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年 · 匠心育人 | 刘吕红:用好方法论,做教书育人的“大先生”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五周年。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宣传近五年来我省深化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推介一批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优秀思政课教师,引导全省学校思政课教师带头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豫教思语”微信公众号开设“这五年 · 匠心育人”栏目,展示我省优秀思政课教师风采。

  今天,一起走进郑州大学学术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吕红的育人故事——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铸魂育人,启智润心。新时代新征程,讲好、办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这一关键课程,需要全面系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科学体系,把握和运用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努力锻造成教书育人的“大先生”。

  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来认识思政课

宣讲党的创新理论

  “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思政课教师就是要把党的创新理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当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先生”,这深刻回答了事关新时代思政课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问题。具体而言,就是要以信仰传递信仰,以理论弘扬理论,以情感激发情感,以人格完善人格,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做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大先生”。

  要着力于自身建设作为融入育人主渠道的关键抓手

参加2021年度河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研修班

  “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进入思政课教师队伍,就要将自身融入育人主渠道的集体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担负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具体来说,就要接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锻造过硬本领;要培养扎实学识,持续汲取新知识、充实新学识,与时俱进学习新思想新理论。在加强自身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中,争做为学、为事、为人和立德、立功、立言的“大先生”。

  要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作为育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与许昌学院马院师生座谈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毋庸置疑,以学生为本应是开展一切教育工作的基本遵循。从学生实际出发,紧贴学生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是新时代提升思政课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环节。思政课教师作为大学生理论武装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把握学生“思政需求侧”的时代变化,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业务精通、答疑解惑、引人向善的“大先生”。

  要实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日常思政的协同育人

带领教职工在大别山干部学院学习

参加河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对帮扶仪式

  “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此,就是要坚持“八个统一”,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就是要坚持课程相贯通,建好课程思政,将思政课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建设的各方面和各环节;就是要坚持工作衔接,做好日常思政,积极发挥好全员育人功能。三者有机统一,彼此相互联动,创新协同机制,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做同心同德同行的“大先生”。

  要善用新媒体技术构建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态势

  “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思政课教师要涵养新媒体技术意识,深化对新媒体技术发展在“大思政课”建设中价值意蕴的理解,增强开展思想课程教学的数字化实践、探索;要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大力推进数字思政课建设,以数字化赋能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创新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线下线上相结合、课上课下相结合,打造智能化育人场景;要按照“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的要求抢占网络“上甘岭”,将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融入到网络思政课教学工作中,创造性地设计和表达这些内容,成为能够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大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