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个故事给党听”第二季来啦!
10位师生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教育故事,几代人的经历折射出河南教育事业的巨大进步。
“讲个故事给党听”是“100名师生颂党情”——“永远跟党走 奋斗新征程”庆祝建党100周年活动中的一项内容。活动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贯彻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精神,在全省学校师生中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把青少年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圆梦新一代”,鼓励青年党员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让我们一起看看咱河南师生讲了哪些动人故事吧。
上阵“父子兵”
在河南警察学院,有这样一对党员父子,他们为河南公安教育事业默默耕耘,见证了警院几十年来的沧桑巨变。
师选生是河南警察学院前身河南省公安干部学校中专班第一届毕业生,198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退休之前在警察学院工作了36年。2018年,他又接受了一项新的工作任务,就是学院枪支陈列馆一批老旧枪的鉴别工作。40多年来,师选生参与并见证了河南警察学院办学层次从中专到大专而至本科的过程。
今年是师博在警察学院任教的第16年。他时刻不忘父亲师选生“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更要成为长流水”的教诲,到公安一线汲取营养,结合实战需求,把先进的警务理念和战术技能传授给每一名学生、每一位参训民警,帮助他们更规范地执法,更有效地保护自身和人民群众的安全。
两代老师始终坚守初心,为河南警察学院的发展建设接力奉献。
从青葱到白首 这是我与“城建”的34年
郭一飞是河南城建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87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后,他便来到河南城建学院任教至今,从青葱到白首,从教的34年来,他不忘入党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在教书育人和服务社会中实现了个人梦想,也为学校和社会进步奉献了青春和力量。
“记得刚来到学校时,校园内四处杂草丛生,不远处还是百废待兴的工地,当时,看到这种情况,说我不灰心和丧气是假的。但是,学生们一双双求知若渴的大眼睛使我重新树立了信心,我要做个好老师。”郭一飞说。
从青年教师到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学科技术带头人和学院院长,郭一飞一步一个脚印,依托河南省水体污染防治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先后深度参与平顶山市湛河治理、兰州市水源地建设、长葛水体整治等设计均超千万元以上的重大民生和生态建设项目,参与设计建设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100多座,我们为国家水域治理提供了更创新的思路和科学方法。
34年间,郭一飞见证了河南城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历程。“2002年是很关键的一年,学校要升本科院校,为了材料的申报,不少教职工彻夜灯火通明,齐心奔着一个目标努力,有的老师累得住院打吊针仍然不愿放下手中的材料。升本成功后,大家的反应说是‘喜极而泣’也不为过。”郭一飞说道。
时间在变,时代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初心和使命。郭一飞说:“给水、排水、治水、净水,这是使命所在,也是能力所达。三十余年的耕耘,让我对城建有了最好的交代,也有了一份永恒的牵挂。”
4年志愿服务1850余小时
现就读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刘梦蛟,是一名共产党员。
刘梦蛟致力于在志愿活动中传递文明礼仪。2019年暑期,刘梦蛟与学院老师赴南阳市淅川县磨峪湾小学进行“三下乡”支教活动。作为学院志愿者团团长和文明礼仪讲师,她在支教中负责给孩子们讲解礼仪和航空安全知识。看着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刘梦蛟努力在孩子们心田种下希望的种子。
2019年,刘梦蛟被选为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远动会汉族民族代表及第78棒火炬手。刘梦蛟作为团结民族力量的使者,与各民族代表互相交流民族风俗文化及特色歌舞,建立了深厚情谊。
2017年入校至今,刘梦蛟共参与省级以上志愿服务28次,省级志愿服务142次,累计志愿服务总时长1850余小时。
刘梦蛟说,她将继续到有需要的贫困乡村学校宣讲礼仪课程、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奉献余热,服务社会。
乡亲们“鼓起了口袋”也“富了脑袋”
有句歇后语叫“豆腐拴绳,提不起来”,对于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江团结来说,“豆腐”有着非同一般的含义,因为在他的努力下,一部戏剧《豆腐谣》诞生了。
事情还要从2018年说起,那年,舞阳县和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结成了校地帮扶对象,江团结就是帮扶队伍的带头人。
舞阳县是优质大豆产地,但是乡亲们以前不重视豆制品,守着这个聚宝盆宝却不能致富。于是,江团结决定创作一部与发展豆腐加工产业相关的戏剧。江团结说:“河南是个戏曲大省,乡亲们都爱哼两句梆子腔。创作一部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的戏剧,发挥戏曲演出的教化作用,这种效果会更好。”
江团结跟创作团队反复讨论、打磨剧本,用4个月的时间拿出了剧本。2020年7月16日《豆腐谣》开排,恰逢酷暑。江团结作为不要钱的导演,住宿不让舞阳管,吃饭不让舞阳管,常常累得饭都不想吃。饰演剧中人物“一根筋”的演员柴海奇说:“江院长为了这部戏操碎了心。刚开始,我们连一个像样的排练地方都没有,是江院长四处打听才给我们找了个地方,还给我们申请了经费。另外,江院长的专业指导和严格要求也磨练了我们,大家不仅唱出了农民的精气神,还提高了演唱技巧。”
9月3日晚,《豆腐谣》走进临颖县南街村剧院,为河南省委组织部举办的全省干部培训班进行首场演出。来自全省各地的干部给予充分肯定。10月17日,舞阳县豫剧团以强大演出阵容携大型现代扶贫戏《豆腐谣》亮相漯河市国际会展中心,为漯河市扶贫日献礼。
最美护理人 “00后”的她捐献造血干细胞
“作为一名医学生,救人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荣幸。”谈起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行为,赵瑷一坚定地说道。
2000年出生的赵瑷一是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护理系护理专业在读学生,作为一个“00后”女孩,她个子小小却蕴藏着大大的能量。她总以“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标准要求自己,在校期间多次荣获护理技能竞赛奖励、学院奖学金。
2019年5月,赵瑷一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无偿献血活动中,进行了无偿献血并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只要能够帮助到别人,我也愿意奉献一份力量。”2021年1月15日,赵瑷一接到郑州市红十字会电话,得知自己与一位血液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尽管她当时正在医院实习,每天都很繁忙,但是她还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不过,在体检时,赵瑷一体重只有44公斤,不符合至少45公斤的捐献条件。为了达到捐献要求,她每天增加吃饭次数,每顿增加食量,捐献前一周终于增重成功,为省肿瘤医院某血液病患者送去了生命的希望。
同年,赵瑷一被郑州市红十字会认定为郑州市第一位“00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真正做到了“救人于危难,救人于病患”。
美丽乡村唤美育
樊霄英是一名来自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音乐学院的教师。2016年11月,樊霄英带领“郑州非常之声合唱团”到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韩董庄镇府庄小学进行义务支教。
府庄小学共有六个年级、200多名学生,却没有一位音乐教师。樊霄英认为音乐对青少年的滋养意义非凡,府庄小学200多个孩子们不能没有音乐。于是,她这一教就是5年。
樊霄英每周一次甚至多次往返于郑州和新乡之间,为府庄小学的孩子开设义务音乐课,每次授课80分钟,甚至更长。现在,经过180多个课时的教学和艺术排练,累计12000多人受教,府庄小学的音乐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在樊霄英的带领下,2018年5月,新乡市平原新区“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获奖名单中第一次出现府庄小学的名字。此后,校园变得越来越美,歌声越来越动听,府庄这个村庄也随之靓丽起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樊霄英带给府庄小学的“美育”将成为孩子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樊霄英说,音乐没有尽头,义务音乐课也没有。
妈妈,老师
刘睿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她的父亲是一名高中老师,母亲是一名幼儿教师。父亲母亲在教育战线上挥洒的汗水同样也浇铸了刘睿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刘睿生在幼儿园,长在幼儿园,其母张苏华在1962年至1999年间任新蔡县县直幼儿园园长。转眼间,刘睿也已在新蔡县县直幼儿园任教三十年。
走上幼教岗位后,刘睿才明白母亲当时的坚守,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块洁白无瑕的美玉,等待着精心雕琢和呵护。几十年过去,幼儿园原先那小小的院子和砖瓦房被美观大方的教学楼替代,各式各样的玩具更是扮靓了孩子们多彩的童年。刘睿再无须为玩教具的匮乏而绞尽脑汁,也不用因为天气变化不能带领孩子们游戏而苦恼,大好的教育环境让刘睿从内心深处感到欣慰。
现在,刘睿也成为孩子们口中的“妈妈老师”,她和母亲一样,用关爱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成长的天空。
任一职白首 择一业终老
在巩义市,有这样一对党员父女,他们为巩义市的教育事业默默耕耘,见证了教育事业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爸爸赵石头1974年到十四中(原巩县第十四高级中学)任教,当时,学校的办公条件特别简陋。教室是瓦房,八面跑风、四处漏雨,学生和老师住的都是土窑,也没有电,唯一的照明设施是煤油灯。
从土瓦房到教学楼,从粉笔黑板到多媒体设备,从泥土地到塑胶跑道、绿茵球场,四十多年来,赵石头见证了巩义教育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师二字于我来说,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家风传承。”今年是位晓培老师从教的第二十年,是她到青龙山小学的第二年,受父亲影响,她在教学中从细微小事做起,不断探索教学新方法,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位晓培所教的学科在学校的各项评价中一直名列前茅,她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两代教师用青春延续着教育梦,亦用热情将教育的火种传递。
走!西部支教去
薪火相传,扎根基层教书育人;初心不改,奔赴远方播种希望。
王杰,河南师范大学老师,也是学校第十四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名成员。2012年7月,王杰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高级中学支教一年。
“因为向往,所以选择远方;因为梦想,所以必须坚强。”这是王杰的座右铭,也是她送给孩子们的第一份礼物。开设课前栏目“与你分享美”,带领学生感受外面世界;规范学生会,建立规章制度,让学生组织更好运行;创新团学活动模式,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支教一年,王杰尝试着将更多的“真善美”传递给学生。
任姗姗,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也是学校第二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名成员,即将启程,奔赴西部,虽心怀忐忑,但信念依然坚定。“我走进大山,是为了让你走出大山。”“我愿成为那广袤土地上默默绽放的‘铿锵玫瑰’,为孩子们带去爱与希望。”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支教工作如同火把点燃偏远地区孩子们的希望,一代又一代的“师大人”正在用行动续写着西部的支教故事。
一家三代“教书匠!这是他最骄傲的事
马可是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一名老师。最让他骄傲的事就是,他的外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是教师,一句“为了党的教育事业而奋斗”的誓言,让他们一家三代人接力奋斗。
马可的外祖父王金灿生前是一名老党员。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了响应党中央支援西藏的号召,已经四十多岁的外祖父毅然决定赴藏支教。当时的援藏条件非常艰苦,光是翻过雪山到达西藏都要冒着生命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外祖父在西藏一干就是三年,培养出了十余名藏族大学生。
改革开放初期,马可的父亲马建生也加入了教师行列。三十多年来,他一路见证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从平房到楼房,从土路到水泥路,再到运动场、体育馆……办学条件一天一天改善,教师这个职业的待遇也在不断提升,逐渐成为了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
如今,马可也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谈及当初的选择,他说:“每当看到培养的学生学业有成,在工作中做出成绩,我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成就感。作为一名党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我入党时许下的誓言,不忘初心、践行使命不仅是履行誓言,更是我人生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