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力青为 豫见未来 | 看新乡医学院学子用脚步丈量家乡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在2025年寒假期间开展“青力青为 豫见未来”主题思政教育实践活动。

  发现科技力量、感受时代变迁,畅想家乡未来、书写青春篇章。河南学子在寒假期间积极参与活动,围绕“了解掌握新技术”“推介家乡美食美景”“打卡家乡地标建筑”“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在新浪微博平台参与#青力青为豫见未来#话题讨论,书写自己的实践故事。

  下面,一起跟随新乡医学院学子的脚步,看他们“豫”见中原,用热爱传递文化薪火。

急救知识点亮校园 共筑安全防线

  这个寒假,我有幸通过家乡红十字协会,将急救知识带入小学校园,成为孩子们学习急救技能的启蒙者。通过生动讲解与互动演示,孩子们学会了自我包扎与海姆利克急救法,从生疏到熟练,每次模拟都让我深感欣慰。这次实践,让我深切感受到知识传播者的责任,意识到急救知识普及对提升公众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书本知识与实践应用同样重要。这次经历,不仅传递了知识与技能,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成长的飞跃。它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与人交流的机会,更加坚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可以将急救的种子播撒到更多人的心田,共同守护这片土地上每一个宝贵的生命。

——新乡医学院研究生学院学生韩徐

1.jpg

传统文化 自信闪耀

  南阳是河南省辖地级市,是底蕴深厚的历史名城,享有“仲景故里、中医圣地”的美誉。在此,坐落着一处承载千年医学智慧的医圣祠。这里不仅是人文胜迹,更是中医药文化的活态殿堂。缓步穿行于碑廊庭院间,苍柏掩映下的仲景塑像庄严肃穆,药草清香若有若无地沁入心脾。祠内展陈详实生动,通过张仲景生平事迹、医学典籍和历代文物,将《伤寒杂病论》的济世精髓娓娓道来。游客在此可观摩古代诊疗器具,体验中药炮制技艺,甚至亲手制作传统香囊。祠内园林景观与中医药文化深度交融,春可赏药用牡丹,秋可观银杏铺金,四季皆显医道自然之趣。周边配套的中医药文化街区,更让访客在瞻仰圣迹之余,品味养生药膳,选购地道药材。来南阳医圣祠,开启一场穿越千年的中医文化寻根之旅吧。

——新乡医学院研究生学院学生 杨玉叶

  这里是开封,是菊城古都,新韵悠长。是灌汤小笼包里的鲜美汤汁,每一口都是千年的传承与匠心;是清明上河园中灯火阑珊,让人恍若穿越回那繁华盛世;是铁塔凌云的巍峨壮观,诉说着古城不朽的坚韧与辉煌;是龙亭湖畔碧波荡漾,映照出开封独有的温婉与宁静;是朱仙镇木版年画里的一抹艳红,绘就了中原大地的民俗风情;是《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的慷慨激昂,传唱着公正廉洁的赞歌。

  在这里,每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历史,每一条街道都弥漫着文化的芬芳。

——新乡医学院研究生学院学生 孙雪婷

  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是民俗文化的璀璨之地,也是我心中难以忘怀的风景。提及浚县社火,那热闹非凡的场面便浮现在眼前。浚县社火的起源可追溯至久远的年代,历经岁月的洗礼与传承,它汇聚了民间艺术的精华,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和十六,在河南省浚县古城内热烈上演。舞狮、抬阁、腰鼓、踩高跷、旱船……每一种表演形式都独具特色,精彩绝伦。舞狮表演中,雄狮跃动,威猛无比,引来观众阵阵喝彩;高跷表演则以其高空惊险、造型奇特而令人叹为观止;腰鼓队的队员们身姿矫健,鼓点激昂,展现出中原儿女的豪迈与热情。这些表演色彩斑斓,动作灵动,不仅让人大饱眼福,更让人深刻感受到了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与文化底蕴。这项古老的传统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新乡医学院研究生学院学生 申慧

  翻开商丘的历史长卷,仿佛能听到三千六百年前清脆的铜铃声——那是华商始祖王亥驾着牛车,在古道上踏出华夏最早的贸易痕迹。他开创的商队往来,不仅让货物流动,更让文明的火花在中原大地上熠熠生辉。

  登上火神台,仰望星空,仿佛与“火正始祖”阏伯隔空对话。他在这里观测日月星辰,用圭表丈量四季轮回,为中华文明播下探索自然的火种。这座“中华第一观星台”,至今仍诉说着万民对天地奥秘的虔诚追寻。

  漫步商丘古城,每一处遗迹都是文明的注脚:商文化博物馆里,甲骨文上的印记在光影中跃动;燧皇陵前,钻木取火的智慧仍在泥土中留存。这里不仅是历史的博物馆,更是精神的传承地——从王亥的开拓精神到阏伯的科学探索,商丘将敢为人先的基因深深刻入血脉。

  如今的我们,正接过这簇跨越千年的文明火炬。在数字经济的新商道上,在乡村振兴的田野间,用新时代的奋斗续写着“商”的故事。这座古城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开拓进取的初心,永远是照亮未来的星光。

——新乡医学院研究生学院学生 倪艺铭

  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工艺品。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灯笼发展出了不同的地域风格,每一种灯笼都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我的家乡位于驻马店市平舆县的一个小村庄,在这个平平无奇的村庄中有着一群默默无闻制作传统灯笼的手艺人,爷爷奶奶便在其中。自记事起,爷爷奶奶一得空便总在院中、或屋内编灯笼,精心挑选三年生的青竹,以篾刀破开竹节,劈出篾条,拇指抵住篾条在炭火上匀速游走,竹纤维在灼热中弯折出柔韧弧度,便能织出经纬交错的灯笼胚架。一年下来爷爷奶奶便会囤积很多灯笼胚架,只待过年前后爸爸妈妈,以及我和弟弟放假回到家中完成后续工序——裱糊、绘画,当然今年寒假也不例外。彩色的宣纸、红彤彤的玻璃纸裁成特殊的花样,浸过米浆,从骨架凹陷处轻轻拓出弧度,再用鬃毛刷将褶皱处一寸寸熨成平滑的曲面;待裱糊的灯笼悬空风干,再用蘸着特殊调制的颜料的毛笔—绘花样、描金线,或牡丹吐蕊,或金莲绽放,或写些吉祥字讨个好兆头。至此,传统手工灯笼得成,最后再由我们这些年轻人在元宵节前拿到集市售卖,为爷爷奶奶一年的忙碌“折现”。

  每年寒假回家我总是乐此不彼地做着这些,这不仅提升了我的动手能力,更让我深刻认识到传承和弘扬家乡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新乡医学院研究生学院学生 李文慧

地标探秘 文化寻根

  大邑商·殷墟博物馆坐落于我的家乡河南省安阳市。一进馆内,便能看到头顶的玄鸟图案,正如《诗经》中所言,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整个博物馆分三层,分别展示商朝丧葬、商朝的青铜文明和日常生活、商朝的祭祀占卜文化。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陶猪首,其全身布满彩绘,憨态可掬。馆内特色之处还在于餐饮处的甲骨文面,通过增加趣味性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了解灿烂的商朝文明。隔着展柜细细观察,似乎可以跨越时空与三千多年前的文物对话。甲骨文与青铜器奠定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其功甚伟。

——新乡医学院研究生学院学生 郑嘉祺

  寒假期间,我踏上了这座承载千年文明的古城——洛阳。作为中国的四大古都之一,洛阳不仅历史悠久,还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从壮丽的龙门石窟到古老的白马寺,每一处都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辉煌与深厚的文化积淀。

  我漫步在洛阳的街头巷尾,感受着这座城市的古韵与现代气息交织。洛邑古城、小街天府等地,已经成为了旅客们争相打卡的网红景点。尤其是在春节期间,街头巷尾的年味十足,洛阳的美食与传统文化交织在一起,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深深印在我的记忆中。

  洛阳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地方。在这里,每一砖每一瓦,每一条街巷、每一座庙宇都在低声诉说着千年不变的故事。这座城市,既有古老的历史韵味,也充满了现代活力,成为了我心中最特别的“文化名片”。

——新乡医学院研究生学院学生 张家林

  新乡太行山,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卷,徐徐铺展在中原大地之上。它以雄浑的山势、独特的地质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人的目光,也承载着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奋斗与希望。太行山在新乡境内,被称为南太行。这里山高谷深,断层岩壁高耸入云,形成了一道道绝美的红色峡谷。走进八里沟景区,仿佛置身于一个天然的山水画廊。剑锋千仞,飞瀑鸣涧,林木葱茏,猕猴嬉戏,这里被誉为“太行山精粹所聚之地”,每一处景致都让人流连忘返。而万仙山的绝壁长廊,更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如今,新乡太行山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这里不仅有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更有新时代的活力与魅力。

——新乡医学院研究生学院学生 何善元

  新乡市平原博物馆,比胖东来更亮眼的城市名片,是我在每个外省朋友来新乡时必带他们打卡的第一站,在这里能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新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平原博物馆集收藏、研究、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珍藏着包括青铜器、陶瓷、书画等在内的众多文物,博物馆还通过互动体验、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让历史变得鲜活起来。其中,“牧野华章”展厅令人印象深刻,生动展现了新乡地区的沧桑变迁和文明演进。

  此次参观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新乡地区的辉煌历史,文物们跨越时空,向我们传递着文化的力量,更让我们体会到了新乡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新乡医学院研究生学院学生 韩唯

  白云山是泌阳县的标志性山脉,兼具秀丽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登顶远眺,山峦绵延,绿树葱茏,宛如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山间古老的寺庙,香烟缭绕,钟声悠远,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在探寻白云山的过程中,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家乡历史与文化深处的大门,对家乡的自然风貌与文化底蕴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内心深处对家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也愈发强烈。

——新乡医学院弘毅书院学生 宋欣阳

以康复之名 赴生命之约

  这个寒假,我跟随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宁养院的老师们走进患者家中,在一次次叩门中完成了一场特殊的“生命教育”。照片里,我们俯身倾听癌症晚期患者讲述疼痛与牵挂,握紧的手传递着无声的慰藉;在房间里分享康复技巧,家属专注的眼神里藏着希望;记录用药清单时,老师的那句“别怕,我们一直在”让空气变得柔软。

  作为一名康复医学生,这次实践让我深刻领悟:取得执业资格只是第一步,医学不仅是技术,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共情。患者床头的全家福、家属反复摩挲的检查单、病人家属塞进我们口袋的沙糖桔……这些碎片拼凑出医者的人文底色。我们用康复知识结合安宁疗护,帮助患者进行居家自我管理,而他们教会我们如何用温度疗愈苦难、用乐观面对人生。

  青春当以躬身实践丈量责任。在“豫见未来”的路上,我愿以微光守护生命的尊严,让医学的暖流浸润更多需要温暖的角落。

——新乡医学院研究生学院学生 耿怡萌

农田新貌 科技兴农

  寒假里,我走进家乡农田,大片的农田里,智能监测设备有序分布,实时监测着土壤的湿度、肥力,以及作物的生长状况。无土栽培的蔬菜郁郁葱葱,在先进的营养液供应系统滋养下茁壮成长。还有那自动化的施肥和灌溉系统,精准地为作物提供所需养分和水分。

  亲眼目睹这些新型农业技术的应用,我深切感受到科技正以雷霆万钧之势深刻改变着传统农业的面貌,也让我对家乡农业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美好的期待。

——新乡医学院弘毅书院学生 邱琳瑜

家乡风味 味蕾乡愁

  趁着寒假,我来到了泌阳县的香菇市场。一踏入市场,浓郁的香菇香气便扑鼻而来,令人陶醉。这里摊位林立,各式各样的香菇摆满了货架,有鲜嫩的鲜香菇,也有干货香菇,形态各异,品质上乘。商贩们热情地向顾客介绍着自家香菇的特点,顾客们仔细挑选,整个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热闹的景象。

  与几位商贩交流后得知,泌阳香菇产业规模庞大,从种植到销售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先进的种植技术保证了香菇的产量和质量,便捷的物流网络则让泌阳香菇走向了全国各地。参观香菇市场,让我看到了家乡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感受到了其背后蕴含的巨大经济潜力。

——新乡医学院弘毅书院学生 宋欣阳

  家乡的美食是我心中永恒的牵挂。假期回家,我总会迫不及待地来上一份驴肉火烧。酥脆的火烧夹着鲜嫩的驴肉,再配上浓郁的汤汁,一口咬下,香味四溢,那独特的口感令人陶醉。更让人无法忘记的,是那一碗清晨的胡辣汤。浓郁的汤汁中,牛肉、木耳、面筋等食材相互交织,香辣可口,一口下去,全身都暖了起来。家里的美食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承载着我对家乡深深的眷恋。

——新乡医学院弘毅书院学生 彭新舒

  固始鹅块,这道看似平常的家常菜,实则蕴含着固始人对食材的极致追求。选用本地散养的白鹅,肉质紧实而不柴,经过独特的腌制工艺,既保留了鹅肉的本味,又增添了浓郁的香气。每一块鹅肉都饱含着厨师的匠心,外皮金黄酥脆,内里鲜嫩多汁,咬上一口,仿佛能感受到固始大地的丰饶与慷慨。

  在固始人的餐桌上,皮丝是一道不可或缺的美味。这道源自明代的传统菜肴,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征服了无数食客。精选猪皮经过反复清洗、煮熟、晾晒、油炸,再配以高汤炖煮,最终呈现出晶莹剔透、Q弹爽滑的独特口感。

  固始萝卜,这个看似普通的蔬菜,在固始这片沃土上焕发出独特的光彩。得益于淮河冲积平原的肥沃土壤和适宜气候,固始萝卜皮薄肉脆,甘甜多汁。无论是凉拌、炖汤还是腌制,都能展现出不同的风味层次。

  固始美食,是时间的馈赠,是乡愁的载体,更是文化的传承。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从传统工艺到现代创新,每一道美食都在诉说着固始的故事。在这里,美食不仅是果腹之物,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文化自信。

——新乡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学生 季丽君

  除夕夜,家人欢聚一堂,今年我也加入做年夜饭的行列。大火爆炒,小火收汁,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一道道让人赞不绝口的菜肴经我之手出现在年夜饭的餐桌上。做菜的过程中,我明白了等待的意义,在火焰的跳动中闪烁着期待和兴奋,这也是一种传承。过去的一年在举杯中结束,而未来在欢声笑语中向我们走来。

——新乡医学院弘毅书院学生 孙梦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