辉煌。与教育部甲骨文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老师的交流,则让这场文化探寻更添深度——实验室主任刘永革教授对于甲骨文如何研究传承、活化利用的讲解和介绍,尤其是甲骨文广播体操及“了不起的甲骨文”微信小程序,让我们对甲骨文的认识不再停留在抽象的符号层面,而是在新时代变得鲜活可感。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通过数字化技术得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也让“牢记嘱托践行初心 感恩奋进挺膺担当”的主题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愈发清晰。

参观教育部甲骨文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难忘瞬间:七旬老者的甲骨情怀

  短短五天的研修过程中有太多温暖而难忘的瞬间,在诸多的回忆中,甲骨文研究中心那位年过七旬的教师,成了我心中最温暖的光。在老人给我们的生动讲解中,我感受到了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执着,老人的话语虽朴实却充满力量,眼神中满是对甲骨文的珍视。他说自己研究甲骨文已有五十余年,从未觉得枯燥。当说到自己的坚持时,他说“我多研究透一个字,就能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文化根脉,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那一刻,我深刻明白了传承和担当的意义。最后,当他从一个盒子里慢慢取出一块真甲骨,让我们触摸时,我们都被震撼到了,轻轻触摸着放在手掌心的那一块真甲骨,仿佛自己穿越时空看到了三千年前古人们的生活,站在这里不由得发出感叹,正是有了众多对甲骨文的忠实发掘和研究者,才有了让三千年前的阳光,照进今天世界的可能。

七旬老者认真讲述、队长及队员们认真倾听、观看

学习转化: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思政课堂

  此次研修,让我对思政教育有了新的思考。那位七旬教师的敬业精神,甲骨文中蕴含的智慧,都将成为我未来工作中的宝贵财富。

  在教学内容上,我会将甲骨文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比如,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便可以结合甲骨文中“信”“义”等字的演变,让学生理解这些价值理念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在讲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时,我会将教育部甲骨文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的研究资料融入课堂,收集更多像文化传承者的故事,告诉青年大学生们,文化传承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鼓励他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了解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会借鉴此次研修的体验式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挥想象,用微电影、情景剧、辩论赛等形式演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积极组织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文化遗址研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

  此次研修之行,让我深刻认识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我将带着这份感悟与力量,在思政教育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青年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出绚丽的花朵。

河南省高校青年宣讲名师工作室(培育)主持人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程秀红

  立足中原大地的深厚文化底蕴,深挖中原沃土中的育人资源,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推动我省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