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被打乱,情绪就崩溃?
有人说,成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
可能是你每周五都想买一个草莓蛋糕来奖赏自己一周的辛苦,却发现它卖完了
可能是晚上准备和朋友去看个电影,却被临时通知补课
可能是定好了早上九点的闹钟,却被朋友八点的电话吵醒......
崩溃,不是你情绪不稳定,不是你患了强迫症,而是秩序感被打破后的敏感表现。
“秩序敏感”源于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中观察到的现象,常出现在2-4岁的儿童身上,表现为这个时期的儿童对“规则”和“秩序”要求苛刻、格外敏感,甚至还有些固执,若规则或秩序被外界破坏,儿童就呈现出哭闹不止等强烈的负性情绪。
儿童需要外界的帮助逐步度过“秩序敏感期”,成年后才会发展出内心的安全感和稳定感。否则,成年后个体仍然会不断重现这个时期的需要,表现为讨厌规则被破坏、讨厌不确定性、难以接受变化和抗拒一切突发事件等。
内心越混乱,秩序越敏感!
规则,是一个场景中的锚定点。秩序,是日常生活中的指南针。
在充满变化的环境里,秩序和规则让我们看见清晰的轨迹路线,可以相对稳定地做出计划和预测,获得一定程度的掌控感和安全感。
当代大学生处于“变化”的时代,外界环境的变化很容易引发其内心的动荡和混乱,建立生活秩序是对抗这种不安感的一种方式,比如以每周固定时间吃一个草莓蛋糕等方式,让自己体验“一切尽在掌握”的安全感。
对外在仪式和秩序越依赖,可能表明你内心世界的环境越焦虑无序。
当你偶尔出现“秩序敏感”现象,试着审查近期现实压力和内心情绪,可能它们激活了你内在对秩序感的需求。
如果你经常出现因“秩序敏感”而崩溃的现象,可能是由于早期成长阶段中“秩序敏感期”发展任务未顺利完成,它提醒你需要你重新学习和自我探索。
“秩序敏感星人”的生存指南
接纳自己的“秩序敏感”
秩序感是人类祖先生存和发展的秘籍,借助于秩序和规律,人类避开野兽攻击危险,获得安居乐业和繁衍发展,这逐步演变成人类内在深层次的一种需求。秩序敏感不是心理疾病,更不是人格缺陷,它是人类对确定性和掌控感的天然需要。
理解自己的“秩序敏感”
在安稳有序的日子里,秩序感需求总是安静地躲在角落,可一旦生活节律被打乱,它就会跳出来大声抗议。“秩序敏感”就像一位隐形的管家,守护你内心世界的安稳,当它觉察到外来力量侵犯时,就会变成暴躁的守卫。当你出现秩序敏感表现时,试着读懂并理解它的表达,它可能在表达焦虑和恐惧,它也许在诉说危险和混乱。外在对秩序的坚持可以象征性地满足内心安稳感的需要,你希望每一件物品都放在它原本的位置,每一个事件都在它应当的节点发生,这是你内在世界掌控感和安全感的替代满足。
调节自己的“秩序敏感”
适度的“秩序敏感”可以维护生活的节律和安稳,但过强的“秩序敏感”会让生活变得僵化刻板,让人际关系变得敏感紧张,会变成困住自己的一道枷锁,难以感知愉悦和自由。
为避免秩序过度敏感对自我和人际的负性影响,你可以:
首先,整理自己的秩序系统,每个人的秩序系统不一致,列出自己最不愿意被打破的秩序,并告知给周围的同学和朋友。
其次,你可以偶尔故意打破秩序,在无关紧要的日子,或者情绪相对安稳的时刻,故意地打破自己的秩序,也许你会发现秩序被破坏后自己想象中的糟糕场景可能没有那么难以接受,试着发现秩序之外的有趣和新鲜感,这会让你在下次秩序被打破时拥有一种新的理解视角。
最后,使用情绪调节方法处理秩序被打乱后的负面情绪,为秩序的重建和内心的修复创设空间。若秩序敏感表现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体验和社会功能,你也可以通过寻求心理咨询的方式来帮助自己处理。
“秩序敏感”是我们在不安中寻求安稳的表现,是内在世界启动自我保护的机制,建立日常秩序感可以获得内在自我能量,接受秩序有可能会被打破会让我们变得灵动有弹性。
与自己的内心和谐相处,共同守护内在和外在世界的秩序和安稳感。
本期专栏作者
新乡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副主任、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郭晓薇工作室主持人郭晓薇
工作室简介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郭晓薇工作室
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郭晓薇工作室秉持“协同发展、辐射带动、引领创新”的理念,围绕高校抑郁学生的早期筛查和干预治疗,探索抑郁发生的认知环境模型,形成抑郁多维风险评估体系,从宣传科普、识别筛查、医学诊断、心理辅导、同伴支持、家校合作等方面,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预防干预体系,实现专题项目开发和推广,促进校际合作和交流,将工作实践和科学研究相结合,持续进行总结、反思和改进,提供具有实效性的解决方案,减少抑郁对个体认知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促进学生健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