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有引力青年行 | 中原工学院师生深耕红色沃土,践行“焦桐”精神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在2024年暑假期间开展“青春豫有引力”主题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之“强国复兴锦绣图,豫有引力青年行”——河南省高校大思政实践活动。

  河南各高校迅速行动、积极落实,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开封、郑州、信阳、南阳、安阳足迹为主线,以“金色文脉”“红色印记”“绿色守望”“蓝色创想”为关键词,各自组队,组织广大师生深入开展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通过行走中原大地,切身体验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的伟大变革,引导广大师生了解国情、感知社会、热爱家乡、服务群众,践行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在“行走的课堂”中感悟思想伟力、深化人民情感、坚定责任担当。

  为充分反映各高校的生动实践,分享研学成果,“豫教思语”推出“强国复兴锦绣图,豫有引力青年行”——河南省高校大思政实践活动主题网络巡展。今天,一起来看“红色印记”“绿色守望”——中原工学院师生的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生动实践

  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师生组建“‘艺’心筑梦”实践团,开展名为“追红·寻迹” 思政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是对乡村文化建设的一次创新尝试,也是对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革命精神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一次生动实践。

  稻香画韵:艺术设计赋能乡村振兴

  稻香盈径探留庄,田园风光入画廊。稻田画,这一创意农业景观,在留庄村的田野上绽放出了独特的魅力。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艺’心筑梦”实践团于7月初抵达驻马店市确山县留庄稻田公园。在师生共同努力下,见证了前期实践团的稻田劳动成果。实践团成员与当地负责人深入交流,针对稻田公园的景观节点提出优化建议,旨在通过专业设计力量,进一步提升稻田公园的观赏性与文化内涵,打造确山县独特的乡村文化名片。

  活动伊始,由校领导、农业专家、实践团队及当地村民组成的联合创作团队,经过多次实地考察与讨论,最终确定了以“乡村记忆”“丰收喜悦”和“生态和谐”为主题的稻田画设计方案。这些主题不仅贴合了乡村的实际情况,也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稻田画的绘制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精确的计算、细致的规划和辛勤的劳动。创作团队首先根据设计图纸,将稻田划分为若干个区域,然后利用不同颜色的水稻秧苗进行种植。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们亲自参与指导农民们进行插秧,确保每一株秧苗都能按照设计图案精准落位。经过数日的努力,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稻田画逐渐展现在大家面前,它们与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田园风光画。

  稻田画完成后,迅速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村民前来观赏。他们漫步在田间小道上,欣赏着这独特的大地艺术,纷纷拍照留念。在学校和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留庄村也申请到了“国家3A级旅游景区”称号。同时,活动还设置了互动体验区,请游客和村民亲手参与稻田画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体验农耕文化的乐趣。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方式,不仅加深了人们对稻田画艺术价值的认识,也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童心绘影:自然之美启迪艺术之心

  深耕乡村沃土,美育沁润心灵。在留庄村稻田公园里,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起摄影”美育活动。活动聚焦当地留守儿童,通过摄影这一艺术形式,为孩子们的心灵种下了美的种子。实践团成员耐心讲解摄影基础知识,引导孩子们亲手绘制属于自己的“小小相机”。随后,孩子们手持自制相机,穿梭于稻田与花海之间,捕捉着自然与生活的美好瞬间。这不仅是一次摄影技能的传授,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与启迪,让美育的甘露沁润了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孩子们的艺术作品逐渐成熟并迎来了展示的时刻。实践团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美育成果展览会,邀请了家长、村民及村领导等前来参观。在课堂上展出了孩子们创作的手工作品、绘画艺品等。这些作品虽然稚嫩,但充满了童真和创意,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这次展览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和艺术的魅力。

  红色寻踪:传承革命精神,照亮前行之路

  实践团踏上红色之旅,前往确山县朗陵街道鲍庄社区双桥居委会,探访革命烈士张立山的故居。在这里,他们聆听了张立山一门四烈士的英雄事迹,感受了革命先辈们坚定的信念与无畏的精神。通过采访当地老人刘进九,实践团成员们不仅了解到更多革命历史的细节,还亲眼见证了革命时期使用过的号角,感受了那份穿越时空的震撼与力量。

  这些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代们不仅继承了先辈们的英勇与坚韧更承载着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使命。通过他们的讲述,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得以重现,一种种崇高的革命精神得以传承。这些故事如同一部部生动的历史教材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受触动和启迪。

  此次走访调研,不仅是对革命历史的回顾与致敬,更是对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要将这份宝贵的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7月6日至9日,中原工学院“小材有为”实践团前往开封兰考,追寻兰考绿色守望的故事,切身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汲取青春奋进力量。

  一心为民,焦裕禄精神历久弥新

  走进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展厅,栩栩如生的铜像、勇士的遗物、场景的重现,无不诉说着治理“三害”的艰苦。昔日的兰考是平原沙荒区,一年四季绿色稀,饱受风沙、内涝、盐碱的折磨,为消除“三害”,焦裕禄带领当地群众披荆斩棘,用“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的坚定信念,最终觅得栽种泡桐树的良策,让荒漠化作绿洲,使绿色重新回归。一代代兰考人在焦裕禄精神的影响下,矢志不渝,战天斗地,终将平原沙荒区的帽子埋入历史。“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历久弥新,永不过时。

  泡桐花开,守望兰考的一方水土

  实践团来到“焦桐”广场,广场中心矗立着一棵参天大树,这是1963年焦裕禄亲手栽下的一棵幼桐,如今这棵61年树龄的泡桐已长成参天大树,它枝繁叶茂、鲜花围绕,树干笔直挺拔,如同一位坚韧的战士,坚守在风中,守护着这片土地。这棵如同化身为焦裕禄的“焦桐”,以参天伟岸之躯,深情守望着黄河岸边兰考的一方水土。站在茂盛的“焦桐”树下,“小材有为”实践团深情朗诵《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以表达对焦裕禄同志崇高的敬意与尊重。这沙沙作响的泡桐树,不只用来抵御风沙,更承载兰考人民对未来的美好希望,也见证着、述说着焦裕禄绿色守望的故事。

  琴声悠扬,诉说新的绿色传奇

  从“治沙树”到“致富树”,泡桐福泽一代代兰考人。“小材有为”实践团走进兰考县徐杨村,了解当地良好的桐木资源,制作古筝、古琴等民族乐器的工艺,调研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培育的法宝。徐场村依靠独特的泡桐资源,运用传统手工技法精心打造制作古筝、古琴,大力发展民族乐器产业,成为声名远扬的“乐器村”,奏响了兰考县乡村振兴的“幸福乐章”。此外,徐杨村荣获“河南省创业示范村”称号,构建起了涵盖原材料加工、产品及配件制作、包装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徐场村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有效解决当地群众的就业问题,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因地制宜地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青春有为,用行动践行焦裕禄精神

  “小材有为”实践团与兰考县考城小学合作,开展科普课堂,通过丰富的科学实验和手工制作,为青少年种下热爱科学的种子。实践团成员化身科学的使者,揭开了一个个神奇的科学奥秘。从旋转的铜线圈到相互接近的卡纸,从“净化水”到色彩大爆炸,两人一组的愤怒的小海豚手工制作,更是将科学实验课堂推向了高潮,每一位小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充满惊喜的科学之旅中,探索未知的世界,了解科学的奥秘。兰考的绿色守望离不开因地制宜和科学求实,“小材有为”实践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焦裕禄精神,如同璀璨星辰,点亮科学之光,照亮孩子们的科学梦。

行有所获

  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团委书记毕岸洁

  在这个充满意义的暑假,学院组织开展了暑期大思政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院团委书记,我有幸参与其中,感触良多。带领着同学们走进那一段段尘封的历史,去追寻红色的足迹,每一步都充满了庄重与敬意。同学们在采访过程中,认真聆听、仔细记录,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烈士的敬仰。我能感受到,这次活动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红色的种子,这颗种子必将在未来生根发芽,激励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勇往直前。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不仅收集到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明白,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

  中原工学院材料电子与储能学院辅导员张皖豫

  昔日的荒漠区,如今的绿茵场,兰考用自己的发展述说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焦裕禄不仅是党的好干部,更是兰考绿色守望的先行者,昔日的兰考因为开垦绿色解决了温饱,今日的兰考因为守护绿色走上了乡村振兴的道路。兰考的绿色记录着亲民爱民、无私奉献的公仆精神,讲述着兰考人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更诉说着科学求实、因地制宜的重要性。树木如此,育人亦如此,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思想伟力、深化人民情感、坚定责任担当。

  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本科生段皓璇

  此次暑期大思政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收获颇丰。我们此次的任务,就是用艺术设计的力量,为这片稻田增添独特的魅力,助力乡村振兴。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入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将其融入到稻田画的设计中。从构思草图到实地测绘,再到最终的绘制,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与汗水。但当看到一幅幅精美的稻田画逐渐在大地上展现出来,那种成就感难以言表。我们用画笔为乡村增添了色彩,用创意为乡村带来了活力,用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力量。这次经历将成为我大学生活中一段珍贵的回忆,激励我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关注乡村发展,用所学知识为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

  中原工学院材料电子与储能学院本科生曹信誉

  来到兰考,我的眼睛完全被绿茵覆盖。参观焦裕禄同志纪念馆,了解兰考从“黄土高坡”到“绿满山川”的转变历程,这一转变离不开焦裕禄精神的指引,更离不开一代代兰考人的接续奋斗。兰考越来越“红”,兰考站、复兴桥、黄河最后一道弯,几乎每一个区域都无时无刻不在印证着其红色精神。兰考“红绿”的结合或许正是兰考实现迅速发展的法宝。作为新时代青年,我将把个人的点滴之力汇聚成国家发展的磅礴江海,坚定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与时代同向,与祖国同行。

  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足迹,行走中原大地,感悟思想伟力,深化人民情感,坚定责任担当,激发勇毅前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