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在2024年暑假期间开展“青春豫有引力”主题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之“强国复兴锦绣图,豫有引力青年行”——河南省高校大思政实践活动。
河南各高校迅速行动、积极落实,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开封、郑州、信阳、南阳、安阳足迹为主线,以“金色文脉”“红色印记”“绿色守望”“蓝色创想”为关键词,各自组队,组织广大师生深入开展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通过行走中原大地,切身体验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的伟大变革,引导广大师生了解国情、感知社会、热爱家乡、服务群众,践行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在“行走的课堂”中感悟思想伟力、深化人民情感、坚定责任担当。
为充分反映各高校的生动实践,分享研学成果,“豫教思语”推出“强国复兴锦绣图,豫有引力青年行”——河南省高校大思政实践活动主题网络巡展。今天,一起来看“绿色守望”——郑州科技学院师生的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郑州科技学院以“绿色守望”为关键词,组建师生团队,于7月20日赴郑州花园口黄河岸边、黄河国家地质公园,深入开展“豫有引力青年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路线,采用“走、访、拍、讲、写”等形式,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在黄河之畔上好实景思政课,以“网络名师看中原”行走中原大地,打造系列成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
生动实践
万里黄河,大浪淘沙始唤金
从青藏高原出发,穿高山、越峡谷、汇百川、纳千流,黄河在神州大地奔腾5400余公里,哺育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滋养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党的十八大以来,他踏遍黄河上中下游9省区,目光所及、驻足所思,尽是对母亲河未来的深谋远虑。本次的思政教育主题实践活动,郑州科技学院师生团队以“绿色守望”为专题来到了郑州花园口黄河岸边。
黄河花园口
将军坝前,见证人民的不朽功勋
黄河花园口的将军坝,是一座具有丰富历史背景的建筑物。这座坝不仅是黄河下游的防洪保障线,还是抢险交通线和生态景观线。在这里,同学们聆听了将军坝的故事,了解到古代劳动人民为了保护家园,抵御黄河泛滥,付出的巨大努力,体会到了他们的智慧和勤劳。
在将军坝前讲解
镇河铁犀,寄托人民美好愿望
实践团队沿着步道西行来到了镇河犀前。通过讲解,同学们了解到这尊犀牛雕像的历史缘由,雕像造型古朴,栩栩如生,是中国古代冶铸技术的杰作。它坐南朝北,面河而卧,浑身乌黑,独角朝天,双目炯炯。同学们看到了它寄托了人们治理黄河水患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在守护着黄河子民的记忆与精神。它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更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在镇河犀前讲解
扒口遗址,见证人民苦难与奋斗
最令同学们震撼的是一九三八年扒口处。在这里,黄河水曾经汹涌澎湃,冲破了束缚,造成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虽然现在扒口处已经恢复平静,但这段历史仍然让人心痛不已。这段历史不仅是治黄的艰辛史,更是中华民族的一部苦难史和奋斗的历史。站在扒口处,同学们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呐喊和哭泣,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无助和绝望。正是这场灾难,让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共生。
在一九三八年扒口处遗址讲解
记事广场,感受人民坚韧智慧
站在花园口记事广场,同学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与深沉。这里的每一座碑亭、每一幅浮雕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苦难与悲怆。日寇的侵华、黄河的决堤、灾民的流离失所,这些场景令人痛心。但中国人民并没有被灾难击垮,他们坚韧不拔,与灾难抗争,最终实现了堵口复堤,让黄河回归故道。从过去的决口处,到现在的游人观赏景区,黄河的变化之大令人惊叹,这不仅是自然的变迁,更是人类治理黄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
在花园口记事广场前讲解
黄河国家地质公园,见证黄河历史变迁
行走之旅从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开启。1952年,毛泽东同志登上郑州邙山小顶山,视察水库坝址和黄河情形,多年后,同学们再次站在小顶山眺望,黄河已是旧貌换新颜。黄河,这条被誉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河流,以其博大的胸怀和磅礴的气势,承载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在炎黄二帝雕塑前讲解
在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讲解
站在黄河岸边,同学们被它的雄伟壮观所震撼,波涛汹涌的河水仿佛在诉说千年的沧桑历史。通过讲解,同学们仿佛听到历史的回声,仿佛看到了千年治黄史,看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致力于治理黄河这一历史任务。
行有所获
郑州科技学院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张毅飞
这次“豫有引力青年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我们以“绿色守望”为关键词,赴郑州花园口黄河岸边、黄河风景名胜区,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路线,用心去感受“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金山”的生态理念。
在将军坝、铁犀牛、界碑、纪念碑、八卦亭,感受黄河治理的历史变迁,我们充分体会到只有中国共产党能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走进黄河风景名胜区,深刻体会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我想,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就要将黄河承载的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传承好、弘扬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
郑州科技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学生郝博宇
这是我第六次来到黄河边,但是每一次都被其壮阔的气势深深震撼。河水奔腾不息,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沧桑,每一朵浪花都是历史的见证。它不仅仅是一条河,更像是一位历经风霜的智者,静静地讲述着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
一次次的游览参观,一次次的重温黄河泛滥的历史,我深切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治理黄河的强大决心与毅力。这些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响彻大江南北,绿色守望,守住绿色,守来幸福。离开时,我带走的不仅是美丽的回忆,更有一份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花园口之旅,让我深刻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也激发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郑州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学生胡亚岚
一直都知道黄河,但从未去真正去看过黄河,这一次的黄河之旅,让我更加真切地知道永远流淌的黄河一直暗藏玄机。从河底翻涌上来的黄河水,具有明显漩涡,无不在展示着它的磅礴气势,这是黄河力量的直接展现,也是我们心中黄河情怀永不熄灭的象征。
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我穿越千年,山高水远,是昆仑的云,是黄河的浪。”黄河的不息流淌,正如我们心中不灭的梦想与追求。自古以来,黄河因其频繁的改道和泛滥,给两岸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我国历代政府都十分重视黄河的治理,如著名的“大禹治水”,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经过长时间的努力,黄河的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的黄河已经变得安澜有序,为两岸居民带来了福祉,这更让我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黄河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一部厚重的史书。它孕育了华夏文明,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成长。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如陕西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河南的龙门石窟等,都是世界著名的文化瑰宝。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足迹,行走中原大地,感悟思想伟力,深化人民情感,坚定责任担当,激发勇毅前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