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们说“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徐梦涵 河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学生
录取通知书是一张崭新旅程的地图,标注着“人生旷野”的批注。我不知道大学到底该怎样度过,有人说应该按部就班完成课业,有人说要如拓荒者般四处探索。站在新的起点,我茫然无措……
直到偶然间,揣着好奇与探索加入学校融媒体记者部,发现采访是最美的星空漫游,那些受访者眼里的星光,经过剪辑处理,竟在成片里汇成璀璨的银河。当指尖在键盘上敲出第一个采访提纲,听到心底破土而生的声音,我们给他们的故事调色,发现人生远比预设的剧本更加精妙。
忙碌间,我慢慢找到了方向,用相机留住晚霞,让文字拓印时光,那些被定格的绚烂和温情,最终拼贴出青春的答案:人生是旷野,从不是轨道,它的壮美恰在于允许所有方向都成为可能。
卫莫寒 南阳理工学院学生
若将人生比作轨道,那便是拥有精密刻度的旅程:每一步都需卡准时序、保持分寸。但生命本该是未被驯服的野马,任山川湖海在自然里涨潮。有天晚归,我结束了一天的学习,拖着疲惫的身体坐在桌前,脑子里的知识繁琐复杂,我的心情躁动不安,转头看到了桌子最里面塞着的已经发干的毛笔。我又重新拾起,翻来落灰的书法书,不由自主安静认真地写了一个小时,仿佛我的负面情绪跟随着手指笔尖肆意挥洒着、发泄着。
我不能放弃一直以来热爱的书法,因为迷恋着一笔一墨的流转,提按顿挫即是生命的韵律,墨痕里存留着游动的生命,使我忘记世俗的喧嚣,沉浸在砚台未干的墨香里。
王梓晴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工程管理系工程造价24-2班学生
在“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刷屏朋友圈的当下,我用镜头诠释着属于自己的青春态度。作为一名大一学生,我没有按部就班地追赶社团KPI,也没有扎堆热门竞赛,而是选择将周末交给城市公园,在快门声中发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起初,我只是随手用手机拍下校园里的花草和晚霞,没想到这些“边角料”在社交平台收获了许多共鸣。有人留言说我的照片治愈了日常的疲惫,有人好奇镜头背后的故事。这份意外的认可,让我开始有意识地记录生活。从参数调整到构图技巧,从清晨的露珠到黄昏的剪影,每次拍摄都是一场与生活的对话。我发现,原来校园里扎堆的猫群、食堂阿姨盛饭时的笑容,都能成为值得定格的瞬间。
如今,我手机相册里的照片已超过万张,这些碎片化的光影记录,拼凑出独属于我的青春轨迹。我一直犹豫要不要加入摄影社团,到最后还是放弃了。因为我认为比起固定的拍摄任务,我更享受在旷野中自由捕捉灵感的过程。
人生本就没有标准答案,就像取景框里永远有不同的光线与角度,只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每个人都能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走出独一无二的风景。
TA们说“初读不知文中意 再读已是文中人”
刘倩文 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英语2405班学生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过去。”初读朱自清的《匆匆》,是在小学课堂,语文老师声情并茂地讲着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惋惜。年少的我,不懂时光的紧迫,总以为日子还长,未来遥遥无期。生活就像那潺潺溪流,清澈且舒缓,对《匆匆》的感悟仅停留在文字表面。
再次翻开这篇散文,已是大学时光。回首过往,从高考考场到大学校园,寒来暑往,时光匆匆,仿佛昨日还在为大学入学而忐忑,一转眼,第一个学期已悄然溜走。教室里,阳光斜斜地洒在课桌上,我不由得想起逝去的时光,那些从指缝间溜走的日子,那些被我们不经意浪费的瞬间。如今,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朱自清笔下时光的飞逝,明白了“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的重量,也深刻地意识到,时间不会为任何人停留,我们只能抓紧当下,用努力和热爱去填满每一个日子。
王嘉琪 信阳农林学院农学院种子生产与经营24-1班学生
“往事总在回忆时被赋予意义”,这句话在我们“青春放牛班”有了全新诠释。作为农学院的学生,我们把《放牛记》中“顺着牛性子”的智慧用在了科技助农中。下乡实训时,面对农户对智能农机的疑虑,我们没有强行推广,而是像文中的放牛娃一样耐心示范,最终让“铁牛”乖乖耕完百亩良田。
现在实验室里,“放牛班精神”成了我们的行动指南:既要像五四青年前辈们那样心怀家国,又要学会《放牛记》里的“柔性智慧”。
每当遇到难题,大家就会互相打趣:“今天,你的‘牛’听话了吗?”这种将青春抱负融入实践的态度,让我们在广阔土地中收获了别样的成长。
刘子涵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院小学语文教育2405班学生
正如这句话所言:“初读不知文中意,再读已是文中人。”初读《丁香结》时,只觉得文中对丁香的描写极具画面感:“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一个“窥”字便将丁香写得灵动活泼;“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又以光影勾勒出丁香的温婉气质。这些文字让我仿佛置身于作者笔下的庭院,嗅到了那一缕若有若无的甜香。
现在再读,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正如李商隐对雨中丁香的描写“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让人想起凝结的忧愁。但文章结尾写道:“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所以啊,人生的过程就是面对一个又一个问题,再一个一个解决,与其愁怨消极,不如积极面对。正是有了这些“结”,才让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TA们说“你人还怪好嘞”
史培琪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
我的舍友在寒假期间不小心摔倒,导致膝盖受伤了,比较严重,所以行走不太方便。为了不落下课程,她坚持去上课。考虑到这样会使她的伤口会更加严重,我就尽可能在上课前搀扶她去教室,陪她一起去校医院换药。那天她的鞋带开了,我便蹲下替她系鞋带,她对我说“谢谢你,你人还怪好嘞”,我们都相视一笑。我说:“朋友本来就应该互相帮助呀。”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都可以为周围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虽然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却能给他们带来温暖,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希望我们都能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大家都变得更好。
丁舒怡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学生
阳光漫入学校党委宣传部办公室,蒋老师伏案审阅的身影在稿纸堆中凝成剪影。她将批注过的文章递还给我时,肯定了我的用心和努力,纸页上密布的红色批注如潮汐漫过的沙滩——时而以波浪线勾出逻辑断点,时而用圆圈圈定措辞偏差,甚至细致到标点误用的修正。她那温煦的批语在质疑与建议间留给我思考的余地。
当触及我含混带过的段落,她同我碰撞思想,一步一步引导我把抽象想法化作可感知的文字表达,让我懂得文字不只是记录工具,更是内心与世界对话的桥梁与美和生命律动的表达。这位优雅干练的女士,会在团队会议上以“信仰的力量”“发现美的眼睛”“带出优秀的团队”为我们指明方向、加油鼓劲;会在生活中,与我们畅谈真善美的趣事与人生经验,分享自己的心得感悟。那些有蒋老师相伴,被文字与思想塑造的大学日子,都让我在心中发出“蒋老师,你人还怪好嘞”的感叹,更让我触碰到宣传工作的真谛——雕刻时光细致的纹路,也将成为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曹伟轩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
大学时光如同斑斓画卷,总有些温暖笔触令人难忘。那场险些夭折的课程汇报,让我对这句话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
学期末的终期汇报前夜,我正在宿舍赶制PPT。伴随着电脑散热器异常的嗡鸣,在多次强制重启后,PPT文件始终提示格式损坏——此时距离截止提交仅剩9小时。斜对床的寝室长摘下耳机:“别慌,能抢救!”他一把拿走我的电脑,U盘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主板过热烧了,固态掉盘。”我看着他迅速插上三个外接硬盘,键盘被他敲得噼啪作响。在他的一盘操作下,电脑终于恢复正常,“你人还怪好嘞”在寝室长的身上具象化。
晨光悄悄爬上键盘,我们同时按下了提交键。他顶着浓重的黑眼圈,又笑着对我说:“你人还怪好嘞,陪我熬通宵。”这或许就是大学宿舍最珍贵的底色:那些看似平常的朝夕相处里,藏着随时为你按下暂停键的温柔。
TA们说“家人们,谁懂啊”
王坤宇 河南中医药大学学生
让时间静止是魔法技能,而摄影则是我们定格时光的技艺。“家人们,谁懂啊”,自从几个月前我拿起了相机,校园里的一笔一划、一淡一墨,都在快门的须臾中定格了下来。在相机的闪烁里,我见到了朝阳下八百米楼长的熠熠闪光、微风里天一湖畔的淡淡芬芳、傍晚后操场上的欢声笑语、树林里飞鸟的阵阵长鸣、图书馆上那始终明亮的灯火和校外长街上那袅袅的人间烟火气。
这些看起来似乎是稀松平常的东西,却在时光的定格里让人感受不一样的韵味。
赵慧颖 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2023级五年制小学语文教育一班学生
“家人们,谁懂啊”这句自带音效的感叹,成了我和室友组队参加比赛时的常用语。一路过关斩将拿下名次的那一刻,我只想说“家人们,谁懂啊”。备赛期间,我们每天泡在教室里排练,有人背台词背到直揉太阳穴,有人一边协调道具一边赶作业,遇到卡壳就互相打气:“家人们,再坚持一下!”
记得有次模拟排练,我忘词了,急得满脸通红,可下一秒她们就围过去来帮我顺流程。从动作设计到台词打磨,每个细节都反复推敲。比赛当天,我们默契十足。台下掌声雷动的瞬间,所有疲惫都化作了狂喜。我们带着愉悦的心情坐上返校的列车,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复盘,在这充满爱的集体里,用看似调侃的语气,包裹着赤诚相待的真心。当五湖四海的星辰汇聚成河,每个“家人们,谁懂啊”的瞬间,都在书写新时代青年的温暖诗篇。
TA们说“大学生不语,只是一味地共鸣”
李佳月 信阳师范大学学生
大学生活,千金不换。最近短视频平台上大家发布的大学生活细碎片段,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大学真的很美好。细看当下的分分秒秒,虽然学业繁重、事情很多,但或许这就是纵观岁月的魅力,我们经历的是一个又一个点,连起来看就成了一条顺滑的线。
走进大三下学期,我愈发喜欢记录,举着手机拍下了好多好看的照片,想留住这一切。我常常在想,如果这是大一就好了,无论是和室友骑着单车在夕阳下兜风、还是为了一个比赛一起熬夜到凌晨、还是在跨年夜默数着倒计时的夜晚,这些都好。大学宿舍很小,却能装下我们四年的青春,那些简单却不平凡的快乐无法复刻。
大学这段旅程很值得,让我拥有了感知幸福的能力,也让我明白了珍惜当下的可贵,要慢慢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爱上自己。我相信,每一段走过的路都有它的意义。
兰文杰 郑州科技学院艺术学院2024级数字媒体艺术1班学生
在郑科这个大舞台,我见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结交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我们以大学生这一身份相聚,从初来乍到的不安到渐渐熟悉,有时目光交汇,我发现我们彼此都懂得那份相互共鸣的心绪。
初次踏入郑科校园,九月份的风裹挟着炽热与期待,但陌生的环境与面孔让我紧张而又焦虑。打开手机微信群,一句“大学生不语,只是一味地共鸣”让无数同学赞同,原来,大家都在小心翼翼地适应,那些未说出口的不安,在相视一笑中化为了默契。离家千里,睹物思情。校园食堂里,偶然瞥见菜单上的家乡菜,思绪回到那些再熟悉不过的记忆上,在彼此的共鸣中,我们互相安慰,分享家乡的故事。
一路走来,每一次不经意的共鸣都为我带来温暖与鼓励,我们在共鸣中相互理解,一起成长,共同留下难忘的青春记忆。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学院2023级眼视光302班学生 田冰
“大学生不语,只是一味地共鸣”是我们在大学生活中经常说的一句话。从入学时的忐忑与思乡,到毕业季的留恋与展望,这句话在每一位大学生身上都有着具象化的表达。
对于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我们来说,离开熟悉的家乡,面对陌生的环境,紧张忐忑却并没有太多表达的机会,但是在深夜的朋友圈和寝室里的悄悄话中,发现彼此有着同样心境,一种无需言语的默契让彼此相互支持,慢慢地在共鸣中找到了归属感。而在毕业季,这句话又成了同窗情谊的深情注脚,面对分别,千言万语化作一张张合影、一次次拥抱,大家“不语”却用行动表达着对母校和彼此的不舍,那些一起熬夜复习的日子、操场上的欢声笑语、食堂里的“拼单”时光,都成为青春最珍贵的回忆。
“一味地共鸣”,正是大学生们最纯粹的情感联结。这种共鸣,让孤独者有了依靠,让奋斗者结伴同行,也让青春更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