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有引力青年行 |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师生在行走中传承、在坚守中创新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在2024年暑假期间开展“青春豫有引力”主题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之“强国复兴锦绣图,豫有引力青年行”——河南省高校大思政实践活动。

  河南各高校迅速行动、积极落实,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开封、郑州、信阳、南阳、安阳足迹为主线,以“金色文脉”“红色印记”“绿色守望”“蓝色创想”为关键词,各自组队,组织广大师生深入开展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通过行走中原大地,切身体验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的伟大变革,引导广大师生了解国情、感知社会、热爱家乡、服务群众,践行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在“行走的课堂”中感悟思想伟力、深化人民情感、坚定责任担当。

  为充分反映各高校的生动实践,分享研学成果,“豫教思语”推出“强国复兴锦绣图,豫有引力青年行”——河南省高校大思政实践活动主题网络巡展。今天,一起来看“红色印记”“金色文脉”“蓝色创想”——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师生的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生动实践之“红色印记”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豫见美好”暑期大思政实践团在禹州市大鸿寨景区、新县两地开展“强国复兴锦绣图,豫有引力青年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缅怀革命先烈 共铸中华英魂

  缅怀革命先烈,大鸿寨景区不仅以其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还因其深厚的革命历史背景而备受尊敬。实践团成员们缅怀皮定均将军,学习瞻仰皮定均将军的军旅生涯和英勇事迹。先烈英勇无畏,精神永存,成员们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倾听游客心声 助力景区未来

  为有效提高大鸿寨景区的服务质量,实践团成员们结合专业特长,在景区对游客开展景区满意度调查,充分了解游客需求,有针对性地为景区的服务与管理提供真实反馈,为景区的优化、发展提供可参考性材料。

  普查旅游资源 共绘发展蓝图

  实践团成员们对新县内旅游资源开展调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新县当地旅游资源进行详细分类定级和系统管理,以期为优化河南省内旅游空间布局、科学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提供基础依据,增强广大师生文化自信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提升民族自豪感。

生动实践之“金色文脉”

  7月9日—10日,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文化艺术学院组织师生24人,沿着黄河流域(郑州段)寻访非遗项目基地,通过“走、访、拍、讲、写”的形式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数智化非遗文化传承实践活动。

  复兴遗技,文脉传序的重任在肩

  实践团率先前往了历史文化名城登封市,走访调研登封窑,研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登封窑历史悠久,长达1500多年始终在民间薪火相传未曾间断,为中国陶瓷史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其独特的烧制技艺和纹饰图样,为实践团成员们进行专业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登封窑调研期间,成员们听非遗传承人李景洲讲述复兴登封窑的故事,被非遗传承人的工匠精神深深感动了。他们认真研学,用镜头、笔记本仔细记录下登封窑的发展历史、技艺工序,以期用自己的专业创作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古村新貌,文化创新的时代阐发

  在被誉为“中原古村落的历史标本”的袁桥古村,实践团成员们亲身感受了文化延续的力量和意义。袁桥古村赓续600余年,以耕读传家,见证了中原大地的兴衰起落。

  在这里,实践团成员们看到了千坊百技的缩影,也感受了民俗和农耕文化,以及红色袁桥的革命斗争历史,思想境界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看到古村建设的成功案例,指导教师冯思源有感而发,在现场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希望大家认真领会此次社会实践的意义,积极落实实践任务,多听、多看、多思考,把实践感知转化为行动指南,坚定理想和信念,做新时代的文化传承者。

  追古鉴今,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7月10日,实践团成员来到登封观星台遗址,研学古代天文发展史,感知古人的天文智慧,追古及今,激发文化创新发展的力量。走进观星台园区内,成员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回溯着历史和文化的变迁。从周公测景台到元代观星台,从“立竿见影”的故事到二十四节气的诞生,这是一代代天文学家孜孜不倦对科学技术追求的成果。而观星台台身一侧的弹痕则将成员们从天文科学的浪漫史带到了近代中国民族文化的艰难发展史,振荡着大家的灵魂,激励实践团成员们要不懈努力,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淬炼初心,创新传承的绵绵力量

  实践团成员们回到郑州,赶往位于黄河沿岸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对非遗文化传承人王玲进行访谈,了解她和家人创兴黄河澄泥砚的事迹。黄河澄泥砚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卓越的性能闻名遐迩。王玲三十余年孜孜不倦地探索和创新金沙泥艺术,带领家人一起将黄河澄泥砚打造成为了河南省非遗文化一张靓丽的名片。她的坚守和创新精神令人动容,也坚定了实践团成员对于文化传承的信念和决心。

生动实践之“蓝色创想”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红小厨”暑期大思政实践团赴巩义市竹林镇长寿山、大峪沟镇三官庙村开展“强国复兴锦绣图,豫有引力青年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实地调研,持续发力为民排忧解难

  实践团对长寿山进行实地调研,了解繁荣景象背后艰辛奋斗的生动实践。长寿山景区从“先行先试”走向“先行示范”,促进旅游业发展,协同联动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践团成员认真聆听,针对发展困境,从制作、售卖等环节进行详细调研,并提出意见建议,为商户排忧解难。

  深学细悟,专业指导用心反哺家乡

  专业课教师娄世垚带领实践团成员们与农家乐工作人员一起烹饪美食,将课堂中的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服务游客,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技能。针对景区农家乐统一烹饪器具的更新换代问题,带队教师建议循序渐进进行,先尝试把热菜、凉菜分别用不同造型的器具盛装,成本控制在经营者可接受范围内。

  逐“光”寻访,实干笃行振兴致富路

  新农人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正为农业农村的振兴带来新观念、注入新活力。为了进一步了解乡村振兴和“新农人”创业现状,实践团在三官庙村深入走访调查。

  第一站,来到养蜂人付建亭家中,交流他养蜂的经验。他养蜂已有30多年,目前有30多个蜂箱,考虑到现在养蜂形势好,准备来年增加到100个蜂箱,进一步增加年收入。第二站,来到“新农人”常霞养蝎基地。养蝎“新农人”出生在三官庙村,曾在城市打拼二十余年,返回家乡看到乡亲们贫困的现状心中五味杂陈,当自己接触养蝎子以后决定返乡创业。养蝎“新农人”的创业情怀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受触动,并在调研过程中对蝎子习性、喂养等情况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

行有所获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陈海彬

  此次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们走进社会,走向基层的有效途径,参与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如与农民一起劳动、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等能力。‌通过与农村居民的交流和合作,大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发展。“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要走进社会,了解国情、民情,用心体会当今社会发生的变化,增强社会责任感。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烹饪食品学院党总支书记胡志霞

  实践团队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把“输血”转变为“造血”,利用专业优势,实地调研,作出先行探索,帮助村民提升收入,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社会实践为高校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研究问题提供了宝贵契机。青年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应发扬奋斗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进一步担当作为、积极向上、敢为人先,发挥专业特长,努力为国家、社会作出更多贡献。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专职辅导员朱臣臣

  在此次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中,我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心去感受这些地方的变化,重温革命烈士在这里留下的殷切嘱托。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大鸿寨景区和烈士故事,我看见红色画卷,听到红色故事,感受到红色力量;从大鸿寨景区走到革命历史,我学习了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和红色精神的伟大力量;体会到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都传承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文化艺术学院学生史梦源

  登封窑里,古老技艺烧制出的精美瓷器,展现着千年传承的魅力;观星台见证了古人的智慧与对天文的探索;澄泥砚的制作工艺更是令人赞叹。我们当以敬畏之心,积极行动,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光彩。这些非遗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历史与文化的延续。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它们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应积极行动,加大宣传,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的价值。我的专业是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此次活动让我更加明确了创作方向,用创新传承方式,使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足迹,行走中原大地、感悟思想伟力,深化人民情感、坚定责任担当,激发勇毅前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