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厅手机版

满载而归!2023年度河南省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专题培训班圆满结束

厅思政处 发布时间:2023-07-28 10:04:49.0

  思想上的开悟、知识上的充电、工作上的定向、能力上的加油、精神上的洗礼,“德法”课教研室主任专题培训班最后一天,精彩继续。

  为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认真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攻坚行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于5月19日—21日举办2023年度河南省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专题培训班。本次培训由河南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思想道德与法治”分教指委、河南农业大学承办,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河南农业大学)协办。

  3场专家讲座、2堂示范观摩课、3组分组研讨会,引得培训现场掌声不断一起回顾。

专家讲座

《教学要点及参考资料》的使用思考

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河南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娱

  陈娱就“德法”课《教学要点及参考资料》的使用思考进行系统解析,尤其对教参的编写目的、结构内容、使用情况、使用建议进行详细交流。陈娱讲到,本书以3个教学要点,6个参考资料,以“3+6”的创新模式展开编写,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她指出,教参的价值就是在于提高“德法”课的学理性、价值性、丰富性,增进思政课教师看问题的难度、高度、深度,使教学要点明确具体,重点难点进一步突出,最终使学生明理、悟道、笃行、力行,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魏舒帆主持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德法”课教学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

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指委委员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冯秀军

  冯秀军指出要注重科学理论武装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并从“基本精神融入”“具体观点融入”“思想方法融入”三个方面进行详解。她通过解析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十五个板块,从方位、方向、方略回答了“我们站在哪、朝向哪、怎么办”的问题。并总结了报告与本课程有关的理论创新点,提出要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想方法融入进思政课教学,再转化为强大的思想理论,最后进入到、丰富到同学的精神世界,使学生们登高望远,见微知著。

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民学主持

思政课教学成果奖培育申报与案例解析

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教指委专家、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杜志强

  杜志强从教学成果的内涵、申报选题、申报书的撰写、教学成果奖申报要有正确的心态四方面展开探讨,为广大教师申报教学成果奖提供了方法和路径。他提出教学成果要具备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做到立意创新、站位高远、根植实践、特色鲜明。同时,杜志强提出多学科交叉、新战略、新理论、新区域等方法与主题模式结合,思政课教师要做得好、讲得清、行得通,要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要有上进心,志存高远;要有正心,平常心态不要躺平;要及早着手、积极培育。

河南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思想道德与法治”分课程教指委委员、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阮丽铮主持

学员认真听讲

  用心策划选题,精美设计课件,今天下午,两位优秀思政课教师用青言青语、网言网语,进行了两场精彩的示范观摩课,让全体教研室主任沉浸其中,当了一次认真听课的好“学生”。

示范观摩课

追求高尚的人生的目的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副教授卢保娣

  卢保娣观摩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结合教参说课,主要介绍了题目的来源、教参中教学专题4提炼的教学要点、选取的参考资料及其逻辑关系;二是结合教参讲授,以放牛娃的故事导入,围绕教学专题4设定的教学主题、拟解决的核心问题、欲达到的教学目标等详细讲解人生目的是高尚的人生追求。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

郑州轻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兴华

  刘兴华选取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第四章第二节第一目,对应《教学要点与参考资料》第22个学时,进行讲课。她从内涵溯源、价值超越、实践意蕴三个方面以情景导入、音视频结合,生动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拥有的深厚历史底蕴及其深厚历史底蕴所具有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部书记、院长梁彩霞作点评

  梁彩霞从四个方面对两场示范观摩课进行了点评:第一,选题“真”,真在直面学生的困惑点、质疑点、教学教参的重难点。第二,设计“精”,课程引入大量的诗词,既展示了诗词歌赋的底蕴,又深刻阐述了教材内容。第三,融入“巧”,两位老师都将马列经典、案例、教参的使用很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第四,落脚点“准”。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为落脚点,准确发挥了思政育人功能。

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河南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娱作点评

  陈娱首先对卢保娣的课程进行点评,她指出,卢老师的课程从容轻松,语言生动,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层层递进,逻辑清晰,诗词歌赋的引用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底蕴。就刘兴华老师,陈娱表示,刘老师的课程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巧妙结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紧扣学生主体,深刻体现了“德法”课对大学生教学知、信、行的统一。

学员认真观看

分组讨论

本科组

  本科组学员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如何融入“德法”课进行深入交流。对于当前“德法”课教学中所遇到的难点、重点等问题,与会人员各抒己见,共同商讨。大家一致认为,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宏观要点和课程内容之间的协同化、结构化,要在融会贯通会议精神的基础上,以系统论的方法连接打通各章各节的之间的隔阂,自然全面准确地实现深度融入“德法”课教学。

专科1组

  专科1组学员从个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参和案例的使用等方面展开讨论,主要包括“提升教师自身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和个人特点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思政课深度融合”“加强教参使用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重要论述”。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此次交流,让自己真切感受到了差距,也明确了不断完善和进步的方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专科2组

  专科2组学员围绕本校“德法”课程教学现状,结合专家讲座内容与观摩课发表了心得体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强化了各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的重视,更加深刻领会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本质,更加明确思政课承载的使命与职责;二是开阔了“德法”课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视野,激励思政课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用创新思维将思政课讲活讲火;三是明晰了“德法”课程的课程性质,便于科任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推动思政课入脑入心;四是激励了思政课教师队伍素养的提升,以自身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提高整个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能力。

  5月21日下午,2023年度河南省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专题培训班结业仪式举行,此次培训班圆满结束。

结业仪式

结业仪式现场

南阳理工学院副校长、河南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思想道德与法治”分课程教指委主任委员葛晨光讲话

  葛晨光表示,此次培训可以用三个“好”来总结:一是课程安排好;二是组织服务好;三是学习效果好。

  谈及此次培训收获心得,葛晨光讲到,开阔了眼界,接收了理念;看到了标杆,借鉴了经验,明确了目标;研究了问题,认识了差距,激发了动力,是一次思想上的开悟、知识上的充电、工作上的定向、能力上的加油、精神上的洗礼。

  最后,他提出希望和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进一步加强培训教育;要明确思政课建设新要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与动力;要坚持学以致用的优良作风,把培训收获转化为促进工作的具体行动。

  结业仪式上,各小组代表作总结发言。

本科组学员代表

郑州工商学院副教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赵姗

  赵姗讲到,两天的培训从教学科研两个领域为思政课教师如何打造新时代“大先生”现身说法。就党的二十大精神如何融入思政课,她感悟颇深:思政课教师要提升政治能力、理论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使思政课情理交融,成为有温度、有力量的真理引领;要注重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活,精准科学、有声有色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程教学,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感和时效性。

专科1组学员代表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余进军

  针对中华传统美德与思政课相融合的问题,余进军表示,首先要弄懂其价值,将其与“德法”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其次要明白其意义,创新教学手段,通过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不断提升课堂亲和力和感染力;最后要打通实现路径,在课堂主渠道、实践教学、新媒体资源上下功夫。

专科2组学员代表

许昌电气职业学院思政课教师本佳

  本佳表示,身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者,深感任重道远、使命光荣,要不断从三个方面提升自己:一是砥砺初心,深学细悟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做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要“正心诚意,一身正气”;二是强化信心,善用新思维和新方式推进教学,积极探索新教学模式,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脑入心;三是坚定决心,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厚培能力素质,要发挥好青年人“事不避难”的勇气和韧劲,做实做细日常教学工作。

  最后一天的学习节奏紧凑、内容充实,来看看大家有哪些收获?围绕“德法”课程又收获了什么新感悟?

学员收获

本科组组长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吴红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地位、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继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创造性论断,提出通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部署,同时历史性提出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的命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对青年学生进行党的创新性理论教育、对于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特别是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战略安排认同的任务。如何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和真正认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安排的前提下,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大课题。为此,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首先强化自身理论学习,深化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现代化建设理论的研究和理解,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本领,培根固本;必须深入研究新时代新环境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影响,钻研教育教学规律和艺术,探索针对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课题,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艺术水平,引导学生树立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信,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

本科组副组长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崔聪

  此次专题培训班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使我收获良多。如何上好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知识获得感和价值满足感,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是要回应网络舆情。在网络舆情频现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应实时关注网络舆情,并且从现实剖析、理论分析等方面进行回应,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对大学生进行理性思想引导。

  二是要优化教学话语。教学话语是实现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思政课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话语的二次创造,实现严肃话语与娱乐话语共振、微观叙事与宏大叙事并存、感性表达与理性表达同在。

  三是要强化理论学习。“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而要说服大学生认同道理,关键在于在建构情感认同的同时把理论话语讲透彻,既要有理论深度,又要能够结合实际收放自如。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不断增加知识储备,提升理论素养。

专科1组组长

河南科技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郭梦莹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结合各位老师的精彩授课,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体会和收获:

  锤炼个人素质,提升思想认识。理论讲授的同时穿插相关典型案例,可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学生对个人和时代的关系有清晰认知,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加强教参使用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灵活选取和运用教参,注重鲜活素材的运用,提升教学自主权,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征拓宽教学的自主发挥空间。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重要论述。教师要用心教,做到以“理”服人,以“理”育人,切实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注重新思想引领,自觉将所授课程与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度融合。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特点,采取微党课、短视频、线上课堂、开展文艺活动等,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相关理论知识。

专科1组学员

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李鹏鸽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有幸参加了2023年度河南省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专题培训班的学习。本次研修专家云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位专家授课精彩纷呈,既有理论高度和深度,又有鲜活生动的教学案例,更有名校名师的教学经验示范引领,为“德法”课改革实践指明了方向,收获满满,受益匪浅。

  新时期上好思政课,我们要以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为根本指导,深入研读教材,研究教法,加强对思政课教学中重难点的教学研究,切实提升教学效果。要守正创新,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把思政小课堂融合社会大课堂上好“大思政课”。要有情怀、有温度,要讲好中国故事讲明道理,实现以情动人、以情化人。要不断开拓实践教学在思政教学中的融入力度,使学生在“行走中的思政课”上感悟思政课的育人实效。

专科2组副组长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负责人王梦孜

  春光五月,上百位思政同仁为了共同的使命相聚农大。主办单位的热情接待,专家教授的倾囊相授,老师们的认真听讲、思考讨论,让人收获良多,感触颇深。

  讲一节思政课不难,难的是如何把它讲好、讲深、讲透、讲活,最终讲进学生的心里。通过聆听各位专家的培训,我有几点思考:

  首先,吃透教材,站稳讲台。教材是思政课的根和魂,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性、理论性和学理性。教师只有把教材读懂,才能保证讲不偏讲不错,只有把教材悟透,才能完成教材逻辑向教学逻辑的转换,把知识体系转变为价值体系。

  其次,读懂学生,抓住重点。学生是思政课的枝和叶,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枝繁叶茂。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才能抓住重点,让课堂更有针对性,只有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才能避免石头课和水课。

  最后,创新探索,灵活多变。创新是思政课的血和脉,是把先进理论源源不断供给学生的方法和途径。通过深挖逻辑主线形成问题链,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等,在立足教材重点和学生需求的基础之上,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手段,才能打造思政金课,引导学生知、情、意、行相统一。

  上好思政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思政课教师永远在路上。

专科2组学员

河南女子职业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牛琳

  今天上午,我聆听了冯秀军教授关于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讲座,她讲述了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我们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我们要用它来武装我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理论成果转化为物质成果。

  党的二十大融入思政课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要从基本精神进行融入:它的精髓和精华在十五个板块,共三万多字。第一个板块总结成就,第二个板块是理论创新、思想指南,第三个板块是目标任务、前进方向,第四个到第十五的板块是个方略的问题,我们要怎么办。其实要解决的就是“我们今天站在哪,朝向哪,怎么办”的问题。第二个层次就是把握报告与教材的具体“融点”,以教材第三章“融点”:伟大建党精神为例。第三个层次在思想方法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第三章“爱国主义”教学为例。

  我们只有给学生们讲清楚这些,他们才能在这个新时代找到自己的方位、方向、实现方法,进而调动学生内在动力,做到奋斗正当时,最终成长成才。

专科2组学员

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蒋苗苗

  通过今天对冯秀军教授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德法”课教学讲座的学习,我有以下三点感悟:第一,思政教师要认真研读专家学者对党的二十大精神所作的诠释和分析,吃透悟深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质,全面准确地学习、掌握党和国家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做好足够的知识储备。第二,思政教师要亲近青年大学生,善于利用青年人喜欢的方式进行交流,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保证自己讲出来的东西是学生爱听和愿听的,为真懂、真信打下牢固的基础。第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并尊重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社会发展态势,启发大学生主动思考自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所应承担的时代责任,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方位感、方向感的人。

专科2组学员

汝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师和蕊蕊

  冯秀军教授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德法”课教学分为基本精神融入、具体观点融入和思想方法融入三方面。党的二十大精神主线和本课程的教学主线之间在逻辑上是有关联的。思想方法融入方面讲到学生学思政课最重要的是学一种方法,要转识成智,把世界观方法论转化为思想和工作方法。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卢保娣老师讲到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的时候引用了毛主席在不同阶段的诗句来说明,有很强的说服力。讲到什么样的人生目的是最高尚的人生目的时从感性境界、道德境界和信仰境界三方面由低到高引申出人生的目的在于奉献,体现了思政课的本质就是讲道理。

  郑州轻工业大学刘兴华老师用历史场景、历史案例、历史名人来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件整体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蕴之美。她用美国的蜘蛛侠影片来阐述美国的意识形态输出和渗透,引申出我们要抵御侵袭,提升价值观自信,使我受益匪浅。

专科2组学员

鹤壁能源化工职业学院思政课教师韩红梅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陈娱教授讲到,如何把德法课枯燥干涩的文字,转换成学生喜欢,所能接受的方式去学习知识。这需要我们每一个思政课教师要养成读原著的习惯,了解每一个论点,观点的出处和源头,讲课要讲文献、史料、历史事件、相关数据,而不是单一地去读课文、读课件。同时还需要广大思政课教师扩展知识储备,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功底,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知识,具备宽广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有效回应学生的关切与期盼。思政课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让大学生理解思政课所讲道理,能够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把思政课讲得有高度、有温度。

  此次培训是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措施,助力思政课教师吃透教材、备好课、上好课,各高校思政课教师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充分发挥好关键课程作用,不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培训班虽已结束,但对全体“德法”教研室主任来说考验才刚刚开始,悄悄地告诉各位思政课教研室主任,其余几门思政课的培训也已经在路上了,让我们一起期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