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心理学 | 你等的不是点赞、回复,而是焦虑......

  反复琢磨用词,精心挑选配图,再三检查后,才发出了一条朋友圈,隔几分钟就打开看看,可是无人点赞、评论,得不到关注,有点小失落……

  和朋友聊天,兴高采烈地分享了很多,可是聊了几句没了回音,心里开始打鼓,是不是我哪里说的不对。直到朋友回消息,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

  屏幕前的你是不是也经常会有类似的表现?

  随着微信、微博、QQ等社交媒体的普及,线上社交成为现代交往的重要形式,上至白发老人,下至懵懂孩童,人人会刷“朋友圈”,大学生更是成为社交媒体的主力军。网络的匿名性、失同步性为我们提供了更加放松的线上交流空间,“说错了也没人知道我是谁”“语言组织不好,可以重写,反复修改到自己满意”,尤其是对线下社恐的同学来说,这简直不要“太香”,终于找到释放的天地。

  不过,线上社交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对关注和认同的期待变得更高、害怕得不到别人的正向反馈等,“已读不回”“无人点赞”也会引发一些同学的焦虑,我们称之为“线上社交焦虑”。

  线上社交焦虑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对负面评价的焦虑。害怕表达不得体,反复对语言进行编辑和修改;又如过度关注交往结果而非享受交往过程。发布动态后,很在意有没有人点赞、评论,把点赞量和评论量当成衡量自己是否受欢迎的指标;还有对交往互动的焦虑。在群里长期潜水,很少主动发言,但总是关注着群里的一举一动,害怕错过重要信息;即使第一个看到群信息,也不会立刻回复,而是把回复恰到好处的安排到不被注意的中间位置;为了一视同仁,会给每个朋友点赞、评论,为维持“社交礼仪”耗费大量精力。

  之所以会出现线上社交焦虑,一方面是因为过度在意别人的评价。在交往过程中总想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获得别人的欣赏和认可,但这种刻意化的行为反而会加重自我的负担,导致焦虑的出现。另一方面,社会比较也会加剧焦虑感。由于社交媒体信息分享便捷,与他人的比较变得更加容易,看着别人美美的照片,丰富的生活,不由得会产生自我否定和怀疑。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焦虑体验过于强烈时,人们会越来越回避社交,甚至产生情绪困扰。

怎样从线上社交焦虑的漩涡中走出来

不妨可以试试这样做

  一、正确“识”网,用心享受网络生活

  网络世界毕竟和现实世界不同,你看到别人的“光鲜亮丽”,可能已经过“精心包装”,所以,不用盲目比较;“刷朋友圈”多是人们闲下来的休闲活动,即使没有人给你点赞、评论,也不代表没人关注你,真正的朋友一定会在关键时刻及时出手;当你回归上网初心,去用社交媒体记录生活、分享体验,可能真正发挥了网络便捷沟通的优势,而不会为点赞和评论而焦虑。

  二、合理“用”网,提高线上社交技巧

  线上社交是一种新的交往形态,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要做好时间管理,重要紧急的事可以直接电话联系,避免等待焦虑,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有空再做,避免浪费时间;发信息时最好直接说明谈话目的,要简洁明了,切忌长篇大论;可以适当使用表情包、语气词,创造良好的社交氛围,更好表达自己的意思;要遵守人际交往“黄金法则”,多给朋友的动态“点赞”,别人也会给你更多积极反馈。

  三、勇于“管”网,积极投身真实社交

  线上社交的即时性会带给我们短期的快乐,真实的交往则是我们获得认可与价值感的主要来源。出现线上社交焦虑时,我们不妨回到现实中来,找家人聊聊天,找朋友吐吐槽,跟身边的好友约一场旅行、看一场电影,这时你可能会发现好朋友一直陪在你身边,朋友对你的关注也从未减少。线上线下相得益彰,才会让我们的人际交往丰富精彩。

  线上交往中出现焦虑是正常现象,我们要做的是利用好焦虑的信号,充分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在与人相处的真诚和释然中找到自己的自信和快乐。

本期专栏作者

一点心理学 | 你等的不是点赞、回复,而是焦虑......

周婷 河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宣传教育科科长

工作室简介

一点心理学 | 你等的不是点赞、回复,而是焦虑......

河南师范大学周社刚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

  河南师范大学周社刚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主要围绕“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服务最有效”这一关键问题,围绕循证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发、执行和推广,通过个体咨询案例督导、团体咨询项目开发、主题教育活动设计、心理服务实证研究等形式,着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循证理念和专业思维,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规范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