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永在、根脉永存!习近平总书记到安阳考察引起河南广大干部师生热烈反响

  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阳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河南安阳红旗渠和殷墟遗址,就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旗渠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发表了重要讲话。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此行在河南广大干部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全省各高校以多种形式迅速掀起学习热潮。

安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纪多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不久就来到安阳考察,全校师生倍感振奋,深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到红旗渠和殷墟遗址进行考察,对新时代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深刻论述,提出了明确要求,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多年来,学校始终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自身的地域特色,用红旗渠精神武装青年大学生头脑,形成了红旗渠精神“三融三进”育人模式,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立足国家特殊需求,发挥科研优势,深化甲骨文研究,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有了很大提升。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到安阳考察为契机,深入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用红旗渠精神武装青年大学生头脑,教育培养青年大学生继承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甲骨文研究,引导师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贡献力量。

安阳工学院校长 景国勋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安阳工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提供了新的遵循。安阳工学院地处甲骨文的故乡、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致力于服务河南省“两个确保”“十大战略”和安阳市“一个强市”“八个领先”发展规划。在今后的事业发展中,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方略,努力提高办学实力,悉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要深化红旗渠精神学术研究,以河南省高校新型智库红旗渠精神研究院为平台,围绕新时代红旗渠精神的传承创新,产出高质量学术成果,贡献智库力量。我们要持续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用好用活红旗渠精神、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继承红色基因,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安阳学院纪委书记,红旗渠精神研究中心副主任 赵吉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阳林州红旗渠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红旗渠精神永在!

  作为安阳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我深感振奋、备受鼓舞,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推进新时代学校纪检工作高质量发展,我们要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丰富滋养,教育引导全校广大纪检干部坚守初心使命,忠诚履职尽责,大力推进“清廉学校”建设,努力实现党风清正、政风清明、校风清朗、教风清淳、学风清新的建设目标;要用红旗渠精神激励广大干部师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阳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艰苦奋斗,使学校党风、政风、校风、教风、学风显著优化,清廉理念浸润师生,让组织倡廉、党员护廉、干部守廉、教师尚廉、学生敬廉的清廉文化蔚然成风,确保学校纪检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教育生态和发展环境。

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马福运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红旗渠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拓展了红旗渠精神的理论内涵,并对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利用红旗渠精神教育青少年等工作作出了明确要求,为我们正在进行的红旗渠精神系列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研究方向、开拓了创新思路。作为长期从事红旗渠精神研究的学者,我深受鼓舞,备感振奋。当前,我们成立的“河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红旗渠精神)”已经成为河南省高校重点人文社科基地,建成了河南省社科联重点人文社科基地“中原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口述史的红旗渠精神生成逻辑与当代价值研究》即将结项,课题组将出版《红旗渠精神的生成逻辑》《红旗渠精神的当代价值》《红旗渠精神的传承弘扬》3部专著;经过5年努力完成了对110位修渠劳模的口述史采访、整理和研究,两卷本《太行记忆——红旗渠精神口述史》即将出版;已经出版《红旗渠精神》(中共党史出版社)、《红旗渠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河南人民出版社)两本图书;中宣部组织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系列通俗读本,包括本中心编写的《红旗渠精神》,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参与编写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初心》中的“红旗渠精神”部分;依托红旗渠精神建设的“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已经培训全国各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少先队辅导员等5000余人。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组织师生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红旗渠时的重要讲话,把握思想精髓,落实指示精神,整合研究团队,细化研究方向,不断把红旗渠精神研究引向深入,多出精品力作,为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发挥红旗渠精神在思政课教师培养、青少年教育、思政课教学等方面的作用,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

安阳师范学院党委组织部部长,河南省重点教改项目《红旗渠精神“三融三进”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主持人 翟传增

  一种精神凝聚一种力量,一面旗帜引领一个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考察时,关于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深刻含义。学习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大力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历史意义。“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广大青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持续强化务实重干,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传承弘扬红色基因,激活岁月沉淀的精神力量,在焕发时代光芒的创新中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让红旗渠精神在党的建设中焕发时代风采,彰显时代价值。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研究院院长,历史与文博学院院长 郭旭东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殷墟遗址时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为新时代甲骨文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下一步,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勇担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持续深入推动甲骨文研究,深入全面系统挖掘甲骨文中所蕴含的丰富历史内涵,深邃思想和文化价值,讲好甲骨文故事,传承甲骨文文化,展现甲骨文独特魅力,强化甲骨文研究人才培养,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安阳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红旗渠精神研究院院长 杨利英

  习近平总书记跨越地理山河、穿透文明古今,来到延安和安阳考察,意义深远。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流淌的精神长河映照着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我们一定立足本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主动担当,站稳讲台,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挖掘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讲好红旗渠故事。同时引导青年学子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用心用情用力讲好新时代思政课程,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听党话,跟党走,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确保红色江山代代相传。

安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红旗渠精神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 邢如

  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考察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携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透着殷殷嘱托。作为在安高校,学校前期利用安阳地域优势成立了“红旗渠精神研究中心”,举办“峥嵘岁月·红色记忆——红色藏品展”、“弘扬红旗渠精神 奋力谱写新篇章——红旗渠精神展”、“红旗渠精神入学领航”主题教育,邀请红旗渠精神研究专家作专题报告等活动,加深了大学生对红旗渠精神的理解,增进了青年学子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为更好地发扬红旗渠精神,学院努力打造了“原阳吴祖太纪念馆、卫辉杨贵故居——红旗渠纪念馆”的思政教学研学实践基地。我们将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阳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尤其要依托学校“红旗渠精神研究中心”平台,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实践形式,深挖红旗渠精神的丰富内涵,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将红旗渠精神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坚守初心,自强不息,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勇毅前行,做爱国奋斗者,用实干照亮未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红旗渠干部学院副院长(挂职) 米庭乐

  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红旗渠参观考察,对青年一代的成长提出了殷切期望,鼓励青年一代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中以实现自己的价值。作为一名在红旗渠干部学院挂职的思政课教师,我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感悟颇深,在此分享一些心得与大家共勉。

  青年人是创造历史伟业的重要力量。青壮年是红旗渠建造的主要力量,红旗渠工程开工时,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才32岁,张买江是上工修渠的最小修渠人,当年才13岁。青年人有朝气、有闯劲,有着克难攻坚的勇气,在修渠遇到重大困难时,林县300多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将地势险要、石质坚硬的输水隧洞凿通,该洞被命名为“青年洞”。红旗渠记录了那个时代青年人奋发向上、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记录了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的丰功伟绩。他们的功业被记录在巍巍太行山上,记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册上。

  当代青年要有创造历史伟业的责任担当。红旗渠修建者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就是用他们奋斗改变林县面貌,不要让下一代人再受缺水的苦。我们党的千千万万投身人民解放事业的革命者何尝不是如此,他们是想用他们一代人的努力改造中国,为后代人创造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个朴素的想法里面就有着他们那代人的为民族国家担当重任的历史自觉,有着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的深厚情怀。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贡献。”青年人传承发扬红旗渠精神,就是要将自己的青春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中,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当代青年要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红旗渠的修建是十万修渠大军克服重重困难、历尽千辛万苦拼出来的,是拿命换出来的。红旗渠的修建条件并不完全具备,修渠物资严重不足。不屈服于外在环境的林县人民硬是靠着吃苦耐劳的精神,靠着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完成了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一代,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向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红旗渠的修建永远震撼人心,红旗渠精神对青年人有着极强的教育意义,红旗渠精神永在!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安阳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师 翟雁

  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我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倍感振奋。红旗渠精神依然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依然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时刻用红旗渠精神激励学生,讲好红色故事,让广大学生更好地接受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同时用红旗渠精神激励自己,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学校事业更好地发展。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副教授,河南省职业院校“双师型”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王艾青

  作为河南省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双师型”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在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和安阳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后,我备受鼓舞,也深感责任在肩。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将带领“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团队,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继续传承弘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将团队成员师德教育与业务进修同行并进,立足专业,突出特色,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技能高超的高质量师资队伍,为我院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不懈奋斗。

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 张迪

  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红旗渠考察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红旗渠从 20 世纪 60 年代一直流淌到今天,红旗渠精神也在岁月的淘洗中愈发光彩夺目。

  50 多年来,林县人民和无数中原儿女顽强拼搏、奋发图强,在红旗渠精神的激励下,当年“战太行”的十万大军,相继“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正在奔向“福太行”的康庄大道。红旗渠精神就是一座永恒的纪念碑,镌刻着中国人民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闪耀着中国人民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对红旗渠精神的研究与阐释,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要求,更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凝聚强大精神力量的现实需要。作为红旗渠精神的学习研究者,我将更加深入地探索红旗渠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为红旗渠精神的研究、传承注入新的思考空间。

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2021级考古学一班学生 陈雨轩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殷墟遗址考察时的重要指示,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工作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考古专业学生,“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的殷切嘱托,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加强田野考古基本功的训练,将学习所得融会贯通,服务于考古工作、服务于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安阳工学院青马班学员,国际教育学院,2020级城乡规划(合作办学)专业学生 王俊凯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的首次国内考察就来到了安阳,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安阳发展的高度重视,对安阳人民的关爱,作为安阳工学院的一名大学生,我倍感骄傲自豪。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考察时指出,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的、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的我们,更应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厚植爱国情怀,矢志不渝跟党走,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同时,我们更要怀抱梦想,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口腔医学系,2021级口腔医学3班 张怡宁

  跟随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延安和安阳的脚步,我深刻领悟了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切身体会到了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今天的中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更加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更加需要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要在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等优秀文化的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要认真聆听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宝贵知识,领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戒骄戒躁,在学习生活中践行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争做新时代奋进青年!

  河南中医药大学师生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红旗渠重要讲话精神,并发出响亮的青年宣言。

  商丘师范学院青年学子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重要讲话,弘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凝聚青春奋进力量。

  此外,郑州轻工业大学易斯顿美术学院师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安阳重要讲话精神,用好鲜活历史教材,深入挖掘时代价值;用手中的画笔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创作了一批主题书画作品,一起欣赏。

王福祥《红旗精神传万古,太行明珠耀千秋》书法 

王彦发《丰碑永存 精神永在》书法

石品《永远的旗帜 不朽的丰碑》书法

郑景涛 《又踏曾峰辟新天 更扬云帆立潮头》书法

石品《杨贵书记》国画 180cmx96cm

纪保超《红旗渠畔话当年》国画 100cmx100cm

陶振兴《青年洞》国画 134cmx230cm

韦佳杰《渠畔夜市》国画 210cmx175cm

李宝琦《春到太行》国画 143cmx230cm

曹振华《青年突击队》油画 60x70cm

张博《太行山水》油画 50cmx60cm

黄海明《红旗渠畔老村长》雕塑 80cmx25cmx25cm

郭超《太行修渠人》雕塑 130cmx90cmx70cm

杨淑馨《村口的红旗渠》钢笔速写 45cmx45cm

邓涛《红旗渠人家》写生之一 40cmx53cm

邓涛《红旗渠人家二》写生之二 40cmx53cm

  红旗渠精神永在、传统文化根脉永存,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河南广大干部师生必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锐意进取、踔厉奋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