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24公里,他们只为上好这堂课......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在右边悬崖、左边渠水,宽1.2米没有围栏的渠岸小路上,安阳师范学院师生唱着红歌、军歌,讲着红旗渠故事,沿着红旗渠总干渠溯流而上,开启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徒步24公里,追寻英雄足迹,深刻感悟红旗渠精神。

  在林州市任村镇牛岭山村,学校党委书记王全良作动员讲话,并嘱咐师生们注意安全,希望广大师生在走渠过程中深刻感悟精神伟力,摒弃骄娇二气,用行动践行红旗渠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徒步24公里,他们只为上好这堂课......

徒步24公里,他们只为上好这堂课......

  在王家庄“双龙洞”隧道旁,红旗渠总设计师吴祖太的牺牲地,辅导员、青马学员、退役在校大学生代表结合学习、工作分享感悟体会。

徒步24公里,他们只为上好这堂课......

走渠心得感悟分享

徒步24公里,他们只为上好这堂课......

红旗渠故事分享

  大家顶着炎炎烈日一路走、一路看、一路交流、一路思考,感悟工程的伟大 感受林州的变化,体会精神的力量 思考自身的责任担当,历时7个多小时,团队抵达红旗渠源——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

徒步重走红旗渠

徒步24公里,他们只为上好这堂课......

徒步24公里,他们只为上好这堂课......

徒步24公里,他们只为上好这堂课......

徒步24公里,他们只为上好这堂课......

徒步24公里,他们只为上好这堂课......

  重走红旗渠,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徒步24公里,他们只为上好这堂课......

徒步24公里,他们只为上好这堂课......

徒步24公里,他们只为上好这堂课......

  “小心脚下,注意安全!”……每一句相互的提醒都是团结协作的生动写照。

徒步24公里,他们只为上好这堂课......

徒步24公里,他们只为上好这堂课......

徒步24公里,他们只为上好这堂课......

徒步24公里,他们只为上好这堂课......

  渠水奔涌,见证着跨越时空的对话。当青春的脚步与历史的足迹重合,这堂行走的思政课让奋斗精神在血脉中奔涌,让红色基因在实践中传承,激励师生们以青春之力,续写新时代的奋斗华章。

徒步24公里,他们只为上好这堂课......

行有所感

  本次重走红旗渠之旅,徒步24公里,丈量的是历史,指向的是未来。走在凹凸不平的渠岸上,看着红旗渠水蜿蜒流淌在悬崖峭壁之间,当年林县人民腰系绳索凿山引水的画面在我内心有了具象化的体现。我深刻感受到了红旗渠精神所赋予的内涵与意义,汲取到艰苦卓绝的精神力量。在学校学生工作高效能治理年的关键时期,今后工作中,我会继续发扬和传承红旗渠精神,敢吃苦、肯吃苦、能吃苦,用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以知行合一凝聚奋进力量。

——安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赵峥

  参加重走红旗渠活动,在行走的过程中触摸着渠壁,看着奔流不息的渠水,不禁将我的思绪瞬间拉回到当时修渠的场景,他们筑起的不仅是水脉,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丰碑。

  红旗渠之水奔流不息,澎湃着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新时代青年要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中挺膺担当。作为辅导员,我要持续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融入育人日常,引导学生将红旗渠精神转化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当中,勇于探索、敢闯敢试,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安阳师范学院

经济学院辅导员王星尊

  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震撼人心,需要每个新时代青年去用心学习、深刻领悟,并在具体实践中继承弘扬。重走红旗渠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整整一天的徒步跋涉、烈日灼身,在体力透支的同时,让我对红旗渠精神有了更加全面而真切的认识。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摒弃骄娇二气,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贡献。

——安阳师范学院

青马学院学员水晶

  人生中第一次踏上渠岸,一侧是湍流的渠水,一侧是陡峭的崖壁,我感到新奇,又有些胆怯。跟着队伍的步伐,我也渐渐有了底气和信心。走在凹凸不平的渠岸上,沿着蜿蜒绵长的渠前行,24公里的徒步,我们一路溯源红旗渠首。途中,老师、同学们互帮互助,鼓励前行,我想这就是团队的力量。走渠难,方知修渠更难。这样一条“人工天河”,竟是先辈们用双手和简单的工具钻凿修筑的,这要付出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通过这次徒步重走红旗渠,我更深刻地领悟到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今后,我也将秉承红旗渠精神,更有韧性地去走好人生之路,将人生目标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把青春书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挺膺担当。

——安阳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学生李乐瑶

  当我的双脚踏过青石渠岸,镜头记录下斑驳的凿痕与奔涌的渠水,“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十六个字变得鲜活可触。在漳河崖壁前,我凝视着祖辈们用钢钎铁锤劈开的太行天路,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不是简单的引水工程,而是镌刻在山河间的精神丰碑。

  作为新时代的记录者,我的相机不仅捕捉到师生们挥汗前行的身影,更定格了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红旗渠精神不是凝固的展品,而是奔涌在青年血脉中的力量源泉。当我们把思政课堂搬到渠首源头,这条“人工天河”便成了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精神纽带。作为青年学子,我们愿以青春作笔,继续书写新时代的奋斗篇章。

——安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学生张铭仁

  重走红旗渠,用脚步丈量着前辈们创造的奇迹。我深深感受到红旗渠精神不只是一段历史的记忆,更是刻在中华儿女血脉中的基因。站在渠首,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一刻,我明白了红旗渠不只是流淌的活水,更是奔涌的精神长河,它见证了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光辉历程。作为一名退役在校大学生,我更应该将红旗渠精神和军队的优良传统传承和发扬下去,带动身边同学,致敬、弘扬红旗渠精神,在学习生活中开凿属于我们的“精神之渠”,努力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安阳师范学院

退役在校大学生、数学与统计学院学生宋明芳

  重走红旗渠、溯源红旗渠首,这是一堂用脚步丈量历史、用行动致敬精神的“行走的思政课”,也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和成长之旅,让昔日战天斗地的岁月,与青春的朝气在此交融,当同学们重返生活,渠畔蜿蜒曲折的脚印,早已与石壁融为一体,化作劈山开路的精神火种,照亮青春前行的方向。

  红旗渠精神永在,它正以更年轻的脉搏在青年学子的心跳中铿锵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