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有引力青年行 | 和洛阳师范学院师生一起走进中共洛阳组诞生地纪念馆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在2024年暑假期间开展“青春豫有引力”主题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之“强国复兴锦绣图,豫有引力青年行”——河南省高校大思政实践活动。

  河南各高校迅速行动、积极落实,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开封、郑州、信阳、南阳、安阳足迹为主线,以“金色文脉”“红色印记”“绿色守望”“蓝色创想”为关键词,各自组队,组织广大师生深入开展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通过行走中原大地,切身体验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的伟大变革,引导广大师生了解国情、感知社会、热爱家乡、服务群众,践行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在“行走的课堂”中感悟思想伟力、深化人民情感、坚定责任担当。

  为充分反映各高校的生动实践,分享研学成果,“豫教思语”推出“强国复兴锦绣图,豫有引力青年行”——河南省高校大思政实践活动主题网络巡展。今天,一起来看“红色印记”——洛阳师范学院师生的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7月15日,洛阳师范学院师生代表组建的“红色印记”暑期实践队前往中共洛阳组诞生地纪念馆开展“豫有引力青年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在此次实践过程中,队员们通过走访中共洛阳组诞生地纪念馆,探寻早期共产党人挽救民众于危难的足迹,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历史对比、亲身实践中,感悟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切身体验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的伟大变革,学史爱党、学史爱国,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生动实践

  晨曦映照下的中共洛阳组诞生地纪念馆庄严肃穆。成立于1921年的中共洛阳组,是党在河南创建的第一个党组织,在中共党史、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共洛阳组自成立之日起,就担负起传播马克思主义、组织工人运动和维护无产者利益的历史使命。中共洛阳组的成立,像一粒火种,点燃了革命烈焰,使创建党组织、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原大地形成燎原之势。在这片河洛土地,中共洛阳组创始人游天洋及无数革命先辈,用自己的牺牲奉献,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增添了耀眼光辉。

  走进纪念馆,映入眼帘的馆内陈列着百余件珍贵实物和图片,每一个物件都讲述着“中共洛阳组”成立的历史背景和革命故事。实践团成员分别参观了“黎明曙光 思想觉醒”“工运怒涛 陇海风暴”“初心启航 照烛前行”“薪火相传 铸就辉煌”四个部分,认真聆听了游天洋受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李大钊等人委派,到洛阳指导工人运动,开展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并成立党组织的讲解,深刻体会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在纪念馆的二楼,四座巨大的人物雕像,分别展现的是1921年12月罗章龙、游天洋、白眉珊、王福顺庄严地入党宣誓的情形,这标志着“中共洛阳组”的成立。“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志冰,在现场声情并茂地与学生讲起“中共洛阳组”的历史,罗章龙、游天洋、白眉珊、王福顺、李翔梧、张思贤等一个个历史人物在王志冰的描述中逐渐挺立、丰满,一个个历史事件,透过展馆鲜活地跃然纸上。

  队员们在馆内一边认真聆听讲解,一边仔细观看,通过一件件文物、一张张照片,详细了解“中共洛阳组”创立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了解“中共洛阳组”成立前后风起云涌的历史,以及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洛阳干部群众拼搏进取、奋勇前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历史进程。

  从中共洛阳组走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早已成为河洛大地上的生动实践。大家纷纷表示,要赓续先烈们的革命精神,牢记嘱托,强化责任担当,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昂扬的斗志,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沿着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阔步前进,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图景一步步变为现实。

行有所获

  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志冰

  为充分运用地方特色资源,挖掘河洛本土育人元素,我们选择在中共洛阳组诞生地纪念馆开展暑期实践活动。通过对“中共洛阳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及革命精神的了解,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所展现出的坚定信仰和不懈追求。这种直观的历史教育,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党的历史和革命精神的理解,也使他们更加坚定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认同。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融合,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界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通过实地考察、互动交流等方式,我们将抽象的思政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实践体验,使思政课更加生动、具体、有说服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也促进了他们对思政课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内化。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河洛特点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守正创新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洛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曾莹莹

  此次对中共洛阳组诞生地纪念馆的探访,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共洛阳组”成立的不易与伟大。它不仅是河南第一个党组织的诞生地,更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原地区传播革命火种、唤醒民众觉悟的重要起点。纪念馆内的每一幅展品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静静诉说着中国共产党在洛阳这片热土上播种革命火种的故事。“中共洛阳组”的诞生,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激励我们后人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洛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李沛

  参观中共洛阳组诞生地纪念馆,不仅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历史回望,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这里承载着革命记忆与光辉历程,我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坚定的信仰、不屈的意志,以及他们为追求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那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生动的图文资料,让我深刻认识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坚定的信仰始终是引领我们前行的精神支柱。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积极投身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足迹,行走中原大地,感悟思想伟力,深化人民情感,坚定责任担当,激发勇毅前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