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心里话
最近网上在讨论一种现象,叫作“对不熟的人礼貌,对熟悉的人暴躁”。你们周围有这种情况吗?
感觉说的就是我本人!特别是对家里人,有时候正眉飞色舞地跟室友聊天,转身接起家人的电话,语气立马就会变得生硬又冷漠:“嗯、啊、知道了、没事,挂了。”
你是冷冰冰,我是狂暴暴。而且除了对家人以外,对好多年的死党也是如此!同样是意见不合,面对不熟悉的人,我会彬彬有礼地表示,“你说得很有道理”,或者耐心地为对方解释,但是对家人和死党,却会直接硬怼:“你懂什么?”同样是面对对方的错误,哪怕别人已经无数次的犯同样的错误,我也能和颜悦色地跟对方耐心解释,维持表面上的良好关系,可一旦家人和死党做了让我不满意的事,我很容易就会大发雷霆。
在生活中,我们似乎对不熟悉的人更宽容,对最亲近的人却更苛刻,为什么越亲近的人越容易彼此伤害呢?
心理解密“为什么”
当你觉察到的时候,你想到的原因是什么?
和最亲近的人相处时,我似乎更多的诉求是情感上的共鸣,是无论对错都有人撑腰的底气。而在社交生活中,他人对于自己更像“熟悉的陌生人”,我对对方的期待值自然会降低,同时因为社交的需要,会给予对方更多的耐心与包容。
可能来源于对家人和死党的有恃无恐吧,心里知道无论怎样他们都不可能真正和我闹掰,所以,有时候就会不经过大脑地用暴躁的方式“撒娇”,另外,可能也是借着这种方式在他们面前宣泄一下自己平常积攒的不开心。
1.越亲密,期望越高
潜意识告诉我们,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环境是安全的,所以我们会无意识地对亲密的人要求过高。有时候爸妈没有在第一时间感受到我们的情绪,我们就会瞬间大发雷霆,亲密伙伴因为一件小事上没有关心到我们的状态,我们就失望透顶。
2.确认自己是安全的
心理学有一种“焦虑-矛盾型”依恋类型,指的是在亲密关系中缺乏安全感,希望通过发脾气这种过激情绪来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爱。一旦得到了他们的包容和迁就,就会从中获得一定的安全感;于是下一次,我们就会重复这种以伤害来确认爱的行为,并不断强化自身潜意识里的想法:“爱我就应该包容我”,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
3.“踢猫效应”
所谓“踢猫效应”就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往往很难知道不熟悉的人是“强者”还是“弱者”,但我们总能识别在“自己人”中,谁“强”谁“弱”,并将情绪迁怒于比自己弱小的人。
改变从哪里开始?
这么聊下来,感觉还挺对不起家里人的,他们承受了很多伤害,但依然在给予我爱和温暖。以后我要尽可能耐心地去和家人沟通,虽然改变多年的习惯很难,但总归要试一试。
有心无力啊……有改变的动力,但不知道从何做起。求支招儿。
安排!
1.在自身方面: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1)转移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也是赶走坏脾气的一种方法,有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可以打扫一下卫生、听歌、跑步等,让自己忙碌起来,注意力分散开。因为情绪有个特点:来得快,去得也快。
(2)改变思维方式
负面情绪常常由消极的思考方式引起。如果发现自己有消极的思维模式,可以试着去改变它们。例如,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想到最坏的情况,试着告诉自己:“这只是我的担心,并不代表一定会发生。”
(3)延迟情绪发作
美国情绪管理专家罗纳德博士说过:“暴风雨般的愤怒,持续时间往往不超过12秒钟。”如果在每次发火之前,我们能平静12秒钟,想要爆发的欲望就小了很多。
2.在对待他人方面:明晰边界,学会沟通
(1)明晰边界
在亲密的人面前,我们不害怕吵架,不害怕被拒绝,可以展现完全的“真我”。但即使是最亲密的人,我们也需要保留一些边界,承认各自独有的自我。而不是试图侵占或控制别人的边界。
(2)在沟通中处理情绪
当我们有烦恼时,要及时将情绪“处理”掉。不断积压的坏情绪可能随时会遇见“最后一根稻草”而爆发。这样的情绪堆积只会让对方觉得,我们只因为一根“稻草”在生气,更加不理解我们,从而导致恶性循环。所以,对于一些让我们自己产生情绪的人或事,不管多么微小,一定要积极清理、随时沟通,明确我们的情绪价值需求,及时解决我们的情绪垃圾。
(3)看见情绪,正确表达情绪
出现负面情绪是很正常的。如果在情绪爆发的当下,不知道如何处理,不妨自己一个人待在一处,以避免自己的言行伤害到自己和他人。待情绪缓和之后,再向对方客观描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慢慢地,我们就可以做到把自己从“情绪化表达”拉回到“表达情绪”上来。
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汲取爱和能量,当我们奋力前行时,有至爱亲朋在身后做我们的护盾和社会支持网,同时也希望我们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尽自己所能去回馈他们,而不是把伤害带给他们。
魏艺铭 河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职心理咨询教师
工作室简介
河南大学李永鑫工作室
河南大学李永鑫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由我省知名心理专家李永鑫教授担任主持人,九位核心成员由心理学教授、注册心理督导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精神科医生组成。工作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动河南省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构建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新格局为主线,以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新方法为根本动力,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咨询辅导、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管理培训等内容为一体,坚持“对内凝聚、带动团队、向外辐射、示范创新”,将心理健康素养提升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成长、做到知行合一、实现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