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河南省教育厅
发布时间:2019-10-31 15:08:02.0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南召县第一高级中学 张国锐
教学目标:
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3.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教学重点:
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是重点。
教学时数:
两教时
教学设想:
本诗反映诗人的思想情绪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类。教师要将李白整个的人生经历及思想发展过程讲解清楚,然后由学生探讨总结,真正的认识李白,读懂本诗。
背诵是难点,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还要作段落层次划分指导学生顺利完成背诵任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对李白的这样的评价:“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
三、解题,进入本诗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四、播放录音,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诵。
2.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
3.学生自读课文一遍(读出声来)。
五、诵读并分析课文
(一 )诵读并分析①段
1.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 四字下标示双横线), 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小结:第一段写入梦之由。
板书:第一段 入梦之由——瀛洲难求,天姥可睹。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边分析边板书)
月下清丽之景——1至3句(飞:夸张,形容心情急切。送:拟人)
梦游天姥 日升明快之景——4、5句(引人入胜之景)
第二段
山中奇幻之景——6至10句(殷:作动词用。栗、惊:使动用法)
天空盛大之景——11至13句 烟霞如仙人
梦醒——14、15句
2.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点名回答)。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3.点名或分组读每一幅图景,再次品味诗的妙境。
4.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 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1.段意讲解:第三段 惊梦长叹——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1.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讲解一些李白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性格作提示)?
2.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