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晚,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办的“豫践青春,我是主角”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第三期主题直播,带领全省师生感受了一场古与今的碰撞,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全省各学校积极组织师生在线观看,大家深入学习,热烈讨论。
4所高校实践团队为全省师生带来了一堂以“河南人文:博物致知”为主题的“行走的思政课”,他们是如何备课的?又有怎样的收获和感悟呢?来一起看看吧。
安阳师范学院实践团队
安阳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爱善
安阳师范学院实践团队负责人
特别感谢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提供这次宝贵的机会,我有幸作为小组长统筹推进“豫践青春,我是主角”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豫言豫行”主题直播课之“河南人文:博物致知”的录制工作,接到任务时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重要使命。此次活动旨在借助网络主题直播课的形式,让更多青年学子了解河南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发展变迁,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广大青年学子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为此,安阳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许昌学院、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四所兄弟院校通力协作、相互配合,立足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发挥高校文化育人优势,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带领大家一起走近河南文化瑰宝,感悟中原魅力所在。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学校党委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几所兄弟院校的紧密配合,更离不开各位师生的辛勤付出。
立足新时代,迈上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魂”和“根”,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安阳师范学院思政课教师范静
安阳师范学院实践团队成员
我非常幸运能够参加此次“豫践青春,我是主角”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之“豫言豫行”主题直播。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提到了“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令我们倍感振奋。从关于殷墟文物保护重要批示,到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贺信,再到视察安阳殷墟并发表重要讲话,“殷墟”“甲骨文”“文明传承”“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念兹在兹。作为地处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世界记忆遗产甲骨文出土地安阳的师生,我们更有责任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更有信心担负好新的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传承甲骨绝学。为此,我们安阳师范学院师生一行走进殷墟遗址、大邑商博物馆和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实地观看、聆听讲解、翻阅文献、调研访谈等丰富多样的形式,一同探寻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感悟中国文化的厚重底蕴,让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心中“生根发芽”。
安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学生王宁娴
安阳师范学院实践团队成员
我很幸运能够参加“豫践青春,我是主角”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我认为此次活动很有意义,有助于推动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甲骨文这一“冷门绝学”再次展现在大众视野中,让更多人不仅仅是在课本上、在博物馆里认识甲骨文,还可以通过我们的直播课程,对甲骨文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有更多了解。同时,作为甲骨文广播体操宣传员,我们希望通过甲骨文体操这种生动易学的形式,让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好走近甲骨文、学习甲骨文、研究甲骨文。作为新时代新青年,特别是作为地处甲骨文发祥地安阳的青年学子,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讲好殷墟故事,讲好中国文字故事,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年一代的使命与担当。
洛阳师范学院实践团队
洛阳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理论科副科长王堪
洛阳师范学院实践团队负责人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中原文化博大精深,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开展的“豫践青春,我是主角”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青年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为大家呈上了一堂多样化、多元化、全方位的思政课,在讲好生动鲜活的中原文化、河南故事中,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学子的“双向奔赴”。
活动开展中,我们与兄弟院校共享共研,深入挖掘中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精神智慧,把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立足思政大平台,将课堂学习、社会实践和网络思政紧密结合,引导广大青年学子赓续优秀中华文脉,涵养民族精神力量,努力争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传播者,为实现文化强国目标贡献青春力量。
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活动开展为契机,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起来,自觉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持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程和“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打造好以河洛文化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努力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奋力书写好“强国建设,洛师何为”“文化强国,洛师何为”的优异答卷。
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曹孟贞
洛阳师范学院实践团队成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遗址和文物是历史的血脉,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的重要见证。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大成果,二里头遗址刷新了多项“中国之最”,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文明积淀。
在参观学习中,我与同学们一起体悟到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脉、文化情感,汲取了丰富的文化营养和精神动力。对于我而言,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教法的创新。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主动作为,精心谋划,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善用实践教学大平台,创新开展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教学,积极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更好地守护传承、赓续弘扬好中华文明贡献力量。
洛阳师范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白晓晔
洛阳师范学院实践团队成员
此次参观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为我提供了一次深刻的文化体验,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二里头夏都遗址作为中国早期文明的代表之一,展示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先进。通过实地参观,我更直观地了解了古代先民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以及他们在农业、手工业等方面的技术水平。这让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博物馆中,我还了解到二里头夏都遗址的发掘和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通过现场展示的考古发掘成果,我更加明白了保护文物对于传承文明、了解历史的重要性,也引发了我对考古和文物保护领域的浓厚兴趣。
通过参观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展品,我深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价值,也激发了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让我更加坚定了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决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份宝贵的传统文化传递下去。
许昌学院实践团队
许昌学院新闻中心主任钟伟平
许昌学院实践团队负责人
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传统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几千年来,中原地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化成果。站在时代转换和文明嬗变的历史节点上,许昌学院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承使命感,创建了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抢救性收集、存留、研究和展示中华民族传统农耕生产生活器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以农博馆为平台,开展“情浸式”思政实践教学,让学生在了解祖辈生存状态、感悟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中,读懂厚重中国,坚定文化自信。
在本次主题直播中,10位来自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组成实践队,同学们提前搜集素材,用心投入录制,在这堂生动的思政课“翻转课堂”上,大家真切感悟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了学校用匠心呵护农耕文化遗产的责任担当,也更加坚定了青年一代走好文化传承之路的责任与信心。希望更多的人通过这次直播了解农耕文化,珍藏农耕记忆,守住浓浓乡愁。
许昌学院文史与传媒学院学生张燕
许昌学院实践团队成员
当看到“豫践青春,我是主角”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启后,学校从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学生中组建了寒假实践团队,对河南文化十分喜欢的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作为团队主讲人,在校期间,我多次在农博馆承担讲解任务,所以对馆内5000多件藏品都很熟悉。这一次,为了让更多的老师和同学能看到、感受到我们学校里的这座宝藏博物馆,我们精心策划,敲定了拍摄脚本,选取了耧车、马车、风车、石磨及旱地耕作全景图等部分馆内标志性藏品进行讲解,通过近距离观摩学习,我们对馆内藏品及其背后文化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次“豫言豫行”主题直播,也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许昌学院文史与传媒学院学生朱家琪
许昌学院实践团队成员
今年寒假,我十分荣幸参加了“豫践青春,我是主角”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成为许昌学院实践团队的一员,和团队小伙伴们一起参观学习我们学校的宝藏博物馆——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在农博馆里,我们看到了很多只在电视上看到的老物件,有耕作农具、食品加工工具、交通运输与水利工具、传统服饰等,旱地农耕全景图上每一个劳作的身影无不映射着劳动人民的每一滴汗水。在参观的过程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副馆长朱志浩给我们一行人讲解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大马车,这辆“豪华顶配”版的大马车处处充满了古人的创造智慧,古代的“车”与现实的“车”的碰撞是一种很神奇的体验。这里的一具一车一服饰皆为史诗,一物一器一抔土都有故事,我们这次看似是在看农耕历史,其实是在探索百姓生命之源的发展历程。学习农耕知识,传承农耕文化,此次活动让我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我也将不断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实践团队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戏曲艺术学院副院长王雪涛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实践团队负责人
这次主题直播课前,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对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讲解内容进行了调整,选择适合青年学生的讲解内容,充分挖掘和发挥博物馆展品的教育作用。
通过本次主题直播课,我最大的感悟是师生们对于马金凤先生艺术精神的崇敬之情。接到直播课的录制任务,师生们都非常激动,他们平时是在博物馆中开展志愿讲解工作,每年为来自五湖四海的近万名来访人员进行讲解,得知可以通过媒体平台将优秀并充满魅力的豫剧“马派”艺术向更多的人们进行展示,心情格外激动。
这次主题直播课全面展示了马金凤先生辉煌的艺术成就,推动广大青年学子深入了解马金凤先生德艺双馨的艺术精神及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豫剧“马派”艺术、追求“艺无止境”的创新敬业精神、发扬马金凤先生“以人民为中心、以观众为根本”的纯粹品德发挥了重要作用。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戏曲艺术学院青年教师付换丽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实践团队成员
当知道要在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录制主题直播课时,我在想马老师这样一位国宝级的豫剧大师,一生获得了多项殊荣,也留下了许多令人感动的传奇故事,这场直播应该从哪方面入手?思前想后,我便想主要围绕几个小故事来讲述,让大家能最朴实最直接地感受马老师的从艺精神。
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也是戏曲学子攀登艺术高峰的最生动的教材。研究好“马派”艺术、传承好豫剧,坚定文化自信,是戏曲学子的一直的追求。通过参加这次主题直播,并且作为主讲人,我深知自己的工作对于传承和弘扬戏曲文化的重要性,希望通过讲解让更多人了解马老师,从而能够让大家更喜爱戏曲,为戏曲的传播和普及作出自己一点贡献。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戏曲艺术学院学生李贞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实践团队成员
这次直播课前,我们首先对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的整体内容进行熟悉和了解,特别是对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进行详细的了解,充分挖掘展品所蕴含的教育意义。
通过这次直播课,我们了解到马金凤先生是德高望重的国宝级豫剧大师,是豫剧“五大名旦”之一,中国戏曲“帅旦”行当的开先河者,其开创的豫剧“马派”艺术,是洛阳戏曲文化的杰出成果,是河南豫剧的骄人财富,更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珍品瑰宝。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豫剧“马派”艺术,追求“艺无止境”的创新、敬业精神,发扬马金凤先生“以人民为中心、以观众为根本”的纯粹品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继承马金凤先生的艺术精神和爱岗敬业的精神,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了解河南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感受家乡巨变,发现最美河南,在一堂假期思政大课中展示广大青年学子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增强个人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豫践青春,我是主角”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正在进行中,快来微博、抖音平台带#豫践青春我是主角#话题书写你的家乡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