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挖掘、弘扬周口红色文化、革命文化,深入推动数字化思政课建设,提升网络思政工作实效,打造网络思政工作品牌,进一步完善“大思政课”建设,11月26日,周口师范学院举办“红色风华”周口地域红色系列思政微课展演(第一期)活动。
周口师范学院副校长迟彦、周口日报副总编辑王锦春、周口市委宣传部理论科科长刘超印、革命烈士刘晓初之子刘仰生出席活动。周口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党委学工部、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各教学院党委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1000余人在现场观看了展演。
“红色风华”周口地域红色系列思政微课展演(第一期)活动
微课《追寻——唐克威》
微课《忠魂——吉鸿昌》
微课《守望——李子纯》
微课《逐光——何廷僚》
微课《破晓——刘晓初》
展演在微课《追寻——唐克威》的倾情演绎中拉开帷幕,红色婚礼上坚定的誓言仿若洪钟,吹响了为民族解放挥洒热血的号角。微课《忠魂——吉鸿昌》带领师生走近将军投身革命的心路历程,沉浸式见证那汹涌奔腾于历史血脉深处的力量。微课《守望——李子纯》开启了通往革命岁月的大门,引领师生细细品读革命先烈们毫无保留、至纯至粹的奉献精神。微课《逐光——何延僚》讲述了一位盲者如何用信仰和生命联通地下交通线,宣传革命理想、追寻革命之光,生动诠释了盲者不盲、跟党走向光明的革命情怀。微课《破晓——刘晓初》上演了一场英雄与特务、叛徒的对决,让师生深深沉浸在对刘晓初烈士英勇事迹的强烈震撼与深深缅怀之中。
参会人员认真观看
活动最后,刘仰生讲述了自己传承父亲革命精神,在工作岗位上敬业奉献的故事,并感谢学校对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的积极付出。希望同学们坚定理想信念、秉持爱国情怀、培养高尚品德,让红色精神在青春的血脉中永远流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展演还通过网络进行了直播,各基层党组织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师生进行观看。据不完全统计,网络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超过2万人。
周口师范学院将继续深入挖掘本土红色文化教育资源,通过边讲边演这一形式创新,打造红色系列思政微课,延伸育人空间,提升育人实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网络思政工作品牌,助推学校思政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师生感悟
“红色风华”周口地域红色系列思政微课展演总导演
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副院长杨蕾
在学校党委宣传部指导下,我们导演组从剧本改编、思政融合、舞台设计、演出形式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试图从周口红色文化中展现育人力量,在思政教育中展现育人动力。周口地域红色系列思政微课展演活动的创新点体现在“三点融合”“两个突出”。
“三点融合”:第一,思政课程与话剧展演的形式融合。思政课教师作为讲述人引入红色故事,学生演员在舞台上演绎红色英雄人物,最后再以超时空对话完成思政元素与红色故事的同频共振。第二,教师讲述与学生表演的情感融合。基于思政课教师对红色人物的理解和讲述,基于学生对红色人物的表演和塑造,在展演中完成两种情感的同向传达。第三,红色英雄人物与当代学生的时空融合。学生演员呈现的红色英雄,与朝气蓬勃的当代大学生,在红色故事中形成多时空的思想共鸣。
“两个突出”:一是突出在创作过程中红色基因的薪火相传。在红色史料研读、剧本结构编创、人物角色塑造过程中,革命先烈的高尚品格在每一个创作环节中都教育和激励着创作团队,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承。二是突出在展演过程中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导演组、讲述人、学生演员从各自角度诠释对红色英雄人物的理解,最终通过线下舞台展演和线上网络直播的形式,将创作成果传递给现场观众和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微课《忠魂-吉鸿昌》主讲教师
周口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朱惠娟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有幸参与了“红色风华”周口地域红色系列思政微课展演的编排与演绎,这一过程不仅是对革命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大胆创新与实践。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铸魂育人的主渠道,承担着培养时代新人、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我们的红色话剧创作,正是对这一使命的积极响应,通过让学生们化身革命先驱,英雄人物的英勇无畏、坚定信念,在他们的演绎下得以生动再现,不仅让学生们深刻理解了革命历史,更在心灵深处播撒下了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的种子。
通过这次红色情景剧的编排与演出,我更加坚信,创新是思政课的活力之源。未来,我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更多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如红色研学、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让思政课成为学生心灵的灯塔,照亮他们成长的道路。同时,我也将努力把红色文化融入日常教学之中,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青年的心中生根发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微课《忠魂——吉鸿昌》剧组学生负责人
周口师范学院2023级汉语言文学(学科教师)王苗
场灯渐渐熄灭,掌声如潮涌来。微课《忠魂——吉鸿昌》演出也落下帷幕。于我而言,本次红色汇演是对民族英雄英勇事迹的传播,是对周口红色文化的弘扬,是对爱国精神的传递。回首筹备之路,恰似在荆棘中寻花。从甄选契合角色的演员,雕琢每一句台词,到精心设计动作、编排灯光,日夜奔忙,老师和团队齐心协力,用热忱与汗水编织舞台幻梦。演出时,我见演员们沉浸其中,情感在舞台上肆意流淌,默契配合绽出绚烂火花,深感一切付出皆有回甘。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被吉鸿昌将军的为民请命、为国尽忠的精神所感动,我们立志要将吉鸿昌将军的英勇事迹传承和赓续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微课《逐光-何廷僚》参演者
周口师范学院23音乐学2班顾明阳
舞台的灯光缓缓亮起,一场视听盛宴徐徐展开,舞台上的一词一句、一步一舞、一光一影,无不映照着那个动荡年代中,无数先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与无畏献身。他们,是革命的号角,是破晓的晨曦,用生命和热血浇灌出明日的花朵。那一幕幕感人肺腑的故事,不仅仅是历史书中的记载,更是我们心中永不褪色的荣光。
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远方,深知肩头的责任与期望。革命精神,是我们前行路上的灯塔,引导我们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中保持定力,始终遵循“跟党走有光明”的道路,坚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我们要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力量,志向高远而不失务实,以满腔热情投入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让青春在拼搏与奉献中绽放异彩。
观演者
周口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马群力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基石。它蕴含着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凝聚着党的光荣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精髓、基本内容、价值取向等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和重要依托。
“红色风华”周口地域红色系列思政微课展演超级震撼,触及灵魂,感人至深,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实现了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度融合,不断推动红色基因融进学生血液、浸入学生心扉,有效增强红色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大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广度和温度,在为其成长成才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坚实的理论根基。
观演者
周口师范学院学生处陈刚琴
本次思政微课展演以“表演+思政”的形式,将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思政元素,以及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典型人物融入其中,用学生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革命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触摸”的具象化表达,极大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汇演缓缓落下帷幕,但我的心依然澎湃,我被这一系列表演所传递出的革命精神及深厚的家国情怀深深感动着。作为一名学生工作者,我深知自身担任的使命之重大,更加笃定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引领者,进一步激励和鼓舞青年学生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挺膺担当、自信自强,切实将红色精神的深刻内涵转化汇聚成为新时代青年感恩奋进跟党走、实干担当践使命的磅礴力量。
观演者
周口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辅导员王一博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思政教育深入人心,成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挑战。“红色风华”周口地域红色系列思政微课展演,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实践范例。这场充满激情与感动的演出,让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深刻感受到了周口地域红色人物的伟大精神和崇高情怀。
这场展演,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也是一次难忘的精神盛宴。它让我对周口红色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红色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我相信,这些红色故事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成为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这样的活动,让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而是以更加生动、鲜活的形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它让我们在感受历史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增强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观演者
周口师范学院美术学院2024级美术学院动画本科2班学生赵翔
观看“红色风华”周口地域红色系列思政微课展演,我内心满是触动与敬仰。
周口这片土地,承载着厚重革命历史。从讲述中,我知晓了先辈们在艰难岁月,于战火纷飞里坚守信念、无畏抗争的故事。他们在简陋条件下,凭借一腔热血,为家乡解放、为民族独立舍生忘死。这些画面像一把钥匙,开启那段尘封却炽热的记忆大门,让我意识到当下安稳生活,是无数英烈用生命奠基。在吉鸿昌纪念馆背后,是英雄铁骨铮铮、不向敌寇低头的民族气节;周口抗战岁月,尽显军民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力量。
先辈精神时刻提醒我,身为青年学子,要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于学业中拼搏,未来为家乡、为祖国添砖加瓦,续写辉煌,不负先辈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