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开展了第二届研究生学位论文“最美致谢”推选展示活动,其中, 教育学部学生黄玉的致谢触动了很多人。
黄玉的求学路“坎坷崎岖”,在毕业论文的致谢部分,她用6000多字回顾了自己的求学之路,并一一感谢这一路走来帮助过她的恩师、同窗、亲友,文字朴实真诚、真挚动人。
“我感谢所有的幸运和不幸,经历的和磨难也是我宝贵的财富。”
“短短的二十多年,坎坷不易,仿佛过完了一生。”
“人生之难,一山又一山,愿共赴远山。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鸟一样飞往你的山。”
黄玉毕业照
一起来看致谢全文
点墨于此,一种五味杂陈的思绪涌上心头,让我呼吸困难,仿佛有万般心情诉之笔墨。闲来无事时常在头脑中构思致谢的大致内容,但真正实际开始动笔时却是另一番景象。记忆像洪水一般涌来,压得我喘不过气,但我必须要面对它,接受它。记录是对自己经历的质问和回答,也是在提醒自己不能忘记。我感谢所有的幸运和不幸,经历的和磨难也是我宝贵的财富。
恩师之情,永记在心
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张鹏君老师。回想读研时光,我曾有过迷茫、困惑和焦虑。作为老师的第一届学硕研究生,我既欢喜又忧愁。欢喜的是能够成为老师的学生,我十分的荣幸与开心;忧愁的是没有师姐的参考,多了些害怕与彷徨,我害怕做不好大师姐的榜样作用,我担心辜负了老师的期盼与信任。但是这些担忧都在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中被打消:我只需做我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过好每一天充实的生活。于是,从初入学时的忐忑与惶恐,到后来的心安与自律,我每天都过得很充实,行走在教育学部、图书馆、操场、寝室和餐厅之间,心无杂念地潜心撰写文章。我何其幸运,能在读研期间遇见恩师。每每想起与恩师相处的点滴,我都不由自主地露出微笑。我的老师是良师亦是益友。她会用自己的读博经历告诉我何谓潜心学习、心无旁骛;她会以严谨治学的态度耐心修改我的论文,认真回答我的问题;她也会关心我的生活日常,鼓励那个曾经胆怯、拘谨的我。漫长的论文写作过程,离不开老师一路的指导与帮助。我记得选题时无从下手时的自己,是老师告诉我去看哪些文献、期刊和热点,缩小自己的选题范围,找到自己研究感兴趣的方向,于是乎,我终于确定了研究主题;我记得临近开题时胆战心惊的自己,是老师不厌其烦地指导我修改框架和细节内容,最终通过了开题答辩;我看到论文撰写中遇到瓶颈与难题的自己,是老师教会我如何遣词造句,逐字逐句帮我梳理逻辑思路。从初稿到定稿,从预答辩到答辩,老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我。我衷心地感谢老师的悉心栽培,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我将永记这份恩情,怀揣感恩之心继续前行。
我要感谢教育学部的老师们。感谢刘志军老师,您广博的专业知识令我受益匪浅,深深叹服,您严慈相济的授课方式让我战胜畏惧的自己,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您严谨的治学态度使我深知学习不仅是输入的过程,更是学会输出的能力;感谢臧铁军老师,您温文尔雅,平易近人,让我看到了学识与涵养,您学术成就颇高,潜心考试命题研究,让我们在每次讲座中收获全新的学术体验,拓展我们的知识领域;感谢林德全老师,您谦逊随和,蔼然可亲,您让我看到做学术的深入与纯粹,您把做学术当成一种乐趣,您潇洒的人格魅力令我难忘,感谢您开题时给予我的建议和帮助,看了您推荐肖思汉的书籍后,对我的论文写作有着莫大的帮助;感谢刘清华老师,您温润如玉,气质儒雅,您低沉浑厚的声音和流利的外语让我印象深刻,感谢您认真指出我论文中的细节问题,让我学到学术的严谨与求实;感谢王洪席老师,您治学严谨、学术造诣高超,在您的课堂上我获得了学术论文写作的启蒙指导,您谦和的笑容让人如沐春风,您让我看到了为人师表的优秀品质;感谢张红霞老师,您生活的温柔与学术的严谨形成鲜明对比,让我十分敬佩,您的声音温暖而有力量,感谢您在开题时提出一针见血的问题,您的建议总是鞭辟入里,使我深度反思问题,感谢您对我毕业论文的指导;感谢肖磊老师,您对学术的热忱以及精深的学术能力令我敬佩,您严谨的逻辑思维、独到的学术见解令我叹服,感谢您给予我参与调研的宝贵机会;感谢王萍老师,您性情温柔,您清晰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值得我去学习,您温柔鼓励的话语让我充满信心,感谢您对我的论文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姬国君老师,您幽默风趣,仍记得在去郑州调研的途中,您和老师之间的交谈让人心情愉悦,您和蔼的脸庞和热情的话语让人十分温暖;感谢苏鑫老师,您温柔而又可爱,给我们分享生活日常和学习经验;感谢魏宏聚老师,您学识渊博又平易近人,您略带方言的普通话让人倍感亲切,您对学术的研究可谓热忱之至,您的切片教学让我对课堂研究十分感兴趣,感谢您在学术沙龙中提升我对教育实践认识的深度与广度;感谢陈雪强老师,您低调谦逊,不露锋芒,感谢您对我的开题提出认真的建议,对我后续的论文写作提供了莫大的帮助。此外,感谢辅导员杨琳老师,感谢您在疫情封寝期间联系其他老师帮我从自习室带回了电脑,没有您的帮助,我的论文不会顺利进行下去,真心地感谢您。师恩难忘,铭记在心,您们对我的帮助与教诲会作为我今后人生中的标杆与指路牌。
我要感谢求学路上的老师们。感谢阳光中学的易军老师。2010年9月是我初次与您相遇的时间。如今,已经走过12年光阴,我已从懵懂无知走向成熟内敛,但老师课堂中教学的身影仍然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一个好教师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您对我的关爱与鼓励让我至今仍对教育和文学感兴趣。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您的课堂风格幽默风趣,能够将知识悄无声息地带入学生的生命里。您毫不吝啬地夸赞每一个取得进步的学生,让那个胆怯不善发言的我逐渐变得自信与开朗。课堂朗读,您称赞我声情并茂;书面排版,您表扬我字迹工整;作文写作,您感慨我文笔极佳。您给予了我极大的自信与满足,遇见您是我一生的幸运!感谢光山二高的罗连江老师。作为文科班班主任,您忙碌的身影无处不在。您既严肃认真又和蔼可亲,既像严父,又像慈母。您关心班级里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您多次单独与我谈心,关心照顾我,在我的心理疏导中离不开您极大的帮助。高三毕业时,您与学生含泪告别。这个画面在我的记忆中定格,照耀每一个角落。感谢调研阶段积极配合的校长和老师们,感谢求学路上遇到的良师,祝您们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恩师之情,永记在心。
生养之恩,无以为报
我要郑重地感谢我的母亲龚国芝女士。七年十个月,当我敲击出这个名字时,仍然控制不住泪流满面。时间不悲不喜,总是不紧不慢地流逝,仿佛能消散所有的痛苦与欢乐。但是人有记忆,可能有些事情会随着时间而淡忘,但那些刻骨铭心的片段和细节会随着一遍遍回忆而打磨得光滑锃亮。《挪威的森林》中提到“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关于一个人的记忆,不会因死亡而褪色,反而会加深。我至今记得龚国芝女士言笑晏晏的神情与姿态。是她毫不吝啬地购买书籍,引领我走向热爱文学的道路;是她牺牲自我,在一个没有奶奶照顾,爷爷身体不好,父亲外出打工的家庭里陪伴一个女孩儿长大;是她边料理家庭琐事,边在乡下小学代课语文老师,以微薄的工资,使我初步体会到一个母亲的伟大、一位教师的无私;也是她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我的生活习惯。我的母亲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是优秀的,只是命运多少有些不公罢了。在那个饥寒交迫的年代,她以乡里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县里的高中,听说当时奖励了一本新华字典和一支钢笔,但是由于家庭贫困和营养不良,高三时身体吃不消以至于毕业后匆匆南下打工。时代的浪潮被一个个具体的人所吸收,成为命运,成为文学。无论任何时候,龚国芝女士都是我心中的骄傲与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我要感谢我的父亲。父亲对于我来说,他的形象似乎是模糊的、无声的、隐退的,他很少参与我的成长与生活。“当我搬砖的时候,就无法抱你,当我抱你的时候,就无法搬砖。”这句话道出了无数父母的辛酸。我与父亲联系的增多正是由于高三家中的变故。高三本来应是富有青春活力,为梦想拼搏奋斗,考取理想大学的一年,但却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年。我沉浸在母亲的离去中无法抽身,没有兄弟姐妹,没有相互依赖的人,与之俱来的是成绩下滑与考试压力,让我身心俱疲。我曾无数次幻想过退学与寻死,但退学后连高中文凭都没有的人在社会上能做些什么呢?死亡不可怕,死亡的过程很可怕,怎样才能不痛苦的死去呢?这些问题困扰着我,但随之而来的是各科老师对我的关心问候、家人朋友对我的体贴照顾,让我感受到了温暖,以至于我现在还健康的活着,还在求学与读书。这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年,我的父亲在2016年全程陪读,直到高考结束。这也是我们父女俩沟通交流最多的一年。我体会他中年丧妻的苦,他深知我少年丧母的痛。我们正像旁人所说的那样——相依为命。言而总之,我要感谢我的父亲,他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给予我最大的物质支持。他也有自己的局限与弱点,也有属于时代造成的创伤和遗憾,他在高考后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却因为家境贫寒不得不放弃读书机会。我每每想到都为其感到可惜,他是那么爱学习的一个人,他的字迹苍劲有力,如今五十多岁仍在为考取各种证书而努力。不是每个人都拥有这个时代丰富的物质条件,我很感谢他在我的求学生涯中尊重我的选择,给予我无限的支持与鼓励。
我要感谢我的姥姥张从凤女士。这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对自己的后代奉献出无穷无尽的爱,在我心中可与《百年孤独》里的乌尔苏拉相媲美。她永远笑盈盈地看着我来,笑盈盈地看着我走。乡下的女子,结婚生子后仿佛自己的名字被淡化甚至忘记,人们知道的只是她丈夫的姓名以及她被冠上的头衔。姥姥没上过学,但是自己的名字却能用繁体字写得十分漂亮。姥姥的数学计算能力很强,我自愧不如。我在刚开始记事时只知道姥姥就是姥姥,至于姓甚名谁一概不知。我也是在很久以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才知道姥姥名叫张从凤,于是一下子就记住并再也没忘记。她们这辈人都经历过“59年大饥荒”,深知粮食的不易。我要感谢我的姥姥,她教会我勤俭节约的美德,她给予我源源不断的爱,她说这世上现在最放心不下的人就是我,她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于此而言,我又是幸运的。在每个难熬的日子里,只要想到童年母亲的呼唤、姥姥的水饺,便又充满能量与阳光,去生活和微笑。
同窗之恩,唯有珍惜
我要感谢同门的同学们。我时常感慨,人生中做的每一个决定,走的每一步路,做的每一件事,遇见的每一个人,都有其价值,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的命运。感谢吴珂师姐,我们之间接触的时间太短,但丝毫不影响你慷慨地分享论文写作经验,在深度学习的研究上给予我帮助与关怀;感谢师妹黄佳欣,我们之间何其有缘,同样的姓氏,同样的城市读大学,在同一师门相遇学习,多么明媚阳光的女孩子,谢谢你信任我、帮助我,愿意与我分享困惑与生活;感谢杨静师妹,同门温婷婷、王亚杰、薛海滢,谢谢你们对我的答疑解惑。感谢师门的每一位同学,在每一次组会上交流意见和想法,与你们每一个人的相处时光都让我无比温暖,都构成我的记忆长河中闪闪发光的一部分。我们相识于导师门下,我无比期待日后春暖花开时,我们再次相聚,忆起这段峥嵘岁月。
我要感谢本专业的同学们。感谢课教论的同窗好友们,我们一起排练元旦节目,一起上专业课,一起度过校园时光。感谢亲爱的室友们三年的相处与陪伴。感谢我的室友胡婷婷、贾尚玉、王昭月、刘林、马天翼。你们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中耐心地提出建议,不厌其烦地讨论与答疑。与你们之间有太多的回忆与感动,我的人生中开启了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在这么多人的祝福与嬉笑中度过终身难忘的二十四岁生日,第一次与姐妹们去划船拍照、看夕阳,第一次打卡开封城墙,第一次夜游万岁山等等。我的人生中也增添了很多的无数次:无数次的合影留念,无数次的欢声笑语,无数次的鼓励与陪伴,无数次的感动与感恩。感谢陈璐这个“编外”人员,我们117宿舍的“常驻嘉宾”。我佩服你极佳的人际关系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特点,你像个小孩子一样与我们嬉笑打闹,谢谢你带给我的帮助与快乐。我本是喜爱独处之人,是你们让我明白每个女孩子都是天使,是你们让我看到女孩子的温柔与美好,也是你们让我体会到女孩子之间的快乐。感谢你们让我在读研期间收获真挚的友谊。何其幸运,我与你们在一起。感谢所有遇见,谢谢可爱的你们。
向上之心,永葆活力
最后的最后,我要感谢不曾放弃的自己。六岁读书,今朝二十又五,二十载的求学生涯,一路风雨泥泞。回顾过往,像是发生在很久之前的事情,但是它又真实的存在过。我怕忘记,因此,我需记录。我曾数次与死亡失之交臂,也曾数次亲眼见证死亡的过程。二零零六年七月,三年级的暑假。我随母亲前往父亲所在的城市短暂居住一段时间,但不幸被携带乙脑病毒的蚊虫叮咬,患上乙型脑炎。我记得辗转了好几个医院,由刚开始的高烧不退到后来的昏迷不醒,我记得家人心急如焚的表情,我记得在睡梦中做了无数个梦,它们缥缈又奇幻。待到醒来时,我见到病床边母亲憔悴的脸庞以及父亲惊喜的神情。但很快,我便发现双腿失去行走能力,一个八岁的孩子又要开始练习走路。我记得无数次由父亲背到核磁共振仪里躺着治疗,我记得每天都在打针挂吊瓶,由刚开始的胳膊和手,到后来的头和脚,皮肤上任何地方都布满了针孔。但尽管如此,我竟觉得是幸福的,因为有父母的陪伴和医生护士的关心和温暖,护士会奖励我小玩具和中国地图拼图,感谢我生命中遇见的贵人。如此漫长的康复治疗时间整整持续了半年,医生说我是幸运的,捡了一条命,再晚送几个小时,可能就无力回天,我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死亡。由于耽误了半年读书时间,不得已读了两个三年级。初中时,我将患病与康复的经历写成作文,我敬爱的易军老师读后哭了,可能直白的叙事与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吧。
我本以为真如常人所说的那般“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然而生活是无情又残酷的。二零一五年八月,高二下学期的暑假,我随母亲前往姥姥家吃饭,饭后母亲的不慎摔跤导致昏迷不醒。我本以为不是太严重的病,当事情发展到坐在急诊救护车上时,我的心中隐隐感到不安。当医生说出患者由烟雾病引发的脑溢血时,我感到深深的绝望与崩溃。此时转院也无济于事,只有姥姥和我在母亲身边,远在苏州的父亲第二天才能赶到。我亲眼看到母亲的身体慢慢变得僵硬,嘴唇乌黑。我和叔家的奶奶一起帮她换上寿衣,可是怎么脱都脱不掉,死去的身体无比沉重,像石头一样一动不动,我们花费很长时间才将其穿戴整齐。由摔跤到离去,甚至不到半天时间,像做梦一样,我在十七岁永远地失去了母亲。然而噩耗还在不断发生。二零一六年正月,与母亲相隔不到半年的时间,我亲爱的姥爷也随之离去,在那个三面环山的地方,有姥爷在,每个冬天就有温暖的火炉。比起自己,我更心疼姥姥。女儿和丈夫的相继离去,我不知道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有怎样的创伤与痛苦。二零一六年暑假,在我高考结束没多久,爷爷也离我而去。我身边的亲人一个个减少,死亡就是这么可怕,但是我已经麻木了。生与死,不过是一体的两面,生命在生死中轮回不已。二零一八年四月,大二的我当得知父亲在工地干活摔落时,我的心脏骤停了几秒,随后放声大哭,命运不会如此不公吧。所幸父亲保住性命,但腰部和腿部受了重伤,至今走路仍有些颠跛。
短短的二十多年,坎坷不易,仿佛过完了一生。我要感谢我自己,感谢那个心理强大、努力向上的自己。感谢三年的读研时光,让我学到的不仅仅是学术知识,更多的是为人处世之道以及认知觉醒,使我有了清晰的规划和目标,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了喜欢的兴趣爱好,结交了书友和跑友。落子无悔,我不后悔人生的分岔路口上所选择的每一条道路。从文学到教育学,它们之间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使我终身受益。感谢教育,使我能够获得不同的视角,了解不同的人和历史。人生之难,一山又一山,愿共赴远山。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鸟一样飞往你的山。
笔刀可录春秋,缣帛难表衷言,言有尽而意无穷。感谢文学,感谢教育学,感谢河南大学。
一路不易,如今却笑靥如花、深知感恩,慢慢变得强大,这或许就是命运对她最好的眷顾,坎坷之路,终成群星,加油,黄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