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阳市第一小学始建于公元1904年,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先后获得全国百强特色学校、全国素质教育先进示范校、河南省义务教育标准化管理示范校、焦作市名校等荣誉。
2014年8月22日,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根据沁阳市教育局安排,沁阳市第一小学正式接管濒临倒闭、举步维艰的覃怀办事处沁南小学,命名为“沁阳市第一小学南校区”,成立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几年来,集团坚持“一体发展、实质融合”的工作思路,积极从“投入、师资、管理、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努力实现教育集团优质发展。
一体化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集团将南校区公用经费纳入集团总校经费预算,统一管理,统一使用。2014年,集团在沁南小学投入10余万余元,全面改造校容校貌,配置设施,校园焕然一新。2015年---2021年,投入28万元硬化操场,安装篮球架和足球门,栽种草坪树木;投入235万元新建一栋教学楼,投入30万元安装笼式多功能体育场,南校区已成为一所充满生机的花园式农村学校。信息化投入方面。2014年至2022年,集团共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目前,集团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符合规定标准,能够满足教育教学需求。集团建立了教学资源库,存储在FTP服务器中,两校教师可随时调阅教学源。教师都开通了沁教云人人通空间,通过网络互访,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一体化配备,优化教师队伍为使南校区教育质量快速提升,沁阳市第一小学制订了教师交流支教制度,统一调配师资。2014年9月,学校安排4名优秀教师到南校区支教,其中2名省级骨干教师、2名市级骨干教师。同时选调原沁南小学的3名教师交流到校本部任教,接受跟岗培训。至此之后,南校区的教师全部由校本部选派,全面优化了南校区教师队伍。2021年,南校区共有12名任课教师,均来自校本部,开足开齐了体音美等所有课程,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体化管理,提升办学水平沁阳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采用“一个校长、一套班子、一套制度、一个评价”的管理模式,实现学校管理深度融合。在集团分校沁南小学只设班主任和分校联系人,所有教师按总校课程安排,集中配置;教师例会、班主任会议、集体教研,由集团总校统一召开;集团内统一工作要求,工作安排一致;修订、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和教师量化、绩效考核制度,集团内所有教师量化考评、班级评比、教学工作考核,实行一样标准、一同评价,评先、晋级同等考核。
一体化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为实现南校区质量大幅提升,学校紧抓教学不放松。1、集团实行统一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模式,教学进度一致,教学计划、常规管理、教研活动、教学质量评价等工作执行统一的制度,集团各职能科室统一管理、统一评价。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3、集团内两校区开齐开足课程,课程设置保持一致;南校区教师与本部教师一起备课、一起教研,确保教学进度一致,教学重点难点一致。4、积极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网络课堂”,实现资源共享。校本部的录播教室、专递教室集团共享,体育、科技、劳动等学生活动同步开展,校本部录制的家庭教育指导视频两校家长共享,课后服务同步开展。
一体化融合,促进全面发展南校区底子薄、起点低,校本部坚持在各项工作中渗透“博雅文化奠基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一是全面更新校风校训,学唱校歌,丰富教室文化,积极营造博雅文化氛围。二是开展博雅少年评选表彰,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三是诵读校本教材《博雅诵》,建好班级图书角,丰富图书室藏书,评选书香少年。四是将长跑和跳绳定为主要锻炼项目,扎实开展大课间活动。五是运动会、庆六一联欢会、入学仪式、成长仪式等活动,南校区同步参与,让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收获快乐,与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美好的童年。
经过8年的一体化管理实践,沁南小学的办学水平实现跨跃式的发展,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由接管当年在校生62人,发展为目前在校生214人,办学水平整体提升。集团化办学成果被《人民政协报》《河南青年报》等新闻媒体予以报道,先后接待周口、焦作、荥阳等地市教育同行调研指导。目前,集团化办学发展态势良好,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受益面不断扩大, 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提升。集团有较高的社会美誉度,师生、家长、社会对集团化办学整体满意度高。
今后,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创新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为动力,以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为抓手,以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坚持“一个校长、一套班子、一样制度、一同评价”的管理模式,继续发挥龙头学校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缩小城乡差距,稳步推进教育集团均衡、优质、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