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厅手机版

青春赋能“双遗” ——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开展探寻非遗传承研学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11 11:45:40.0

  承遗风古训,传文化薪火。近日,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文狮泥塑,双遗共生”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奔赴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与沈丘县,深入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阳泥泥狗与槐店文狮子,对话技艺传承人,亲身体验制作,旨在探寻两项古老技艺的传承现状与创新发展路径,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化注入青春力量。

  淮阳探“泥”:泥泥狗里的匠心与坚守

  首日,团队抵达淮阳泥泥狗工作室,拜访了代表性传承人许述章。在传承人的引导下,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泥泥狗这一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民间艺术。

青春赋能“双遗” ——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开展探寻非遗传承研学活动

  许述章老师现场展示了泥泥狗精湛的制作技艺。从精心选泥、细致制模、小心脱模,再到一笔一划的彩绘与装饰,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世代相传的心血与智慧。许老师强调,制作泥泥狗不仅需要手上的精湛技艺,更需要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和一颗敬畏之心。通过采访传承人、开展问卷调查以及组织泥泥狗绘画体验活动,团队深刻感受到这项古老技艺在当代传承的希望与挑战,也见证了许述章、许品等传承人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努力为泥泥狗注入新的活力。

  沈丘寻“狮”:文狮子的活力与创新

  次日,团队转赴沈丘槐店文狮子传习所,在第26代传承人李淼的带领下,开启了对文狮子这一独特非遗的探索之旅。

青春赋能“双遗” ——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开展探寻非遗传承研学活动

  在传习所,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狮头道具首先吸引了队员的目光。李淼老师详细讲解了从竹篾扎制骨架、裱糊狮皮到绘制祥云纹样狮面的完整工序,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千年技艺的智慧。他更现场演绎了“文狮子”“文戏武唱”的表演精髓,特别是全国独有的“大狮子生小狮子”桥段,巧妙以母爱主题传递出文化生生不息的深刻隐喻。

青春赋能“双遗” ——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开展探寻非遗传承研学活动

  面对团队老龄化、制作成本高昂、疫情后表演场次锐减等现实困境,李淼老师积极寻求破局之道。他在道具陈列厅对比展示83斤重的传统狮头与仅12斤重的改良版,分享自2012年起在多所学校组建非遗社团、通过“每周集训+动作细化”模式培养数百名青少年传承人的成功经验,使文狮子从节庆表演融入日常教育。此外,他还开发绘本、设计创新表演、筹划“校园开放日”等,以年轻化表达努力打破传播壁垒。

  青春感悟:传承的重量与双向奔赴

  “看到70岁的打击乐老师仍为传承奔波,才真正读懂‘传承’二字的重量。”团队成员马婉茹在实践中的感悟引发了大家的共鸣。通过深入两地、接触两项非遗,青年学子们形成了深刻共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扎架裱皮、捏泥彩绘的技艺,更是其背后蕴含的精神基因的延续——无论是独角虎象征的公正,还是文狮演绎的深沉母爱。

青春赋能“双遗” ——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开展探寻非遗传承研学活动

  此次“双遗共生”之旅,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更是一场生动的教育实践。它见证了传承人半生坚守与青年创意接力的“双向奔赴”。青年学子们以脚步丈量文化厚度,用行动践行传承使命,努力让非遗成为“老祖宗智慧与当代人对话”的桥梁,在代际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团队坚信,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共同努力下,无论是泥泥狗还是文狮子,这些璀璨的文化瑰宝必将在中华文明的星空中永远闪耀,代代相传,永不褪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