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有引力青年行 | 许昌学院师生以青年视角寻找河南文化印记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在2024年暑假期间开展“青春豫有引力”主题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之“强国复兴锦绣图,豫有引力青年行”——河南省高校大思政实践活动。

  河南各高校迅速行动、积极落实,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开封、郑州、信阳、南阳、安阳足迹为主线,以“金色文脉”“红色印记”“绿色守望”“蓝色创想”为关键词,各自组队,组织广大师生深入开展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通过行走中原大地,切身体验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的伟大变革,引导广大师生了解国情、感知社会、热爱家乡、服务群众,践行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在“行走的课堂”中感悟思想伟力、深化人民情感、坚定责任担当。

  为充分反映各高校的生动实践,分享研学成果,“豫教思语”推出“强国复兴锦绣图,豫有引力青年行”——河南省高校大思政实践活动主题网络巡展。今天,一起来看“金色文脉”——许昌学院师生的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许昌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校媒团队师生组建“云游识豫——寻找河南文化印记”暑期实践活动队伍,在实践中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探寻中原文化根脉,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思践悟。

  队伍以金色文脉为路线,围绕河南的历史、艺术、民俗等方面的内涵、传承与发展,以青年视角和语言,通过走、访、拍等多种方式,创作高质量短视频作品。同时结合许昌地域特色,深度了解三国文化、钧瓷文化之乡的独特魅力,参观走访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汉魏许都故城遗址、曹丞相府、钧瓷艺术馆、孔家钧窑等场所,采用行走的课堂、实地考察、学习交流、沉浸式体验、网络平台打卡互动等多种形式,拍摄录制思政微课,参与地方文旅活动,挖掘河南地域文化中蕴含的多重价值和丰厚内涵,实现地域文化底蕴与校园青春活力相结合,历史文化流量与科技前沿亮点相碰撞,引导学生更深入、更全面、更鲜活地认识多彩河南,传播河南地域文化。

生动实践

  上一堂在博物馆的思政课

  实践队走访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邀请副馆长朱志浩带领同学们参观学习,深入了解农耕⽂化在中原地区的发展。在粮食加工展厅中,队员们看到汉代的石磨、去除糠皮杂质的风车,了解到它们背后的故事,纷纷为古人的智慧和创造精神点赞。

  在馆内一处网红打卡地——旱地耕作全景图前队员们纷纷驻足观看,朱馆长逐步介绍旱地耕作的小麦从种到收到生产的全过程,以及各种农耕工具的使用方法,队员们近距离了解到传统农耕时代农民的辛勤劳作,也被他们这种守望相助的精神所感染。

  队员们在馆内17个展厅,观赏了5100多件展品,其间或驻足观看,或相互交流。随后,队员们围坐在朱馆长身旁,听他讲述了许昌学院和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建设的故事,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发扬光大”的深刻含义,领悟到农耕文化作为衣食之源、文明之根的独特价值。

  探寻三国故事,品味三国文化

  在许昌学院文史与传媒学院教师黄杰的带领下,队员们从许昌学院出发,一起来探索这座城市的“三国文化”瑰宝。首先,队伍一行来到了汉魏许都故城遗址,在《汉魏故城图》中的毓秀台前,仿佛穿越到了那段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时代,黄杰向同学们解读了“迎帝都许”的来龙去脉,还讲述当年毛泽东过许昌时和罗章龙等人写出《七绝过魏都衡朔赋》的故事。

  顺着三国文化的源头,师生来到了许昌曹丞相府,寻找在那个英雄辈出、群雄逐鹿的时代,不得不提的人物之一——曹操的踪迹,先后参观了“求贤堂”“议事厅”“赋诗楼”“藏兵洞”等地,身临其境地感受军事家曹操的智慧和谋略。离开之际,队员们在观沧海浮雕前齐声朗诵曹操的《观沧海》,感受诗中文学家曹操的伟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接下来,队员们一起走进许昌春秋楼,听黄老师讲述了关羽最为精彩的“夜读初秋,不敢越雷池半步,挂印封金”的故事,了解关羽画风雨诗竹图的背后深意,感受关羽的英勇无畏、忠诚义气。

  从这些历史古迹中走过,队员们再次回到学校,来到了许昌学院中韩三国文化国际研究院,站到三国古迹遗址的模型前,进一步了解三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极大增强了队员们的文化自信。

  钧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实践队在许昌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李维维的带领下前往禹州神垕瓷区,深入了解钧瓷文化的历史渊源、技艺传承与发展现状,在孔家钧窑拜访了国家级钧瓷技术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孔相卿。

  在工作间,队员们看到了钧瓷的制作过程,与匠人师傅们进行了深入交流,还体验了拉坯、上釉等过程,尝试制作钧瓷作品,不仅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工匠精神,还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

  随后,队员们回到许昌学院钧瓷艺术馆,见到了各式各样的钧瓷作品,这些作品色彩斑斓、造型别致,充满了艺术魅力,有结合许昌三国文化的作品,如孔融让梨、桃园三结义、五虎将等,还有利用科技手段创新制作的纳米材料钧瓷。

  队员们边走边拍,沉醉于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美,隔着玻璃触摸它们,仿佛与一位位创作者对话。创作者们不仅是对古老技术和韵味的坚守与传递,也为钧瓷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色彩。

  继承与弘扬中医药文化

  “药不经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妙。”实践队一行再次出发,跟随许昌学院食品与药学院教师刘青参观走访了禹州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中草药专业市场、青山药业、华夏药材等场所,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历史、传承与创新等,体会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首先,进入禹州传统中医炮制技艺传习所,各种中医药相关文物陈列在展厅中,队员们不仅近距离看到了许多禹州道地药材,如禹白芷、禹南星等,而且在刘青的讲解下,队员们了解到禹州是在地理、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加持之下才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四大药都之一。

  随后,队员们来到禹州青山药业的中药炮制区。在这里,队员们看到中药炮制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包括选料、清洗、切片、炮制等多个步骤,并和非遗传承人朱改莲进行了交流,了解中药古法炮制技艺“九蒸九晒”的魅力。

  同时,队员们前往华夏药材,走进现代化的中药加工厂,看到了许多现代化的中药产品,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拿出手机拍照记录,对中药的加工和保留药效的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队员们在参观和体验中品味“千年药都”禹州的风韵,学习非遗传承人“匠心独运,传承不息”的精神。

  “嗨,家乡文旅推荐官”

  实践队联合许昌文旅、建安区新时代文明中心等单位开展“嗨,家乡文旅推荐官”网络思政活动和“许昌,蛮好的”短视频评比活动。活动旨在通过青年学生独特的创意和视角,在网络平台上宣传和推广老家河南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家乡文旅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实践队队员们以许昌地区为例,分组寻找许昌的文化历史底蕴,有的同学在网络平台上推荐了许昌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麦秸画、艾庄铜器舞、霍庄社火道具等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有的同学推荐了古韵与现代结合的许昌城市风景,还有的同学推荐了胡辣汤、烩面等美食,并将此拍摄下来制作短视频宣传许昌,传递着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

  “云游识豫——非遗集市”

  实践队联合当地商场和文化体验馆等策划开展“云游识豫——非遗集市”活动。

  在现场,队员们沉浸式体验了漆扇、扎染等非遗技术,深入了解了古韵茶道、古法拓印、古法造纸、古法香道、活字印刷、雕版印刷、击壤投壶、竹简木牍、皮影戏等趣味国学活动。

  结束活动后,队员们在网络媒体上分享精彩体验的短视频,宣传非遗文化,为非遗传承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行有所获

  许昌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学生韩舒

  通过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关于中草药文化、钧瓷文化、三国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知识,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向未来。

  许昌学院国际与教育学院学生李睿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在这次寻找河南文化印记的实践活动中,我收获颇丰。在曹丞相府,我看到了三国文化的生动展现;在孔家钧窑,我看到了钧瓷的美妙和制作工艺;在中医药文化寻迹中,我感受到了中草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无限潜力......通过追寻河南文化印记,我深刻感受到传承的厚重,这次宝贵的经历,将激励着我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创新者。

  许昌学院法学院学生韦依林

  这次社会实践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在中草药的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每一株草药都有其独特的药效和用法,凝聚了千百年来的医学智慧;在钧瓷艺术馆,我被那细腻的纹路、独特的色彩所震撼;在三国文化的探访中,我穿越历史的时空,感受到了那段英雄辈出的岁月;在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我认识到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它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内涵,都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

  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足迹,行走中原大地,感悟思想伟力,深化人民情感,坚定责任担当,激发勇毅前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