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厅手机版

金水区实施“三优”工程 打造人民满意美好教育

河南省教育厅 发布时间:2022-11-24 18:33:54.0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教育局班子团结带领全区广大教职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铸造教育品牌特色,打造金水教育优质名片,大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一、坚持三个优先,持续汇聚合力

  始终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提升城区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支撑。一是坚持规划布局优先考虑。坚持提前谋划,紧盯项目进度,加快学校建设步伐,不断优化学校布局。五年来,共投资26.33亿元,实施41个新建改扩建项目,累计投用项目23个,新增教学班734个、优质学位33990个,进一步满足了辖区适龄儿童的入学需求。二是坚持均衡发展优先谋划。按照依托名校办新校的思路,通过集团化办学或委托优质学校托管的形式,实现托管校区管理互通、师资共享、教研一体、质量共进、文化共建、特色发展,着力实现新建学校高标准、高起点办学。目前,全区已经有20所新建中小学被优质学校托管,5个教育集团被评为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集团,办学水平均得到辖区群众的高度认可。三是坚持资金投入优先保障。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小学、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了小学830元、初中1210元和特殊教育6000元,累计拨付资金5.8亿元,惠及学生61.09万余人次。

  二、突出三个优化,全面激发动力

  全力推动优质教育均等化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是突出教育资源优化提质。在率先于全省开展“人走关系走”型教师交流的基础上,先后以“均衡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比例”“支持新建学校和薄弱学校发展”为原则,全面分析学校发展需求和教师工作生活需要,围绕精准交流,鼓励优秀教师交流至新投入使用学校或薄弱学校,进一步促进了全区师资均衡配置再优化,教育教学经验融合再提升。五年来,成功交流教师2107人,各校师资配置逐步均衡。二是突出师资能力优化提升。严把教师入口关,每年通过公开招聘、择优录用优秀大学毕业生、优秀在职教师和到重点师范院校选聘优秀师范毕业生的方式招聘新教师,并逐年增加选聘人数,按照学科结构合理配置,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五年来,累计招聘新教师2337人,其中,选聘重点师范毕业生352人。三是突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优化创新。编制《金水区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总投资6.8亿元实施智慧教育项目,逐步实现“1+3”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三段十步”智慧课堂教学形式。在连续六届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我区教师荣获部级优课总数占全省总数近1/5。2020年以来,金水区评为全国“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河南省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并通过全省教育信息化2.0示范区验收。

  三、打造三个优质,不断扩大影响力

  始终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突出内涵发展,持续提升办学品质。一是打造优质品质课程。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上海教科院、郑州未来教育研究合作实施课程品质研究与实践项目,持续深化课程改革,形成“万物启蒙”等品牌校本课程150门,获评国家级奖项31个,并受邀在第三届全国品质课程研讨会上作经验交流,成功承办第四届全国中小学品质课程研讨会。二是打造优质素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将体育、艺术、劳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以课程化、制度化、品牌化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形成了“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金水教育模式”,“大课间”和“阳光体育”经验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在全国推广,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等多项国家级称号。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拓宽劳动教育渠道,创新劳动教育方法和评价机制,文化路一小劳动教育案例入选《全国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典型案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定期筛查评估、早期识别与干预机制,金水区被评为河南省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黄河路一小等3所学校被评为河南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三是打造优质课后服务。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学生全覆盖、“5+2+N”全覆盖的校内课后服务,高品质推动课后服务向课后教育升级转变、拓展延伸,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区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与教师分别占比95.72%、96.44%。2021年6月,教育部遴选确定首批23个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单位,我区作为全国八个县(区)、河南唯一入选单位,被教育部点赞;10月,我区和文化绿城小学分别被确定为全省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县区典型案例和学校典型案例,2022年7月,我区被评为河南省课后服务示范区。

  金水区教育局将继续坚持“强化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位,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务实进取、勇于担当,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着力铸造教育品牌特色,持续推进教育优质均衡,更加注重社会认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美好教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