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厅手机版

实践研修第二天!全省马院院长学、知、思、悟、行

厅思政处 发布时间:2023-07-28 14:24:53.0

  今天是豫哈思政课建设工作交流暨2023年度河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实践研修第二天,一起直击现场。

  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按照教育部办公厅《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先行试点工作方案》(教社科厅函﹝2020﹞2 号)要求,聚焦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组织思政课教师在国内考察研修,推动豫哈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对帮扶工作,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于7月9日—14日举办豫哈思政课建设工作交流暨2023年度河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实践研修,本次培训由洛阳理工学院、哈密市教育局承办,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河南省教育融媒体运营中心协办。

现场教学

  学习领会党的新时代治疆方略,学员们走进五堡博斯坦村历史文化陈列馆、走进中华历史文化名村,体验浓郁民俗风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感悟人类的伟大智慧与改造大自然的能力,学员们走进塔库坎儿井,听坎儿井“讲述”润疆故事。

  感受一代兵团人艰苦奋斗的岁月,学员们走进新疆兵团人最早的家——红星二场地窝子。

  了解兵团红色历史,传承革命文化,学员们走进红星军垦博物馆,追寻红色印记,弘扬兵团精神。

  观察哈密平台经济的作用与模式创新,学员们走进农业园区千里葡萄长廊,通过沉浸式亲身体验、观摩,深刻感悟特色产业发展“新”动力。

  交流学经验,分享促提升,如何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革命文化、党的新时代治疆方略等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各组学员结合当天实践研修内容学习情况,畅所欲言,相互启发,共同分享经验做法和心得体会。

主题研讨

  豫哈思政课建设工作交流暨2023年度河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实践研修第二个学习日圆满结束,来看看大家有哪些收获。

学员收获

第一组学员

河南科技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刘瀛纪

  豫哈思政课建设工作交流暨2023年度全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实践研修班一路走一路学,我收获颇多。

  10号下午考察闻名遐迩的坎儿井。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蓄水池等组成。人们利用地形的自然坡度,将地下水引上地表,以满足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坎儿井犹如人体的血脉,延展到茫茫戈壁,灌溉了土地,孕育了生命。当年,民族英雄、爱国名将林则徐,在被流放新疆期间,曾花光积蓄广推坎儿井,改善新疆民众的生存环境。

  伫立在坎儿井旁,我感受到了群众智慧的伟大。坎儿井见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也见证了各族人民大团结,齐心合力建家园,茫茫戈壁变绿洲的人定胜天精神,更坚定了我们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脚踏实地,为民造福,功成不必在我的决心和信心。

  作为一名思政课老师,我深刻地感悟到,只有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时效性,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完成凝心铸魂育新人的使命。这不仅要求我们讲清楚道理学理哲理,还要联系实际,用典型案例,身边实例,启发和教育学生,实现学、知、思、悟、行的统一。

第二组学员

郑州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 梁彩霞

  习近平总书记说:“‘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一天的研修,鲜活的案例和现实让我深受触动。

  深刻领会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增强了讲好民族融合的底气和信心。拉普却克古城出土的铭文古镜和开元通宝古钱币,以及与中原地区古城相似的古城形制和遗迹分布,以雄辩的事实说明汉藏文化长期交流交融,新疆自古就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深刻感受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韧性,丰富了讲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精神的鲜活案例。屯垦戍边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为完成屯垦戍边的使命任务,红星军垦兵团充分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战风沙斗严寒,住地窝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历时几十年,实现了“不占群众一分田,戈壁滩上建花园”的梦想。

  切身体会了时代之变和生活之美,为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注入源头活水。透彻的理论才能说服人,鲜活的实践方能感染人。从红星二场的沧桑巨变和革命精神的代代相传,从建场初期的肩挑手扛、垦荒种田到推进农业现代化;从采挖土碱、芒硝发展化工业,到今天的红星重工、纵横管道生产和太阳能发电基地等新型环保业,红星人用奋斗书写了青春之歌,也让我在感动与震撼中,感受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的力量。

第三组学员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梁杰

  今天体验式实践教学,我们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脚步去丈量、用内心去感悟。我们感受到了五堡博斯坦村文化历史的厚重及其新时代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感受到了二堡坎儿井的涓涓水流给当地人民群众带来的甜美幸福;感受到了地窝子遗址和红星军垦博物馆展现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兵团精神;感受到了哈密千里葡萄长廊经营模式创新带动的产业发展。在习近平新时代治疆方略理论和实践指引下,新疆正在成为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丽家园。我要将此次豫哈“大思政课”实践研修成果转化为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心认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共识。

第四组学员

河南林业职业学院思政部书记 武亚莉

  7月10的研修行程安排得既紧张又有意义,今天让我感到最震撼和感动的就是军垦地窝子。屯垦兴则西域兴,在新疆,有一支特殊的部队, 不拿军饷,却屯垦戍边,不装军装,却保家卫国,这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二场。哈密军垦地窝子遗址占地面积50余亩,共有150多个地窝子坑,是目前发现的新疆范围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地窝子遗址。诞生于南昌起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六军十六师四十七团在1950年在哈密火石泉地区就地转业,其中一个连队在桃树园子开荒造田。因当年火石泉地区是一片重盐碱滩,环境恶劣,木材匮乏,因此战士们就地取材,因陋就简挖建半地穴式的地窝子居住。地窝子在建设之初都做了认真规划,按照连队整建制,一排排大小相等,整齐划一,功能齐全,包括宿舍、食堂、会议室、菜窖、库房、马厩等各种生活生产设施。

  地窝子书写着兵团第一代军垦战士的坚强与光荣,是老军垦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历史见证,他们克服罕见的生存、生产困难,扎根边疆,报效祖国,在天山南北、荒原上创造出人类发展奇迹,用忠诚和热血在祖国西部边陲筑起钢铁长城,守护着祖国的安宁。

  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会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带回去,教育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践行青春使命,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续写新的辉煌。

第五组学员

黄河交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 李元应

  由中共河南省委教育工委、河南省教育厅主办,洛阳理工学院、哈密市教育局承办的豫哈思政课建设工作交流暨2023年度河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实践研修于7月9日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哈密顺利开班。

  经过一天的“充电”,我与各位院长以更加饱满的学习激情,通过现场教学方式走进中华历史文化名村——五堡博斯坦,学习领会党的新时代治疆方略。通过在红星军垦博物馆、地窝子遗址等处进行体验式教学来了解兵团红色历史,传承革命文化。

  连续两日研修,我认为要想丰富立德树人成效,作为马院教师不仅要把思政课讲准、讲深、讲透、讲活,而且要把思政元素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让思政教育从“书本”走向“社会”、从“课堂”走向“课下”。通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来打造行走的思政大课平台,真正实现思政育人成效走新又走心、见行更见效。

第六组学员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李光泉

  今天又是紧张忙碌,热情洋溢的一天。通过实践研修,我再次深刻领悟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革命文化、党的新时代治疆方略;感悟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优秀革命文化的精神伟力和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一排排绿树、一座座青山、一种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件件革命事迹、一个个巨大变化......这些生动的实践涌现在我面前,奔来眼底,走进心底。

  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机构的负责人,我们一定要把党的创新理论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定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人才培养,紧跟实践发展步伐,聚焦理论热点难点,科研反哺教学,回应学生关切;一定要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用好课堂主渠道,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一定要把新时代伟大成就“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这一重要论断,跟现实结合起来创设教学情境,讲好新时代发展成就、故事和道理。通过坚持守正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和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