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南阳理工学院范蠡商学院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新时代商科人才为目标,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机遇,将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作为一个整体,融入人才培养之行,形成了直观系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以产为导向,重塑育人模式
学院坚持分类发展原则,紧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变化,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构建“商科+新技术+新思维”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体系为目标,对培养方案的专业设置、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进行及时调整。学院取消了国际商务专业,申报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和审计学专业,将财务管理专业划分为注册会计师和财务BP两个方向,同时加大了数学类课程群、统计分析类课程等新兴技术类专业课程的课时和学分比例,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深入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以学为中心,强化专业能力
学院坚持“理论+实践”的总体导向,鼓励学生根据兴趣和职业目标进行深入学习、发展个性,全方位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四梁八柱。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强化对实践能力的锻炼,着力提升应用型人才跨界交叉融合能力。学院领导班子扎实开展访企拓岗工作,利用假期,先后走访企业50余家,与30余家企业达成实习就业合作协议。利用暑期邀请京东(南阳)数字经济产业园、浙江义乌直播基地等企业入校,对电子商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相关专业师生进行短视频培训,并提供相对应岗位实习。通过培育“理论+实践”双驱动人才,平衡理论与实践、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为带来更多的颠覆式创新产业注入人才红利。
以研为推力,搭建科研平台
学院主动整合、利用校内外产学研基地资源,组建了区域生态管理研究所、数字经济与管理研究所、农村发展管理研究所、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经管跨学科交叉研究中心等五个研究平台,以教授、博士为中心组建了5支教学科研团队,实现全院教师人人入团队、个个有方向,在推动“智改数转”的产业发展以及新质生产力产业布局的进程中,及时为科技创新、未来产业体系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以赛为桥梁,构建竞赛生态
学院积极构建创新创业“1234”工作法,进一步完善《范蠡商学院学科竞赛实施细则》,针对不同专业赛事成立6支学科竞赛教师团队,通过对应知识、能力、素质的三全育人目标,强化体系,提升对象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涵盖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的竞赛项目,给予学生在知识、实践、创意设计等领域的多元选择,开展实际需求的产业式竞赛,与产业需求结合,培养灵活机动的“新”人才链。
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结合点,要以人才发展理念之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之质。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之下,范蠡商学院将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融合,勇争先、善作为,培养重知识、强技能、敢创新的人才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