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晚,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办,南阳理工学院承办的“我同我的原生家庭分离了吗?——如何构建健康的子亲关系”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采用线上直播形式,为全省高校师生、家长带来了一份家庭关系成长攻略,全省高校师生、家长积极观看学习。
今天,和我们一起看我省高校师生、家长收看情况和高校教师们的学习感悟。
收看情况
中原工学院组织师生、家长收看学习
周口师范学院组织师生、家长收看学习
郑州师范学院组织师生、家长收看学习
商丘工学院组织师生、家长收看学习
安阳学院组织师生、家长收看学习
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组织师生、家长收看学习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组织师生、家长收看学习
焦作大学组织师生、家长收看学习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组织师生、家长收看学习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师生、家长收看学习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组织师生、家长收看学习
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组织师生、家长收看学习
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师生、家长收看学习
南阳职业学院组织师生、家长收看学习
信阳航空职业学院组织师生、家长收看学习
南阳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组织师生、家长收看学习
周口理工职业学院组织师生、家长收看学习
学习感悟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二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站长陈赞赞
认真观看“我同我的原生家庭分离了吗?——如何构建健康的子亲关系”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后,我收获满满。公开课讲述了家庭关系中的亲子关系和“子亲”关系的区别,通过案例呈现未分离的亲子关系表现,解读健康分离的“子亲”关系特点,探讨构建健康“子亲”关系的策略,内容切合实际,方法实操性强。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深受启发,要帮助学生实现心理独立,首先要让其理解“分离”的意义,鼓励他们追求成熟的“子亲”关系。辅导员在大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和家校沟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会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不断推进家校协同心理育人工作,提升大学生识别处理“子亲”关系心理困惑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实现人格独立成熟,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李俊丽
收看了“我同我的原生家庭分离了吗?——如何构建健康的子亲关系”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我受益匪浅。公开课采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模拟、课堂小游戏等多种方式探索健康的“子亲”关系,让同学们亲身体验并掌握改善“子亲”关系的实用方法,学会在爱与理解中构建健康的“子亲”关系,也让我认识到健康的“子亲”关系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本次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的学习,同学们可以提升识别处理“子亲”关系心理困惑的能力,在处理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中,能够积极承担责任,建立独立的自我认知,同时在心理上与原生家庭逐渐明晰边界,又能与家庭保持爱的连接,从而促进“子亲”关系的和谐。
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意识到学生需要温暖的关心和科学的帮扶。在“子亲”关系中,帮助他们与自己的父母实现健康的分离,鼓励他们在爱与理解中双向奔赴,引导他们在亲密关系中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实现人格独立成熟与健康发展。未来,我将运用所学,助力学生收获更加和谐、积极的“子亲”关系。
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心理辅导员耿启晓
教书育人,从“心”开始。本期“我同我的原生家庭分离了吗?——如何构建健康的子亲关系”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集知识性、趣味性、思考性于一体,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亲子关系和“子亲”关系的本质区别,未分离和分离的“子亲”关系特征,并对如何构建健康的“子亲”关系给出了有效的建议,对学生正确认知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影响,以及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帮助很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作为辅导员,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子亲”关系状况,引导学生学会与原生家庭和解,与父母共成长,明白“成年之前的人格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成年之后的成长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道理,培育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
河南警察学院心理咨询业务教官张雯心
英国心理学家西尔维亚曾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他们的生命中分离出去。
通过收看“我同我的原生家庭分离了吗?——如何构建健康的子亲关系”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我对家庭教育中的“子亲”关系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本次公开课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解了什么是“子亲”关系,未分离的“子亲”关系是怎样的,以及如何构建健康的“子亲”关系。健康的“子亲”关系,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我们通常认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主动方,占主导地位,但通过此次公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子亲”关系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接纳父母,学会独立,成为自己。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认识到,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疏导心理困惑,建立健康认知,还要帮助学生主动作为,学会担当,发展出自己的成长力量。
作为一名青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是一位新手妈妈,我深知“子亲”关系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今后,我将深入学习本次公开课内容,将其教育理念融入日常心理工作和教学工作,为学生补充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积极提升学生心理素养,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为有用的教育、被学生认可的教育。
信阳农林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42-1班辅导员周姣姣
8月16日,我观看了“我同我的原生家庭分离了吗?——如何构建健康的子亲关系”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一直以来,家庭和学校是影响孩子成长的两大重要环境,这两大环境对学生的教育和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我深深体会到,家校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能够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更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家长和教师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育者,他们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品格和行为习惯;而教师在学校中则承担着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责任。只有当这两股力量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收获颇丰。我深切地体会到,家校之间的沟通不仅仅是信息的交流,更是情感的交流和教育理念的碰撞与融合。这种深度的交流,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更有效地引导他们。
商丘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辅导员郝文靓
8月16日,我观看了“我同我的原生家庭分离了吗?——如何构建健康的子亲关系”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深感作为辅导员责任之重。直播中探讨了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的深远影响,以及如何在理解与成长中寻求自我与家庭的和谐共生。
在引导学生的路上,我深刻意识到,每一位学生都是带着各自家庭的烙印步入校园。作为辅导员,我们不仅是知识的引路人,更是心灵的“灯塔”,需引导学生正视并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而非简单的“分离”或逃避。我们应鼓励学生以成熟的心态,去拥抱那些家庭中塑造自己的部分,同时学会区分并超越亲子关系中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部分。
构建健康的“子亲”关系,关键在于沟通、理解与界限的设立。我将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与表达,让爱与理解成为沟通的桥梁;教会他们如何在尊重与独立之间找到平衡,既不过度依赖也不盲目排斥;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能力成为自己生活的作者,通过积极的自我成长,与原生家庭和解,共同书写更加和谐的亲情篇章。
在成长的旅途中,我愿做那盏不灭的灯火,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让他们在探索与理解中,不仅实现个人的蜕变,也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升华。
郑州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科员黄静静
此次“我同我的原生家庭分离了吗?——如何构建健康的子亲关系”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学习这节课之前,我一直觉得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只有一种就是亲子关系,没想过这种关系还有另一种方向,即“子亲”关系。
此次公开课围绕家庭中的“子亲”关系与我、未分离的亲子关系是怎样的、分离的“子亲”关系是怎样的、如何主动构建健康“子亲”关系四个部分展开,其中第四个部分给我印象最深刻。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我认识到,作为子女,我的表达方式可能会伤害到自己的父母,今后要努力改正,也要帮助孩子做到健康分离,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师,我要积极引导学生处理好和家人的关系,做到“子亲”关系的健康分离。通过这堂公开课,我深刻认识到,健康“子亲”关系的重要性,并掌握了构建这一关系的具体方法。未来,我将努力将这些理念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不断改善和优化与父母子女的关系,帮助学生共同营造和谐、支持性的家庭环境。
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心理咨询师张倩
8月16日,我观看了“我同我的原生家庭分离了吗?——如何构建健康的子亲关系”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感觉受益匪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生家庭“印记”,或是幸福,或者悲伤,或是愤怒,总有不同。我们的成长中总是伴随着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这几年的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经历,让我看到很多大学生会有迷茫和困惑却不与父母说,理由是父母不理解,也不想让父母担心,于是很多事情自己扛,很累、很辛苦。通过学习此次公开课中,我了解到健康分离的“子亲”关系是既不过分依赖,也不盲目排斥。其实,父母与孩子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爱着对方,爱无错,只是方式不同,父母的爱带着时代的印记,也许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但却毋庸置疑。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用心沟通,以自己的力所能及,带父母看看这个世界。你养我小,我陪你老,这就是孩子与父母最长情的告白。
郑州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辅导员范露丹
观看“我同我的原生家庭分离了吗?——如何构建健康的子亲关系”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
构建健康的“子亲”关系,是一场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的心灵之旅。它要求我们放下成见,以开放的心态去倾听、去理解对方的需求与感受;它要求我们在冲突与分歧面前,不是逃避或对抗,而是勇敢地面对,通过有效的沟通寻找共识与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既紧密又独立的联结,让“子亲”关系成为彼此成长的助力而非阻力。
作为教师,我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需要与父母共同成长,学会设定个人边界,理解并尊重家庭的界限。通过倾听、共情与积极引导,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们在爱与自由中找到平衡,促进“子亲”关系的和谐与健康发展。我将把这份深刻的领悟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与生活中,努力成为引导学生探索自我、理解家庭、拥抱世界的引路人。
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匠心书院辅导员李双玉
观看了“我同我的原生家庭分离了吗?——如何构建健康的子亲关系”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我收获颇丰。公开课从家庭中的“子亲”关系与我、未分离的亲子关系是怎样的、分离的“子亲”关系是怎样的、如何主动构建健康“子亲”关系四个方面展开,通过情景演绎、小组讨论、学生发言、互动小游戏、教师引导总结等方式,让我们明晰了当代大学生与父母关系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学生主动构建健康“子亲”关系的方式方法。亲子关系问题是大学生中常见的困扰,作为辅导员,我会进一步做好家校沟通,帮助学生与父母亲人彼此之间获得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关爱。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教师贾梦霏
在“我同我的原生家庭分离了吗?——如何构建健康的子亲关系”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中,我深刻体会到沟通、理解与尊重的力量。公开课中,教师通过生动的案例,让我们认识到,健康的“子亲”关系并非天生,而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去维护。我们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用开放的心态去理解他们的想法与感受是构建良好关系的第一步。同时,家长也应适时表达关爱与期望,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与支持。我意识到,放下权威姿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能够极大地促进彼此间的理解和信任。此外,共同参与活动增进情感连接,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公开课让我更加珍惜与家人的每一刻,决心以更加耐心和智慧的方式,去经营和维护这份宝贵的亲情。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资源开发学院助教姚文博
作为辅导员,观看“我同我的原生家庭分离了吗?——如何构建健康的子亲关系”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让我意识到在引导学生成长的同时,必须关注他们原生家庭的背景。公开课强调了健康“子亲”关系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提醒我在平时的辅导工作中要重视学生与家庭的互动模式。
了解到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我认识到在倾听学生时,应更加深入地探讨家庭因素,这样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学生的困惑并给予有效的帮助。公开课中的建议,如建立清晰的界限、保持开放而真诚的沟通,都是促进家庭和谐的实用策略。
通过这次共同学习,我收获了更多关于如何协助学生构建积极家庭关系的知识,也启发我思考如何在日常辅导中应用这些理念。未来,我将鼓励学生了解和利用这些策略,帮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与家庭成员共同进步,培养出更为健康和谐的“子亲”关系。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助教曹倩文
作为高职心理健康教师,我有幸观看了“我同我的原生家庭分离了吗?——如何构建健康的子亲关系”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深感收获颇丰。
课程从“子亲”关系这一核心出发,深刻剖析了未分离的亲子关系如何束缚个体的成长,限制了自我认知与情感独立的发展。相比之下,分离的“子亲”关系并非冷漠疏离,而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理解与界限清晰基础上的健康互动模式。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更要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在保持亲情纽带的同时,实现自我成长与独立。
通过学习,我掌握了更多关于如何构建健康“子亲”关系的策略与方法,如促进有效沟通、设立合理界限、培养共情能力等。这些技能不仅对学生当前处理“子亲”关系中的心理困惑具有指导意义,更将长远地促进他们的人格独立与健康发展。
此次公开课不仅拓宽了我的教学视野,也激发了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思考。我将把所学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努力成为学生心灵的引路人,助力他们构建更加和谐、健康的“子亲”关系,迈向更加美好的人生。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闫岩
通过观看“我同我的原生家庭分离了吗?——如何构建健康的子亲关系”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我深受触动。课程以鲜活案例为镜,映照出未分离亲子关系的种种形态,让我深刻反思自身与家庭的关系。
“分离”二字,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距离,更是心理独立与成熟的标志。大学生应勇于追求自我成长,学会在爱与理解中逐渐放手,与原生家庭建立一种既亲密又独立的健康“子亲”关系。
公开课通过讨论与解读,使我意识到,真正的分离不是冷漠与疏远,而是基于相互尊重与理解的共同成长。我开始尝试以更加成熟的态度面对家庭,主动沟通、表达自我,同时也更加珍惜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
此次公开课不仅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大学生们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它指引大家走向更加独立、自信、健康的“子亲”关系,让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步伐,迈向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专职教师魏芳
观看“我同我的原生家庭分离了吗?——如何构建健康的子亲关系”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使我产生了一些关于教学上的思考。
首先,公开课提到了一个新的概念,即亲子关系和“子亲”关系的差异,在“子亲”关系中更多地强调了孩子的作用和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之于家庭的重要影响。公开课还告诉我们健康分离的“子亲”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这对于即将或者刚满十八周岁的大一新生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课。
曾有学生向我抱怨,家长的不理解、原生家庭的不和谐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总是单方面地寄希望于家长的改变使现状得到和缓,鲜少有人能主动去改善家庭关系,长此以往让自己深陷泥淖无法自拔,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对此往往只有深深的无力感。所以,就像公开课中的教师所说,我们的任务是要引导他们,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主动出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和实践中要努力的方向。
此次心理健康公开课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心灵的触碰,鼓励每位大学生勇敢表达、积极倾听,让亲子关系成为人生旅途中最坚实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