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当代大学生最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解决心理问题,如何避免和消除心理压力,怎样帮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一起来看我省高校的专家怎么说。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 贾宝先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我们有了较多的独处机会,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独处的意义。在独处时,我们与自己同在,探索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独处给了我们检验生活、省察内心和展望未来的机会。
我们每天忙碌生活,以致忘记了自我反思和给自己的精神以及情感提供养分。为自己留出时间是自我关爱的一个基本部分,它能让你静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对所经历的一切保持敏锐,让焦虑从心中释放。独处能让你学会既享受与他人的分离,也珍惜相聚的时刻,帮助你更好地与他人相处,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花时间独处还能使你有机会思考、规划和畅想自己的人生,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认知,并且学会依靠自己的内在力量来决定要走的路,而不是被环境和他人的期望所左右。一旦完全接纳独处,它就会成为你力量的源泉。
愿同学们在独处的时间里,坚守理想信念,孤身却不孤独,安静却不寂静,认真踏实过好当下,不迷失过去,也不惊恐将来。在抗击疫情中,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坚韧不拔、从容不迫、爱国爱民的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共同完成好这场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和道德教育,真正与祖国一起成长!
河南中医药大学
河南中医药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副主任 郭彦霞
当前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下,高校的封闭管理、线上“云课堂”、期末考试等,让不少同学可能会经历焦虑、沮丧、压力等心理困扰,甚至影响了生活和学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要整合线上线下资源,通过多种形式,真正让心理知识宣传有“广度”,心理教育活动有“深度”,心理疏导服务有“温度”。同时,还有几条锦囊妙计请查收哦:
1.避免负面联想,挖掘积极资源
疫情反复我们往往对负面信息更为敏感,不妨转换思路,挖掘积极资源:很幸运我们依然健康,很幸运能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很幸运能够看到这条小妙计......
2.专注此时此刻,把握可控事务
试着将注意力放在可控的事物上:按时作息、适度运动、制定目标,当你完全参与到当下事务中,掌控感就更强,积极情绪也会更加充盈。
3.练习减压技术,修炼身心稳定
正念冥想、蝴蝶拍、呼吸调节、肌肉放松等,总有一款适合你。当你决定改变便是改变的第一步,加油呀!同学们!
新乡医学院
新乡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 姬广军
疫情打破了同学们原本宁静自由的生活,不少同学可能有自己的心理困惑:一是对未知将来的不确定性,出现焦虑与担忧;二是由于疫情不能外出而感到烦闷与憋屈;三是面对授课方式的改变感到不适应;四是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胸闷等身体方面的反应。
疫情封校当下,积极乐观的情绪、健康向上的心态,也是一种强大的免疫力。在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积极应对,提升自我。可以利用此段时间培养一项兴趣爱好,比如一门乐器或一项技能,在兴趣爱好中放松身心,丰富我们的生活。
二是规律作息,适当运动。保持充足的睡眠才会有充沛的精力来投入到学习当中。在课余之时,可以适当做一些运动来舒缓压力,提高免疫力。
三是良好互动,减少焦虑。非常时期,沟通尤为重要,通过电话、微信等渠道加强和亲朋好友的联系,不要陷入自我孤立的状态,此外和同学相处,也要学会互相包容和理解。
四是善用资源,寻求帮助。如果负性情绪持续时间较长、对生活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饮食和睡眠习惯日益恶化,自己无法解决时,应寻求学校心理中心或者精神专科医院专业人员的帮助。
洛阳理工学院
洛阳理工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 白圣豪
疫情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让大学生陷入焦虑、委屈、甚至是愤怒的情绪中,也给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筑牢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守护好学生的心灵家园,洛阳理工学院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多部门联合发力,线上线下同频联动,创设温馨有爱的校园文化氛围,探索构建“文化沁润、艺术表达、劳动实践、科技赋能”的心理健康教育“心模式”。疫情期间,增加素质拓展训练、校园乐跑、团体心理辅导等室外活动,同时,带领同学们参与“书香润心灵”读书分享活动。用心读好书,阅读促成长,用文化的馨香沁润心灵,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组织“疫”路有你——情绪调适沙龙、音乐杯子舞等活动,引导同学们透过音乐、舞动、绘画等艺术表达的方式与心灵对话,透过艺术的眼睛发现生活的美好,用艺术涵养生命,用音乐悦动心灵;策划组织“种花家”劳动实践活动,开垦校园荒田,培土浇水,种花植绿。让同学们见证生命力量,陪伴生命成长,以劳育美、以美育心;组织开展“大国工匠,‘智’随心动”3D打印体验工坊,让同学们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享受科技制作的快乐,体验科技制作带来的收获感和成就感,以科技引领,为心理赋能。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 陈昕志
充分利用和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二级学院心理工作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学生/家长”五级网络的作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操展示及推广、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心理口罩绘画大赛、心理征文比赛、心理图书分享会、心理委员专题讲座、家校共育大讲堂等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为全体学生提供感受内心、表达自我的舞台,为学生家长传授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应激的相关知识和应对策略。
实用性建议:持续探索家校共育新平台,搭建家校沟通“心”桥梁。除了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还要让家长真真切切感受到孩子在学校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状态,完完全全了解孩子内心成长过程,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接纳和支持,从而强化家校育人合力,为全省疫情防控的最终胜利做出我们教育系统应有的贡献。
关注学生心理状况,加强心理健康疏导,营造良好校园氛围,让学生们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进而爱别人,爱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