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年 · 匠心育人 | 李海涛:从“专题”到“混融”,十五年思政课教学探索路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五周年。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宣传近五年来我省深化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推介一批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优秀思政课教师,引导全省学校思政课教师带头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豫教思语”微信公众号开设“这五年 · 匠心育人”栏目,展示我省优秀思政课教师风采。

  今天,一起走进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李海涛的育人故事——

  2009年,我成为一名光荣的思政课教师。从那一刻起,我就立志站稳讲台,讲好思政课,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为此,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帮助下,在同学们的支持配合下,我不断探索思政课教学新模式,提升教学针对性和吸引力。

  专题: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件内容

  2011年,作为学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负责人,我积极推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课进行专题化教学改革。在深刻把握课程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大纲要求,依据教材的逻辑体系,我将课程分为6个专题:我的大学、我的人生、我的祖国、我的情感、社会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法律观。专题教学实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课堂演讲、辩论、专题研讨、学术报告等多种形式。比如,在“我的祖国”专题教学中,我让学生进行了“我的家乡”演讲比赛。学生们积极参加、深入研究、全面搜集自己家乡的美丽风景、特色美食、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等,并在台上倾情展示,自豪之情溢于言表。通过这一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祖国、家乡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课程、校精品课程。我个人获得河南省第十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奖励基金二等奖;校教学比赛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校“我心目中最优秀的老师”“我最爱戴的任课教师”“优秀教师”等荣誉。

  混融:线上线下融合共生

  2015年,我开始负责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如何提升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水平,就成为了我重点关注的问题。相比于本科生,研究生在学习方法、知识储备、认知框架、思考技巧等方面都有较大提升。因此,研究生思政课的教学应以创新性、前沿性、国际性为课程引擎,以探究式的教育与学习为主要形式。我借助数字技术,探索研究生思政课“双线混融”教学模式,打造了多阶梯特色教学活动,构建了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自然辩证法课程活动

  一是学生们积极投入课堂学习,参与热情明显提高。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为例,8个政治班、8周的学习中,课程活动数109872次,课堂活动26个,讨论区话题905个。

获奖证书

  二是学生们学习成果丰硕,获得感显著增强。“双线混融”教学模式,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收获了多样化的学习成果,如学术汇报、经典分享、微电影等音、视频成果。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获得河南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校研究生高质量课程。我个人获得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决赛特等奖、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金课”二等奖、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兵、河南工业大学研究生“良师益友”等荣誉。

  体会:潜心教学、教研相长

  回首过往,我认为,要做一名优秀思政课教师,一是要潜心教学,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十五年来,我始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思政课教师职业,关心学生,刻苦钻研思政课教学业务,不断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先后进行专题化教学、“双线混融”教学,同时善于根据不同章节内容,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二是要教研相长,深耕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我先后主持国家级教研项目1项、省教改项目2项、省质量工程项目1项,出版教研著作1部,发表学术论文45篇,其中核心期刊12篇,被CSSCI收录8篇,央媒理论版论文3篇。

  今后,我将一如既往,潜心教学、教研相长,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