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育人笔记 | 刘冰玉:思政课教师的“三有”课堂

  为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全省学校思政课教师努力成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好老师”“大先生”,“豫教思语”微信公众号开设“我的育人笔记”栏目,邀请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撰写育人实践中的点滴故事——

我的育人笔记 | 刘冰玉:思政课教师的“三有”课堂

刘冰玉 教龄6年

许昌学院专职教师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其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教学效果的达成,教师队伍的作用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激活教师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性方面。身为大学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深厚的人文情怀,锐意创新的思维方式,广阔的时代视野,严格的道德自律,以及正直高尚的人格魅力。思政课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精神世界播种者,要在学生的心田中播撒真理、善良和美好的种子,引领他们在人生的重要阶段准确把握方向,稳稳扣住人生的每一粒纽扣,从而奠定坚实的人生基石,朝着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的目标稳步迈进。

  这份角色的定义,我坚持了6年,这一路,我坚定地践行着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初心和使命,以点燃智慧之灯、引领学生成长之路为己任,致力于构建既富含深度又生动有趣的思政课堂,视“讲授符合国家需求的思政课程,成为满足国家需求的优秀教育者”为自己职业追求中的至高幸福。

  “有料”的思政课让我收获了一波粉丝

  面对思政课的教学,许多学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困扰与抵触情绪,认为所学内容似乎并无新意,重复了高中的知识点,甚至有人将其视为枯燥乏味的“睡眠课”,仅在考试期间应付性地抄写或随意填写答案。面对这种现状,作为思政课教师,我其实是痛心和无奈的,但我们要在教育教学中有所突破,“有料”就是一份答案。

  面对很多学生觉得“思政课没有用,离生活很远”的问题,在课堂上,我紧密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动态和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看到这些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让他们意识到原来思政课上学到的知识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实实在在地指导着各行各业的工作决策。听完课的他们不由点头:原来好好学习思政课,就业发展的宽度就大了一分。

我的育人笔记 | 刘冰玉:思政课教师的“三有”课堂

和学生在一起

  面对很多学生觉得思政课老师比较死板,我也全力突破。我充分利用课外时间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升学、就业等问题,进行个性化辅导,帮助他们解决疑虑、明确目标。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中,00后的他们喜欢上了这种朋友直接的交流方式,这不仅增强了学生们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解,也让课堂内外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相长氛围,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面对很多学生觉得思政课没有实质性落脚点,我也在教育课程中给予了回应。立足团队以往的教研,我在教学方式上做出了不少新颖的尝试。我尽量把复杂的学科壁垒打破,像拼图一样把不同领域的知识串联起来,让大家能在一个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自由交换想法,共享各种有用的信息和资源。我会结合我们学院的特点,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解党史故事,还会对比分析国内外不同的思想潮流,这样不仅能加深同学们对百年党史的认知和当前形势的理解,还能开拓他们的全球视野。同时,我鼓励跨学科的学习,比如将历史、政治、文化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融合进课堂,形成一种交叉式的教学方法,让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概念变得鲜活有趣。

  在这份能动中,这帮孩子也会和我打趣,“刘老师,我们太爱你了!”“我太需要刘老师你了,你的课堂真赞。”慢慢地,班里的孩子们开始对思政课有了奔赴的苗头。

  “有趣”的思政课让学生燃起了一份动力

  吸引学生提高学习思政课的意识,还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大家真正意识到思政课能成为思想的拔高课、行动的燃能课呢?“有趣”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在营造“有趣”的课堂氛围上,我大胆创新,将影视艺术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精心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我挑选了深受当代大学生喜爱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作为教学素材,学生们在得知能在思政课上观看这部剧集后,立刻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与期待。

我的育人笔记 | 刘冰玉:思政课教师的“三有”课堂

课堂上学生发言

  课堂上,我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播放剧集,而是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们深度挖掘剧中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选择,鼓励他们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进行讨论、模拟和演绎。例如,我们会围绕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思想历程和英勇事迹开展角色扮演和剧本创作,通过亲身参与和情感投入,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感受那个觉醒年代的精神风貌。

  同时,我还将课堂主题与“文学亦是抗击时代的利刃”相结合,强调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背景下,文字的力量和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的思政课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记忆与背诵,而是变成了生动活泼的互动体验,他们在欢笑与感动中汲取知识,接受熏陶,实现了对思政课程内涵的深度理解和感知。

  这样的创新课堂形式,在大学生群体中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反响。他们摆脱了以往对思政课沉闷刻板的印象,转而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收获了丰富的知识与深刻的感悟。借助《觉醒年代》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达到了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这份趣味的课堂体验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们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在学业之余,更能以实际行动回应国家和社会的期待,真正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发光发热。

  “有情”的思政课让我们掀起了一代热血

  在营造“有情”的思政课堂中,我始终坚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真实的社会情境,一同体悟那份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的红色情怀。于是,在假期的朋友圈里,我看到他们把足迹留在了我曾在课堂上讲“二七大罢工”时提到的二七纪念馆,看到他们去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井冈山,他们一边探寻珍贵的历史遗迹,一边细读感人肺腑的革命故事,沉浸在这庄重而又深情的红色洗礼中,每位学生都在心中埋下了敬仰英雄、热爱祖国的种子。

  “有情”的课堂需要与人沟通、与事接触的,思政课堂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过。我曾和几个学生组成小团队,前往农村进行了考察。

  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们首先参与到当地的农田改造项目中,亲手种植小麦,体验现代农业机械化耕作的高效与便捷,同时也了解到农民在面对土地流转、新型合作经济模式等方面的困惑与挑战。课本上的知识点都有了具体的模样,他们头顶烈日,在金黄的稻田里挥汗如雨,亲自体会到了农业生产的艰辛,以及农业技术进步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性。在体验种植中,我还鼓励同学们去积极走访当地农户家庭,深入了解惠农政策如何改善农民生活,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到教育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再到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每一个环节都留下了政策落实的痕迹。

  在乡间的小路上,我和学生们一起聆听老一辈讲述村子从贫困落后到逐渐富裕起来的故事,以及年轻人如何在家乡创业、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生动实例。在那份情怀的点燃中,这帮学生参与了村里的文化广场的设计工作,大家在这份墙绘中切实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次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深受触动,他们不仅深化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也真正领悟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并从中汲取了砥砺前行的力量。而这段宝贵的实践经验,则成为他们在思政课堂上的重要素材,进一步激活了他们的思想动力,促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业与人生道路上,积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

  从教的六年,其实也是我不断学习,不断突破的六年,我深知只有自己充好电,才能为学生们赋好能。未来,我会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激活思政课堂的生命力,让思政教育成为引领学生精神世界充实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愿以春风化作雨,坚守初心,守住理想,与诸君共进步。

  执教格言:做一个温暖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