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医学院:多方保障,筑牢学生心理健康防线

2022年全省高校党委学工(研工)部长综合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于7月11日至7月13日在商丘师范学院举办2022年全省高校党委学工(研工)部长综合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

  在培训班主题论坛上,各高校学工(研工)部长交流经验、思想碰撞,精彩纷呈。今天,和思语一起来看围绕“精准、育心——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探索”这一主题,新乡医学院的典型经验做法。

  新乡医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专门成立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主管校领导为组长,中心、学生工作部(处)、校团委、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后勤管理中心、保卫处、各学院和相关教学研究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统筹安排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主任和常务副主任均为正处级,分别为教育学博士和精神卫生医学专业博士,具有丰富的学生管理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全面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新乡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04年11月成立,2013年成为首批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单位。中心设有预约接待室、个体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心理宣泄室、音乐放松室、沙盘游戏室、心理测评室等专业场所,购置有专门的心理危机干预软件,现有专职心理教师5人,兼职教师30余人,专兼职教师专业背景均为心理学或精神医学,能够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日常咨询辅导需求。

  为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各学院均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辅导员等组成,具体负责本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定、组织和实施,协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开展工作。同时,各班均设立心理委员,每个宿舍均设立心理信息员,做到学生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反映,筑牢学生心理健康防线。

  重点特色工作开展情况

  (一)三方协同工作机制

  新乡医学院立足新医优势,于2021年发布《新乡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合作工作机制实施方案》,联合校心理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三方协同合作工作机制,打造咨询辅导与知识科普、理论教学与科学研究、疾病诊断与临床治疗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针对严重心理危机、心理疾病学生,畅通第二附属医院(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就医诊疗“绿色通道”,发挥家校合力,及时有效处理学生危机事件。

  (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为进一步加强新乡医学院教师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做好心理辅导工作的能力,中心组织全体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心理中心专兼职教师以及学生工作处全体教职工共同参加《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提升》《心理咨询技能》《疫情下大学生情绪压力管理》《积极心态 超越逆境——疫情防控下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辅导员系列心理沙龙》等多项线上线下培训活动,有效提升新乡医学院辅导员在新形势下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能力,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

  日常工作开展情况

  (一)心理咨询

  为规范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制定了咨询教师岗位职责及严格的值班制度,工作日安排专职教师值班,并开通网络咨询、电话咨询、邮箱咨询和24小时心理热线,严格规范心理咨询转介制度,规定值班心理咨询教师必须对咨询情况及时进行规范的登记、整理和归档,对前来咨询学生的个人信息和咨询记录进行严格保密。中心已建立包括新生、老生心理普查、一般心理咨询、重点学生心理档案、定期个案研讨与督导、团体辅导等分类档案,并定期对心理咨询档案进行整理和分类存档。

  为了起到心理健康教育模范示范性作用,新乡医学院充分发挥医学院校专业特色,特聘请第二附属医院(河南省精神病医院)精神科以及心理咨询科临床医师每周定期来校开展心理咨询服务,针对存在精神疾病类学生做到及时的专业诊疗。

  (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建设情况

  新乡医学院专门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机构,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由心理学院专任教师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专兼职教师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多门心理学类全校性通选课程的教学工作,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6学时),除此之外,基于新乡医学院医学专业特色,配备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的专业老师,开设《精神病学》《临床心理学》等专业课程。

  (三)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开展情况

  学校每学年均开展“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等活动,形式多样,包括心理游园会、心理健康作品征集、心理云课堂、素质拓展、心理委员以及心晴协会骨干培训、专家讲座等。此外,每学期定期组织开展团体辅导、友谊实验室、心理知识学习小组等活动。每年暑假,学校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团队并联合中心指导下的心晴协会,连续多年到中小学、社区、福利院、太阳村以及监狱等多单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以及心理帮扶活动。“情暖童心·用心相伴”教育关爱实践服务团获得新乡医学院2021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十佳团队。

  2022年上半年为缓解校园封闭式管理下学生焦虑情绪,中心组织开展了系列主题文体活动,包括校园广场舞、趣味定向越野、DIY手工创作、户外心理对谈等,在营造开心、快乐的校园氛围同时,促进了学生理性平和、乐观向上健康心态的形成。

  中心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宣传,不仅通过活动形式,也通过中心微信公众号、广场大屏幕、校广播台、活动展板等多种宣传载体定期发布心理健康教育视频、文章、知识等,引导师生形成关注自我、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开展家校联动,通过普及心理知识、倡导正确理念、培育和谐氛围,共同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同时利用各种社会心理服务活动,使广大社会民众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走出“心理误区”,以积极乐观心态面对社会、工作和人生。

  (四)危机预防与干预

  为有效预防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学校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危机监测网络体系;实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周报、月报制度,并制定《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登记表》,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危机信号,建立危机预警数据库,并为有严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和自杀倾向的学生建立专门心理档案;各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定期召开心理异常研判会、心理委员工作会议,做到学生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学校重视学生心理普查工作,每年通过“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每学期通过心理健康云平台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筛查,制定普查及干预流程,统一制定《心理访谈记录表》,联合各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对筛查出的学生进行逐一心理谈话及干预,并建立重点学生情况追踪机制,定期谈话,持续关注。

  下一步,学校将按照校区建设规划,一是扩增面积,改善环境,包括增加个体咨询室数量,增加团体辅导场地面积,增设心理剧场、积极心理体验中心等功能室,完善室外素质拓展场地。二是更新设备,注重体验,包括配备体感智能互动训练仪等专业心理设备。三是加强交流,学习经验。多和全省乃至全国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加强联系,学习经验,共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