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4月18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举办2025年春季学期河南省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第三次集体备课活动。
此次集体备课由河南省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集体备课中心、河南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概论”分教指委、洛阳师范学院、河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河洛云思政”虚拟教研室、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姜国峰工作室、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张珺倩工作室承办,河南省高校青年宣讲名师刘嘉尧工作室(培育)、河南省高校青年宣讲名师李诚诚工作室(培育)协办。
2025年春季学期河南省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第三次集体备课现场
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张锦、省教育厅思想政治工作处(教材处)一级调研员杨宗辉、洛阳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张运礼出席活动。省内外知名思政课专家、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概论”分教指委成员、四位说课教师,以及洛阳片区高校“概论”课教师代表参加集体备课活动。活动由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志冰主持。
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张锦讲话
张锦指出,此次活动集体备课实、专家点评准、教师备课好,是一次教学技能的切磋,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碰撞与升华。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要用学术讲认知、用成就讲思想;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成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思政课教学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情分析,精准定位教学难点,又要坚持始终不忘初心、紧扣理论原理,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他强调,“概论”课教师要系统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讲清楚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与“两个结合”的关系,讲好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篇之作的重要历史地位。
洛阳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张运礼致辞
张运礼简要介绍了洛阳师范学院的办学历史、师资队伍、思政课建设等方面的情况。他表示,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是推动全省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课程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八个相统一”、提升立德树人关键课程质量的有力举措。学校将以此次集体备课为契机,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强担当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努力把思政课办成理论大课、实践大课、时代大课,打造思政课的河南经验、河南品牌,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书写“强国建设,教育何为”“强省建设,洛师何为”的优异答卷贡献新的更大智慧和力量。
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志冰主持
此次集体备课活动主要围绕“概论”课程第五章、第六章内容展开,以教师“说课+讲课”、专家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集体备课研讨。
备课展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
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概论”课本科组特等奖获得者、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苏二龙
苏二龙以“学情分析—问题辨析—目标明晰”的教学逻辑,着重从学生“痛点”、教学重点、知识难点、思路要点对教材第五章展开说课,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和演进过程。在“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国际背景”讲课环节中,他以近日美国“关税大战”的案例导入课程,以“大历史观”思维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改革开放前夕面临何种国际背景。他表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20世纪70年代最显著的变化,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抓科学技术机遇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机遇,坚定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和精髓
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概论”课高职专科组一等奖获得者、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萌
李萌紧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核心要点,通过生活化的场景引入教学,采用问题链式教学方法,围绕“动力之源”“制度层面”“最终目标”三个关键问题,引用经典文献、历史实践,运用AI等技术结合河南发展现状,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必然性;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及逻辑关系;明确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前提条件,实现共同富裕是最终目标。最终,推动学生实现从知识建构到价值认同的深度转化,达成“理论认知—情感共鸣—实践担当”的育人闭环。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概论”课本科组一等奖获得者、河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包红梅
包红梅围绕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在深入分析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构建了“知—思—行”相统一的立体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上,她沿着“察—探—悟—担”的逻辑主线,在引导学生掌握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由点到面形成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进而探究蕴含其中的精髓和主题。在讲课环节,她围绕“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理论之思”和“现实之问”两个维度展开探讨:理论层面梳理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层面辨析了社会主义初级的“变”与“不变”。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引导大学生明确其使命担当。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2024年度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概论”课高职专科组特等奖获得者、鹤壁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孝科
基于从本节课内容的学情分析和把握,王孝科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实施了“四学一体”的教学策略。讲课环节,他综合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和案例探究分析法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理论思维,使学生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以此提高学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修养,使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专家点评
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概论”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姜国峰工作室负责人、河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姜国峰
姜国峰表示,当代思政课教学需构建“三位一体”创新体系:在主题选择方面,要紧密贴合时代发展脉搏,选取具有现实关照的理论命题;在教师素养层面,要强调专业知识的体系化建构与数字化教学能力的双重提升,运用新媒体技术增强课堂互动性;在教学内容设计层面,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深化理论阐释,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社会问题本质。在此基础上,姜国峰提出三点教学建议:其一,强化历史思维训练,通过事件背景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其二,拓展国际比较视野,将中国发展置于全球坐标系中解读;其三,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核心命题,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构建教学主线,通过案例研讨引导学生揭示现象背后的深层矛盾。
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概论”分教指委委员、河南省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师、周口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茂森
王茂森认为,李萌老师的授课环节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特别是新颖的问题设置能够引导学生从被动听取转向主动思考。同时,李萌老师在授课中使用二维码阅读和AI技术,能够极大调动学生积极性。他提出,李萌老师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应进一步强化重点,避免平均用力,特别是讲清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他强调,思政课教师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中应把握好内容取舍,既实现形式创新,又凸显重点内容,真正实现思政课入脑入心。
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概论”分教指委委员、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获得者、商丘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丁亚仙
丁亚仙表示,包红梅老师的讲课思路清晰,能够让同学们理解清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对于中国国情的正确判断,引导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和阶段性相统一、量变和质变相统一、规律性和目的性相统一。她提出,在讲授思政课的过程当中,思政课教师要用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去讲好邓小平理论,用党的思想武器去讲好党的理论体系。首先,要坚持解放思想。要敢于从教材和课件的内容框定当中解放出来,从政治语言和学术语言中解放出来,从纷繁复杂的教学模式当中解放出来。其次,要坚持实事求是。创新运用“四维画像”分析法,通过问卷调研、焦点访谈、课堂观察、行为追踪,绘制新时代青年认知图谱,研发“理论下基层”教学策略,将宏大叙事转化为青春叙事。
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概论”分教指委委员、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获得者、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张珺倩
张珺倩认为,王孝科老师的教学呈现三大亮点:其一,构建“混合式”学习空间,通过慕课预习与实地参观形成立体认知;其二,创新“四步教学法”,以云端导学奠基、情境引学激趣、课堂讲学明理、实践拓学固本,形成完整教学闭环;其三,教学内容体系完备,实现从理论阐释到实践应用的有机贯通。针对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教学内容重复问题,她强调要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主线,构建递进式教学内容模块;在价值目标达成方面,她倡导建立“四层架构”教学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根本遵循,强化理论创新的历史纵深感,注重史料运用的实证说服力,突出理论体系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她强调,要将邓小平理论教学置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进程中进行阐释,既要展现其作为改革开放理论指导的历史地位,更要揭示其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贯通性。
全国高校思政课教指委“概论”分教指委委员、西藏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研究专家、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彦智整体点评
王彦智认为,四位老师的教学展示各有特色。苏二龙老师立足学情分析,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置于国际格局中阐释,突显理论发展的全球视野;李萌老师创新“问思辨行”四步教学法,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深度对话;包红梅老师系统梳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脉络,以历史逻辑强化理论认同;王孝科老师构建“云端—情境—课堂—实践”四维教学链,特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导入课程,彰显理论阐释的时效性与权威性。关于思政课教学,他建议广大思政课教师,一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主线设计教学,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度融入“概论”课,破解内容重复难题;二要从历史纵深维度出发,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四史”演进中的生成逻辑,强化理论阐释的历史纵深感;三要注重理论发展脉络梳理,建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链条,既突出思想性、理论性,又增强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
活动总结
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胜锋
吴胜锋表示,本次集体备课,教师们在备课中注重学情分析,坚持问题导向,教学设计较好做到从教材体系向知识体系的转变、进而向价值体系的转变;专家点评站位高,既指出说课、讲课中的一般性问题,又结合教师个人特点对具体问题给予指导。关于思政课教学,他谈了三点认识:一是用心用情讲好思政课,以信仰讲信仰,用灵魂触动灵魂;二是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用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建设,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图景;三是将新时代伟大成就融入思政课教学,阐释好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伟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分教指委工作会议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概论”分教指委工作会议现场
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概论”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科研部部长田训龙代表“概论”分教指委就“教参”修订进行工作安排
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概论”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姜国峰工作室负责人、河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姜国峰发言
在分教指委工作会议上,田训龙就2025年全省高校“概论”课“教参”修订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讲解了“教参”修订要求并公布修订团队分工情况。与会委员共同研讨“教参”每章节修订重点。
会议提出,“教参”修订工作要遵循“1+3+6”模式,保证底线思维和政治正确,按照“精简、丰富、精品”要求,做到发现真问题、发挥真作用、发表真成果,围绕全省高校教师“教参”使用调研报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做好2025年度“概论”教参修订工作,切实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与动力。
会议强调,“教参”修订工作自3月28日启动,计划于7月15日前进行最终格式核对及前言后记完善等工作,完成本年度“教参”修订。与会委员表示一定按照要求尽心尽力、保质保量完成修订任务。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