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厅手机版

实践研修第三天!胡杨精神奔来眼底,走进心底

厅思政处 发布时间:2023-07-28 14:25:22.0

  今天是豫哈思政课建设工作交流暨2023年度河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实践研修第三天,一起直击现场。

  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按照教育部办公厅《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先行试点工作方案》(教社科厅函﹝2020﹞2 号)要求,聚焦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组织思政课教师在国内考察研修,推动豫哈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对帮扶工作,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于7月9日—14日举办豫哈思政课建设工作交流暨2023年度河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实践研修,本次培训由洛阳理工学院、哈密市教育局承办,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河南省教育融媒体运营中心协办。

现场教学

  铮铮铁骨千年铸,不屈品质万年颂,学员们走进胡杨林,感受千年胡杨的壮美。通过现场观摩、直观体验感悟,学员们纷纷表示,要将胡杨“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精神,内化为精神动力,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启迪青年学生用奋斗拼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自己无悔的人生。

  现场教学话感悟,深入讨论促启发,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胡杨精神等如何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等内容,学员们结合当天实践研修内容,开展研讨交流,共同分享经验做法和心得体会。

主题研讨

  豫哈思政课建设工作交流暨2023年度河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实践研修第三个学习日圆满结束,来看看大家有哪些收获。

学员收获

第一组学员

漯河食品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王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在中国人民的灵魂中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今日的研修,一路走来让我深受触动。

  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胡杨。这一路的大好河山赋予了爱国主义“美”的含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民族一家亲,有形有感有效阐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动诠释休戚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又赋予爱国主义“家”的时代内涵。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对祖国的一种情感,是国家发展、民族团结的重要精神支柱,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是高校思想理论课的重要任务。借力本次实践研修,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此次实践研修的内容融入思政课,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拓展教学资源,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深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组学员

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赵润霞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几天在哈密追寻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让我深受教育,感慨万千。

  一是深受感动。从西路军纪念馆到红星军垦博物馆,从地窝子到小楼房,从戈壁滩涂到绿水青山,每一件文物,每一处场景,无不是生动的历史写照,无不诉说着当年无数共产党人为了新疆的解放、建设“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对党忠诚。他们用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把荒漠变成了绿洲,换来了新疆今天的美丽富饶。这种无私奉献的兵团精神必将激励一代代中国人。

  二要不断提升。马院要组织思政教师主动肩负思政学科的学术研究使命,在加强“思政课教学实践”的研究上积极探索,在“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的研究中总结经验,在开展教法改革的研究中求得实效,力争提升高职生的思政课获得感。带领教科研团队在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体系建设中实现新突破,在创建“示范性马院”进程中形成特色、创立品牌。

第三组学员

开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常素芳

  如何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有效融入思政课?今天,通过理论研讨的思维碰撞、经验交流和实践研修的所听、所看、所感、所思,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和清晰。

  一是借助多元资源,立体融入。胡杨林中棵棵胡杨坚韧顽强,立定于沙海之中,扎根于戈壁滩上,用铮铮铁骨彰显了“不服输”“不放弃”“不忘本”的精神伟力;红星军垦的坚实足迹,则记载了广大兵团军垦职工栉风沐雨,推动新疆发展,开创新疆现代化事业的历史贡献。这些相互辉映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立体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至关重要。

  二是聚焦独特资源,特色融入。一代代新疆儿女激扬青春,用奋斗和热血把戈壁变成了良田,把荒漠变成了绿洲,以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和迎难而上的实干苦干,铸就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胡杨精神根植于新疆大地,生发、内嵌于新疆民众的伟大奋斗实践。它既具有与其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富有独特的地域色彩,为我们有血有肉地讲好中国故事,激励学生拼搏向上、努力奋斗提供了极其鲜活的特色素材和生动案例。

第四组学员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靳翠梅

  研修的时光虽然短暂,但却收获满满。前两天的实践研修,我们参观了红军西路军进疆纪念园、红星军垦博物馆、地窝子遗址,一段段凝重的历史,一代代人的奋斗足迹、一件件感人的故事,令我们的内心无比震撼,久久不能平静。今天,我们又参观了胡杨林,当你置身于那片林海,你会惊叹其顽强的生命力。那看似干枯的庞大枝干,却坚硬无比;那深深扎入沙土的根系牢牢地抓住大地。不抱怨谁,不依赖谁,就那样坚韧无比。胡杨的生命力中蕴含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精神不就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计个人得失、不惜牺牲一切的奉献精神吗?一代代中华各族儿女,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挥洒汗水、激扬青春、建功立业,甚至牺牲生命。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把这些鲜活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揭示故事背后的道理、蕴含的精神,让思政课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温度;在教学方法上要让被动听课的学生动起来,引导他们搜集历史资料讲好红色故事,让思政课活起来、动起来、火起来;在实践教学上要让学生走出去,通过实地参观强化理论知识,把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知行合一中推动实践活动取得立德树人实效。

第五组学员

河南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张红

  7月11日,我们来到哈密市伊吾县进行实践研修。“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歌声里的画面就那么清晰而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只有亲身感受新疆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才能更加感受我们伟大祖国的盛世繁华,才能更好体会到各民族如何像石榴籽一样团结的浓厚亲情,才能更强提升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祖国的坚强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思政课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所站的位置,所具有的眼界和视野,将直接影响和决定学生的眼界和思路。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和马院院长,我们一定要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好,亲力亲为,把思政课讲好,把此次实践研修所看所思所想汇聚成一首首优美的旋律,歌颂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宣传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汇聚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应有思想与力量。

第六组学员

周口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胡现岭

  生态文明建设助力新疆乡村振兴。今天,我们穿越东天山隧道,领略了不同地貌。经了解,近年来,自治区依据党中央的部署,实行“退牧还草”政策,动员部分牧民搬迁到城市定居,由政府分配住房、安排就业。另留下部分牧民继续从事畜牧业。短短几年牧区有了很大的变化,草长高了、牧民的收入增多了,愿意到草原旅游的客人多了,旅游业开始成为乡村振兴的另一发力点。草原一天比一天美、牧民一天比一天富,鲜活的事例再次证明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