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全省高校师生认真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7月1日—5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开展“牢记嘱托践行初心 感恩奋进挺膺担当”思政名师专题实践研修活动。
5天时间,百余位大中小学思政名师以中原沃土为课堂,通过实地走访、专题研修、沉浸体验等形式亲身感悟中原发展的壮阔画卷,汲取育人智慧。
实践是最好的课堂,行走是最生动的学习,现场是最深刻的感悟。接下来,一起来看碧脉队成员的心得感悟。
在水润万物的回响中汲取育人力量
五天两地,地跨河南南北,从黄河奔涌到丹江澄澈。当大巴车驶离淅川地界时,丹江口水库的粼粼波光仍在我脑海中闪烁。为期五天的“牢记嘱托践行初心 感恩奋进挺膺担当”思政名师专题实践研修,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黄河的雄浑与南水北调的壮阔铺展在眼前。这场行走的思政课,让我在水润万物的回响中,触摸到了时代脉搏的强劲跳动。沿着研学路线一路走来,我愈发明白,这场与人与水的深度对话,不仅是对国家重大工程的实地探访,更是一堂直击心灵的育人启示课。每一滴清澈的水珠、每一朵翻涌的浪花,都在无声诉说着时代的故事,而这些鲜活的素材,正是思政教育最生动的教材。
一块特殊牌,承载万钧情
移民搬迁时乘坐的汽车
在南水北调展览馆中,一辆车牌号是7位数字的大巴车让我驻足良久。正常的车牌号是6位,而这辆车牌号为R166053的大巴车号牌却是7位,车子上还挂着“舍小家 顾大家 为国家 搬新家”的标语。在最近一次丹江口水库建设过程中,水库的正常蓄水位由157米抬高到170米,淅川县移民166053人,车牌正是特制的,记录下这一永久的数字,而这辆大巴车也正是当年运送移民的车辆之一。这组沉甸甸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离开祖辈生活的家园,远赴郑州、新乡等数百公里以外的地方开展新生活,它承载着移民群众“舍小家为大家” 的赤诚,更丈量着家国情怀的深厚维度。
李山村村民开办的农家菜馆
在郑州荥阳移民村李山村,当村民王大姐听到我们团队中南阳的几位老师的乡音后,激动地拿出矿泉水让大家喝水“老乡来了,水随便喝”,真挚的乡情让我动容。她指着村中联排的房子说:“刚来的时候大家提不起劲儿出去工作,后来发现郑州人都喜欢吃俺们家乡的丹江鱼,现在开了好多丹江鱼饭馆,生活都变好了。”现在的李山村村里已经有大大小小二十几家饭店,颇具规模,村南是百亩果园,村东、村西、村北都规划成了供食客饭后消食的游园,村民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三尺讲台外,师者共成长
淅川县九重镇渠首朝阳小学
这次实践研修同行的还有来自南阳的三位中小学思政教师。在淅川县九重镇渠首朝阳小学,我们见到了坚守学校的老师,得知学校由北京朝阳区援建,目前还有近百名孩子在此就读。南阳市实验小学第四完全学校校区副校长赵欣认真地查看学校设施情况,不住地说,以后找机会带学生们来这里,好好看看渠首的孩子们是如何克服困难好好学习的。这也体现了南阳、北京两地相互给予、团结共进的友爱之情。
千里水北上,显中国力量
远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站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观景平台上,脚下黄河河床底部40米深处,两条直径7米的隧洞正静静输送着丹江水,如同“在豆腐里打桩”的情况下,长江水从黄河河床底部深处穿越万古黄河。在河底深处施工,既要保证隧洞结构的稳固,又要精准利用倒虹吸原理实现水流的自然输送,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讲解员指着工程示意图上“五棵松地铁站正下方3.67米”的标注时,我下意识屏住了呼吸——这个被工程师们称为“在鸡蛋上跳舞”的超级工程,竟藏着如此惊心动魄的细节。我了解到在北京穿越五棵松地铁站工程为国内首次大口径有压输水管线穿越城市交通主干线,为了不影响地铁安全运营,在190天的施工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通过种种技术手段使得实际地铁结构最大沉降值还不到3毫米,创造了“中国奇迹”。五棵松地铁站每天经过的千万旅客估计怎么也想不到,就在自己脚下,清澈的长江水滚滚而来成为北京人民的幸福水。
这些“奇迹”不是一蹴而就的神话,是通宵达旦的坚守,是反复测算的严谨、是无畏辛劳的奉献,共同编织出的“中国精度”的经纬。这种将“不可能”变为“一定能”的力量,正是我们给学生讲“中国自信”时最生动的注脚。
研修虽然已经结束,但一颗颗如何讲好思政课的教学设想的种子已然生根。当思政课教师带着满身泥土气和江水情走进教室,那些曾经印在书本上的“伟大成就”,终将变成学生可感可知的“幸福密码”。而我要做的,就是当好这密码的解读者,让更多年轻心灵在时代的交响中,读懂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担当。
河南省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后勤管理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管欣
丹江一滴水,万里思政心
此次我有幸作为碧脉队一员,踏上了一场沿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脉络的深度研修之旅。这趟由全省精心组织、汇聚多校智慧的思政骨干百人研修,本身就是一场资源深度整合与协同育人的生动实践。从黄河博物馆的千年回响到中线工程的地下长龙,从郑州水厂的科技脉动到淅川移民丰碑前的无言震撼,行程的每一步都彰显着全省思政教育资源协同发力的广度与深度。汗水浸透了衣衫,也浸润了心灵;脚步丈量了山河,更丈量了信仰的厚度。一路同行,思想在颠簸的车厢、紧张的参观间隙、树荫下的短暂休憩中碰撞交流,使命在共同的震撼与感动中升华共鸣。
研修所见
在那深邃的盾构隧道前,一堂震撼人心的“行走思政课”正在进行,这不仅是中线工程的现场,更是全省思政工作者同频共振的课堂。一位老师依托其专业背景和现场环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尊严与突围的关键时刻:当依赖进口的大国重器在中线工程关键期突发故障,外方断言无法修复并开出天价,一群中国工程师在巨大压力和风险中挺身而出,以惊人的勇气和智慧完成了近乎不可能的任务,实现了技术自主的涅槃。这个故事的讲述,正是一次生动的跨学科协同教学示范——工科见其“技”,文科析其“理”,思政悟其“魂”。
这隧道深处的共鸣,正是全省思政战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缩影。无论来自综合性大学还是行业特色院校,无论研究领域是文史哲还是理工农,我们在这个共同的研修平台上,在“行走”的课堂里,共享资源、碰撞观点、相互启发。那位工程师的抉择,与我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在共同的场域中被前所未有地强化。我们深切感受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就是要让这样的中国精神融入青年血脉,而这份使命,需要全省思政教育工作者拧成一股绳。
参观黄河博物馆
这份协同与互助,贯穿于整个研修过程。七月的河南,骄阳似火。顶着近40度酷暑,行程紧凑,来自全省各地的我们穿梭于博物馆、工程现场、田间地头、山林水库。汗水浸透衣衫,阳光灼烤皮肤,但无人退缩。在中线工程的巨大隧道里,在太子山林场的崎岖山路上,在陶岔渠首大坝的烈风中,我们用脚步共同丈量着这条“大国水脉”的壮阔与艰辛。年长的教授与年轻的辅导员,不同学校的同行者,互相扶持,递水擦汗,分享解暑良方。这份在酷暑中并肩“阅读”祖国山河、在研修平台上共同担当育人使命的经历,本身就是一堂最生动的团队协作与实践思政课。在展馆里一同沉思,在研讨中激烈碰撞,全省思政同仁沉甸甸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这次高层次、全方位的集体研修中,激荡出最强烈的共鸣。我们不仅交换信息,更在全省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大平台上相互汲取信念的力量,成为彼此坚定的支撑者与激励者。这让我深切感受到全省思政战线协调资源、壮大队伍、构建大格局育人体系的坚定步伐与磅礴合力。
与李山村村民交流
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和滚烫的记忆回到校园,我心中已然有了清晰的图景——如何将这份全省联动、行走实践的感悟,融入未来的思政育人工作。
让课堂“活”起来:丰碑上密密麻麻的名字、老移民含泪讲述时颤抖的手、丹江水入口的甘洌清甜、监测中心工程师专注的眼神、酷暑下团队相互扶持的身影、李山村村民谈起收入翻倍时朴实的笑容、水厂里智能设备精准运行的嗡鸣、陶岔渠首大坝奔涌水流的磅礴气势……这些在全省精心组织的研修中获得的、带着泥土气息、浸透汗水温度、承载家国情怀的“第一现场”素材,将成为课堂上最鲜活、最有说服力的证据链。它们是亲历、亲见、亲闻的注脚,当讲述“以人民为中心”“全国‘一盘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奉献担当”“科技创新”“生态伦理”时,抽象的理论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深化“水脉”与“心脉”的融合:作为一所深深烙印“黄河”印记高校的教师,此行深切领悟的“大国水脉”精神内核——人民至上的初心、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信心、攻坚克难的决心、绿色发展的恒心及无数平凡人的赤子心——将更深层次地融入专业教学。我也将引导学生思考:专业技能如何服务于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如何守护江河安澜,建设美丽中国?让专业学习与时代使命同频共振,这本身也是全省高校协同育人、服务国家战略的应有之义。
团队合影
此次研修,是一次精神的“补水”、一次信仰的“加固”。难忘烈日下全省同仁的坚毅身影,难忘丰碑前无声的集体誓言,难忘丹江水沁人心脾的甘甜,更难忘守护者眼中那份清澈的执着。这趟“行走的思政课”深刻昭示:思政教育最磅礴的力量,根植于广袤的祖国大地,蕴藏在人民的伟大实践中,也汇聚于全省教育资源协同联动的浩荡江河之中。未来,我将努力把这份带着泥土芬芳、汗水温度和家国分量的行走感悟,转化为课堂上打动人心的力量,引导学生理解脚下土地的厚重,感悟时代赋予的责任,激励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江河,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共同书写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的青春华章。
河南省高校辅导员魏华工作室主持人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魏华
让“山河课堂”化为
润心育人的深沉回响
行走中原沃土,嘱托声声萦耳。7月1日至5日,由河南思政先锋团和中小学优秀思政课教师组成的6支研修团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的足迹,分别前往20个研修地点,进行实地走访、专题研修,我所在的碧脉队研修主题是“守护生态之美”。从黄河之滨到丹江岸边,从黄河文化到当代跨流域调水实践,从中国历代治水到重塑大国水脉,我们边走边学边思: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如何协同?大国水资源调配与生态保护如何统一?这些问题仿佛从书本中跳脱出来,在我们的行走中有了更加真切而清晰的答案。
热辣滚烫的盛夏,5个难忘的日夜,见证了我们所有的感动与震撼。
“南水”奔涌“穿”过黄河
在邙山脚下黄河南岸,清澈的丹江水一路欢歌穿过35米深的河底,又从大河对岸奔涌而出。在1432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通过破解隧洞中线工程、超大型渡槽、低扬程大流量泵站等系列技术攻关,我国全面提升了在水利工程设计、施工建设、设备制造、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调水工程技术体系。民族自豪感在这一刻具象化了。
在崎岖的山路上,车辆一路颠簸,不远处的丹江口水库若隐若现,一个小时后我们抵达太子山林场——丹江水流入主干渠前的重要生态屏障。不敢想象50年前的这条路是怎样的曲折难行,但那支“水上护林队”却坚定地走进深山、留在深山,用50年的时光在石头山上种树铺绿,“绣”出万亩林荫,使林场森林覆盖率从不足30%提升至92%。在林场,我们见到了已经退休的老场长陈人范和他的儿子陈博韬。我和“小陈”场长交流:你父亲在山里待了一辈子,是什么让你下定决心也走进大山?他憨厚一笑:“我父亲说,如果自己家的孩子都不愿来,其他人更不愿意来了。”这一刻,至真至诚的爱国情具象化了。
渠首朝阳小学校长井云鹏挥手告别,在校门口久久伫立
在淅川县渠首朝阳小学,这所由北京市朝阳区捐建、见证着南北情谊的山村学校,木制檐廊,颇具风格。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受益城市,北京市以对口协作方式,大力支持淅川县建设发展,两地携手,走出一条生态协作之路,渠首朝阳小学就是成果之一。为了方便周边学生入学,这个教学点只有85名学生。我们采访结束返程时,才发现校长单瘦的身影久久伫立,向我们的背影挥手。那一刻,默默坚守的意义具象化了。
5天很短暂,却又那么充实,每一个瞬间都令人难以忘怀。烈日下,老师们挥汗如雨,却内心澎湃,都在思考:如何用好这样鲜活的育人资源,让学生在知行合一中获得更有获得感的思政课学习体验。我想这些思考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一定会生根、发芽、茁壮生长,一定会带来思政教育改革的多样化探索。萦绕在我脑海的是,今后如何以河南本土育人资源融入,构建富有河南特色的思政类社会实践课程这个课题。2019年,教育部出台《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的要求。无疑,这类课程将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真实的学习环境和更沉浸的思政课体验。
在这5天“身临其境”的实践研修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我们的课堂不应该只在校园里、教室中,还应该搭建在更加开放、真实的社会空间中。我们要深挖河南本土育人资源,围绕“红色基因传承线”“乡村振兴观察线”“文化自信溯源线”“生态文明实践线”等,搭建思政类社会实践课程框架,打造“行走中原”社会实践课程育人品牌,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润心育人的山河课堂,让思政教育深深扎根中原大地的“呼吸脉搏”,让中原沃土真正成为滋养时代新人的厚重底色。
河南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许昌学院新闻中心主任兼校报编辑部主任钟伟平
在碧水青山间寻找青春的答案
河南南阳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位于丹江口水库“出水口”的太子山林场,是丹江水流入主干渠前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
站在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的观景台上,丹江口水库的薄雾裹挟着蒸腾的水汽扑面而来。当陈博韬轻轻抚过父亲磨得发亮的铁镐,讲述自己放弃县城公务员身份回到库区的故事时,我忽然意识到:在这个追逐流量与热度的时代,最动人的青春叙事,往往藏在无人喝彩的深山褶皱里。我深知,这些看似“非典型”的选择,恰是新时代青年理解“国之大者”最生动的注脚。
烈日下的太子山林场
逆流而上的选择:
当逃离北上广成为潮流,他选择奔赴山水间
太子山林场护林站的宿舍里,陈博韬的“家当”简单得令人心惊:一张吱呀作响的行军床、一套布满划痕的监测设备、墙上密密麻麻的巡山路线图。这个本可以在城市过着安稳的90后,却毅然接过祖父的铁锹、父亲的铁镐,在太子山林场的褶皱里深深扎根,将青春化作守护碧水的年轮。爷爷陈同龄在大坝建设初期开山凿石,用铁锹为丹江口大坝夯下基石;父亲陈人范扛着铁镐扎根太子山林场四十年,用脚步丈量出二十万里巡山路。接过父辈的接力棒,陈博韬毅然投身护水,将父亲磨得发亮的铁镐与现代科技融为一体。他带领民兵把军事训练融入生态保护,创新“民兵护林积分制”;研发“天空地”监测系统时,让无人机成为“生态天眼”。当科技银鹰掠过祖父战斗的山岩,数字信号连通父亲踏过的小径,陈博韬用实际行动证明:从铁锹铁镐到智能终端,变的是护水方式,不变的是刻进血脉的忠诚担当。三代人用传承与创新筑起的,不仅是一道物理意义上的绿色屏障,更是一座精神的长城。这份跨越时空的家国情怀如丹江水般奔流不息,在岁月长河中激荡出永恒的回响,为“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这种选择,与当下青年就业的“主流叙事”形成鲜明对比:当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大厂离职日记”“体制内生存指南”的讨论时,“陈博韬们”用行动撕开了“成功”的单一模板。他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坐标,不在城市的霓虹灯下,而在国家需求的坐标系里;人生的可能性,从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命题作文。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常在思考:我们的课堂是否给了学生太多“标准答案”,却忽略了那些需要勇气书写的“非典型人生”?
三代人的接力:
在工具的演变中,触摸时代的温度
1958年丹江口大坝建设时,爷爷的铁锹劈开了淅川山区的岩石,也劈开了陈家与水的缘分。锹刃上的缺口,是那个年代“人定胜天”的勋章;1975年代太子山林场开荒时,父亲的铁镐丈量出二十万里巡山路。磨秃的镐头嵌着山石的碎屑,像极了父亲布满老茧的双手;如今,儿子的无人机搭载多光谱摄像头的设备,每天三次巡航库区,数据直连北京的水质监测中心。螺旋桨的嗡鸣声里,藏着新一代青年对“科技报国”的理解。
作者与陈人范、陈博韬父子合影
这三件工具的演变史,恰是一部中国基层生态保护的微缩史诗。当陈博韬调试无人机时,他常想起父亲的话:“这一棵棵树都是我们费尽心血种下的,一天天瞅着它们长大,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这种朴素的生态观,让我们看到:所谓“伟大事业”,不过是无数普通人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在时光里刻下的痕迹;所谓“时代使命”,不过是每个平凡岗位上,把小事做到极致的执着。作为思政教师,我深知:这些比任何理论都鲜活的“活教材”,正是我们最该带进课堂的“党的创新理论”。
给青春的一封信:
在时光的褶皱里,寻找生命的答案
研修归来整理照片时,一张陈博韬的工作照片突然触发我的思考:如果让我的学生直接对话陈博韬,他们最想问什么?
带着这份好奇,我在团队研讨会上抛出三个假设性问题,没想到引发了一场持续整晚的讨论:
“远离城市,会不会错过人生更多可能?”当这个问题被写在笔记本上时,窗外仿佛掠过陈博韬团队巡山的灯光。回想和他的对话,他也说初到林场时,手机信号断续、巡山路线重复等问题曾让他感到落差,但随着基层工作体验的不断积累,让他逐渐理解他父亲坚守山林和自己为此奋斗的意义。“看到清水经过我巡护的流域北上,那种踏实感,城市里找不到。”这种朴素的对比,让我认识到:所谓“可能”,从不是地理意义上的选择题,而是价值坐标的定位题;所谓“成功”,从不是他人眼中的标准像,而是自己内心的确认键。
“在艰苦行业坚持,靠的是什么?”讨论中,陈博韬播放的巡山视频给了我们答案:画面里,他正教民兵使用“护林积分制”APP,背后是90后队员们调试无人机的身影。“以前觉得坚守是苦行,现在发现是接力。”他在微信里写道,“祖父开山时靠的是人拉肩扛,父亲巡山时有了自行车,我们现在用上了热成像仪。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把每代人的能力用到极致的执着;改的是技术,不改的是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的初心。”
“给犹豫是否扎根基层的同学一句话,应该说些什么?”最终,我们在陈家三代人的工具里找到了答案——当我们轻轻触摸铁锹上深浅交错的刻痕,仿佛触摸到一代代护林人将责任镌刻进金属的厚重。在碧脉队实践研修总结会上,这句话引发全场共鸣:“你怎样选择,就会成为怎样的人;你如何担当,时代就如何回应——这,就是青春与时代的‘双向奔赴’。”
这三个追问与回应,恰似三把钥匙,打开了青年认知的新维度。当我们把这些故事带回课堂,发现学生们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曾被标签化的选择——“三支一扶”不再只是“体验生活”,基层技术岗不再等同于“缺乏野心”,原来每个看似普通的位置,都能成为青春与时代对话的窗口;每个默默无闻的坚守,都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回响。
让碧水青山见证,
青春与时代的“双向选择”
返程途中
返程的车上,南水北调的渠道在窗外蜿蜒伸展,像一条承载着无数故事的时光之河。陈博韬的故事,让我想起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告诉青年:不必追逐所有的风,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山水,然后成为它的守护者;不必羡慕他人的光,点亮自己心中的火,然后让它照亮一方天地——这样的青春,同样波澜壮阔;这样的选择,终将被时代铭记。
作为思政课教师和宣讲者,我深知:理论的价值不在于被供奉在典籍里,而在于被活成一代人的信仰;思想的力量不在于被标注在课件上,而在于被转化为青年的行动。当我们把“陈博韬们”的故事讲给更多青年听,当更多青年在碧水青山间找到自己的答案,我们终将看到:一个国家的未来,正藏在无数年轻人“逆流而上”的选择里;一个时代的精神,正写在无数普通人“日复一日”的坚守中。
这,就是青春与时代的“最美和声”。
河南省高校青年宣讲名师工作室(培育)主持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党政办副主任乔新杰
立足中原大地的深厚文化底蕴,深挖中原沃土中的育人资源,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推动我省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