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为持续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于7月26日至28日举办2022年度全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研修班。

  研修班主题论坛上,学员专家交流学习、金句频出。今天,围绕“‘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建构”这一主题,一起来听听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经验。

  对于职业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来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上存在先天不足,既缺乏研究基础、也缺少研究平台,基本上不具备理论研究能力。职业院校马院的教师绝大多数是教学为主型,理论研究能力较弱,但在实践研究上有较好的基础,尤其是在探索新模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上,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具有一定优势。因此,在“大思政课”建设中,职业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也能找到自身角色定位,下面结合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谈三个方面思考。

  探索学校“大思政课”育人模式的先行者

  “大思政课”是一种基于新时代实践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学界对其概念尚未取得共识。一般认为,“大思政课”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化、全员化的规律,由学校领导干部、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管理人员、学生干部、普通学生相互配合,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达成的一种育人模式探索。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版)》提出,“建设‘大思政课’,调动各种资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将生动鲜活的实践引入课堂教学,将课堂设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一线,全面提升育人效果”。

  可以看出,“大思政课”既是一种理念创新,更是一种实践探索。马克思主义学院应主动担当作为,成为探索学校“大思政课”育人的先行者。一方面,要组织思政课教师跳出思政小课堂,直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课堂,如指导和参与学生社团活动,入驻学生社区开展相关问题调研,向学生宣讲党的大政方针等,探索“大思政课”育人有效方式。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要主动与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团委和各专业学院共建、共享思政教育交流机制。尤其是要发挥教学、研究方面优势,以实践研究为突破口,为学校探索“大思政课”育人贡献智力支持。例如,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试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已经组建专门研究团队,对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试点工作。

  培养学校“大思政课”优秀师资的主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那么推进“大思政课”育人实践,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也十分关键。“大思政课”的参与者包括学校多个部门教师,他们的学科背景各有不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解和认知存在差异。尤其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把握,方式方法的使用存在不足,较难形成“大思政课”建设的合力。

  为此,马克思主义学院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优势、教育培训优势,主动承担学校“大思政课”师资培训任务。一是要在全校思政教师中研讨和宣讲“大思政课”理念,营造“大思政课”的思想氛围;二是主动参与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培训,选派优秀师资配合相关部门、二级学院开展各类思政讲座和培训;三是将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团委和相关人员纳入思政课兼职教学队伍,既可邀请他们以适当方式走入思政课小课堂,同时也要邀请他们与思政课教师一道走进社会思政大课堂。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在2022年暑期思政课教师研修中,邀请党宣、学工、团委10余名同志参与,来自不同部门的思政教师在研修中充分交流、互相学习,传递了共建“大思政课”师资团队的理念。

  整合学校“大思政课”教学资源的主力军

  探索“大思政课”亟需调动学校的各种资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在教育资源的内容上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既讲活思政“小课堂”,又能与思政“大课堂”进行有效衔接。各高校的办学传统、校园文化、发展特色、专业设置不尽相同,其中必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为此,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担任挖掘、整合学校“大思政课”教学资源的主力军。一方面,按照“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向而行原则,主动参与全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与专业教师相互协作,挖掘好各个专业、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另一方面,基于学校办学特色、文化传统具有差异性,主动在校史、校友方面挖掘思政资源。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具有90余年的办学历史,被誉为“黄河流域的黄埔军校”,所培养的20余万名校友,活跃在大河上下、大江南北,为治黄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在完成“优秀校友思政资源库”建设项目,这将为“大思政课”提供特色鲜明、优质高效的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