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豫哈思政课建设工作交流暨2023年度河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实践研修第四天,一起直击现场。
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按照教育部办公厅《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先行试点工作方案》(教社科厅函﹝2020﹞2 号)要求,聚焦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组织思政课教师在国内考察研修,推动豫哈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对帮扶工作,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于7月9日—14日举办豫哈思政课建设工作交流暨2023年度河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实践研修,本次培训由洛阳理工学院、哈密市教育局承办,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河南省教育融媒体运营中心协办。
现场教学
以科技创新,促光热发展,改善地区能源结构,带动产业经济发展,学员们走进中电哈密太阳能热发电有限公司,学习了解聚光集热系统、储热系统、换热系统、发电系统。
共同创造更美好的世界,学员们走进新疆疆纳矿业有限公司,通过实地观看企业宣传片、无人矿卡驾驶系统,大家边看、边听、边议、边思,更加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能源发展战略,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哈密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教育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赵丽(左一)对此次实践研修活动给予大力支持
和谐共建,赓续红色血脉,学员们走进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石油精神教育基地,通过参观体验三塘湖精神教育展厅、杨拯陆纪念馆,感悟“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老黄牛精神、“扎根戈壁、艰巨奋斗”的大无畏精神、“顶风冒雪 战天斗地”的硬骨头精神、“埋头苦干、永不服输”的杨拯陆精神。
集中学习研讨,巩固学习成果,围绕“学习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华优秀革命文化、乡村振兴战略等如何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等内容,学员们结合当天实践研修内容,开展研讨交流,共同分享经验做法和心得体会。
主题研讨
豫哈思政课建设工作交流暨2023年度河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实践研修第四个学习日圆满结束,来看看大家有哪些收获。
学员收获
第一组学员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玉涛
实践研修的这些天,我们每一位马院院长的内心都被震撼着,感动着。我们参观学习,交流研讨,感悟感叹。我们在中国的大西北,在戈壁荒漠,在天山草原,沿着革命足迹,聆听革命故事,感怀革命先烈,淬炼红色理想。我们看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从革命斗争时期的浴血奋战到社会主义建设早期的卧冰嚼雪,战天斗地,再到新时代风光电新能源技术世界领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人民前行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取得的伟大成就也让大家倍感自豪。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埋头苦干、永不服输的人;顶风冒雪、战天斗地的人;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人。新疆的发展深刻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话:“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美好生活要倍加珍惜,作为马院院长,我们更应该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敢担当、有作为,用实际行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工作更加出彩。
第二组学员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涛
今天的现场教学是参观中电哈密太阳能热发电有限公司、新疆疆纳矿业有限公司、杨拯陆纪念馆、三塘湖精神教育展厅。行程安排紧凑,教学组织严密,教学内容充实,受益甚多。
丰富了思政课教学案例。在今后的思政课教学中,可将中国能建哈密光热发电站、疆纳矿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融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教育。可将杨拯陆事迹、杨拯陆精神、石油精神融入党史、新中国史教育,融入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感受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生动实践。一路行程,看到的哈密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这是哈密在新时代的新形象,哈密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成绩。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显著成绩,最根本的是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得益于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统筹规划。
开阔了思政课教师培训的视野。今后谋划思政课教师培训,要拓展与沿海结合、与边疆结合,走进企业,让思政课教师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所见所思所感所悟融入思政课,将知识体系转化成价值体系,不仅讲出思政课的高度和深度,更要讲出思政课的温度,以情感人以情化人,启智润心,铸魂育人。
第三组学员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南阳师范学院)主持人席晓丽
“三塘湖,一个充满艰辛、充满渴望、充满希望的地方,她矗起了巍巍天山,她催生了千年胡杨,她创造了‘顶风冒雪、埋头苦干’的三塘湖精神……”在杨拯陆烈士纪念馆,参加豫哈思政课建设工作交流暨2023河南高校马院院长实践研修班的学员们庄严肃立,安静聆听,被三塘湖精神和杨拯陆烈士的事迹震撼和感动。在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光辉历程中,以杨拯陆烈士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们,为新中国的“建起来”奉献了青春、热血和生命。
开班以来,行走在新疆大地,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片热土上的脉动,接受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洗礼,深切体会到一个思政人的价值和自豪,也倍感一个思政人的责任和使命。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次研修活动,就是通过理论提升、实践教学、情境体验进一步坚定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过程。今后的思政教学中,此行所见、所思、所悟,都将成为教育、激励、塑造青年大学生的生动素材。
第四组学员
郑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涂俊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而要做到这一点,思政课教师先到社会大课堂里经风雨、见世面是前提。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通过参与此次豫哈思政课建设工作交流暨2023年度全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实践研修班,我真切地感受到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太阳升起时,这些镜子就会自动跟踪太阳,把太阳光反射聚集到塔顶部的吸热设备上,将熔盐(一种导热介质)加热并储存,与水进行热交换产生高温高压蒸汽,驱动汽轮发电机组发电。”12日上午,在哈密市伊吾县淖毛湖镇5万千瓦熔盐塔式光热发电站项目现场,当我看到1.4万多面定日镜以同心圆状围绕着220米高的吸热塔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从工作人员的介绍中,我理解了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水平,贯彻新发展理念对于促进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新疆疆纳矿业有限公司项目现场,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何为“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对于原来只存在于思政课教材中的“碳中和、碳达峰”战略目标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是疆纳与华为合作开发的矿区无人驾驶技术更是让我体验到了科技发展的魅力。
四天来,我走进博斯坦村历史文化陈列馆,领会党的新时代治疆方略;走进红星二场地窝子和红星军垦博物馆,感受一代兵团人的艰苦奋斗和牺牲精神;走进千年胡杨林,感悟胡杨精神……通过社会大课堂,我看清楚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了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为讲准、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实践支撑。
第五组学员
郑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周俊芳
今天的现场研修使我既感慨又十分感动。感慨的是新疆疆纳矿业有限公司利用高科技对煤炭资源清洁化综合利用项目,在立足民生的基础上,实现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这鲜活的案例是对新发展理念的有效诠释,也使我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伟力有了更直接更深刻的领悟。
感动的是“党的好女儿”杨拯陆为国找石油而献身的事迹。这位大漠女儿、石油英雄,在其大学毕业后放弃本来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决然地远赴荒漠的新疆戈壁滩进行石油勘探,因一次遭遇极端寒流而壮烈牺牲,年仅22岁。她将自己自强不息、建设祖国的忠贞志向与满腔热血永远留在了三塘湖。受其感染,无论是面对原油上产的艰巨任务,还是大自然恶劣条件的严峻挑战,风沙吹不散三塘湖石油人找油的热情,困境磨不灭三塘湖石油人为油奋斗的梦想。
“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今天的现场研修,本身就是一堂关于坚定理想信念的生动思政课。今后,我将继续传播好中国故事,课堂增强感染力,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之效,使思政课成为有内涵、有温度、有效度的“金课”。
第六组学员
鹤壁能源化工职业学院思政部主任宣正群
盛夏七月,万木葱茏,我有幸参加了本次豫哈思政课建设工作交流暨2023年度河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实践研修。通过主题研讨、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观摩新发展理念新疆实践,我感受到大美新疆日新月异的变化,洗礼精神,开阔眼界,储备知识,收获很大,启示很深,受益良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在科学理念的引领下,思政课也必须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作为一名高校思政工作者,我认为要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同向发力,通过情景模拟、实践锻炼等“互动式”“体验式”“案例式”教学手段,作为高校学生学习贯彻新发展理念、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学思践悟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平台,把哈密光伏发电项目、疆纳矿业科技引领无人驾驶项目、三塘湖精神等典型纳入思政备课素材库,以鲜活事迹讲活新发展理念。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所见所思所感所悟融入思政课,明天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