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厅手机版

彰显地方特色 培育家国情怀 给学生心灵打上家乡文化的烙印

发布时间:2019-04-28 14:09:36.0
  三门峡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从举世闻名的远古先民文化遗存仰韶文化遗址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秦函谷关;从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及砥柱石到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地下四合院”的陕州地坑院民居;从刘少奇旧居(八路军渑池兵站纪念馆)到卢氏县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长征纪念馆)……这些各具魅力的人文景观,无不见证着三门峡文化的厚重底蕴。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中办发〔2017〕5号文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提升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道德素养,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突出德育规划,呵护优秀文化
  
  2018年初,我们研制出台的《三门峡市基础教育三年提升计划》中提出,到2020年全市德育工作基本形成“方向正确、内容完善、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育人格局。具体操作层面,强调要立足传统抓特色。这里的“传统”,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指本土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如,老子在灵宝函谷关著写《道德经》,刘少奇在渑池县八路军兵站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报告,还有被毛泽东誉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砥柱石……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资源,是对学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为此,我们在常规德育活动基础上,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开展德育活动。其中,阵地建设方面,提出了三年内评选20个具有完善研学旅行课程的市级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课程建设方面,提出在县(市、区)、乡镇中心校开发编写德育校本教材的基础上,全市遴选出5—6本具有推广价值的德育校本教材,正式出版发行,供全市中小学使用;队伍建设方面,每年举行“校、乡、县、市”四级逐层开展的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展示活动,旨在营造氛围、锤炼骨干、打造优秀、树立典型,搭建班主任成长的平台,推动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进程,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育人能力强、技术水平精的德育队伍。
  
  二、依照时间节点,分层全力推进
  
  具体推进过程中,我们专门分时段分层次作出规划安排。如2018年,全市107所初中和237所小学的高年级学段学生,都要背会贺敬之的《三门峡·梳妆台》和《道德经》的大部分章节;各级各类学校则要启动开发编写德育校本教材工程。校外教育方面,根据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在灵宝函谷关举行了三门峡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启动仪式,全市中小学校全面启动研学旅行。区域层面,各县(市、区)要评选命名3-5个县级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建立完善的研学旅行课程;全市则要评选命名6个具有完善研学旅行课程的市级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这样的持续推进,保证了德育工作阶段性计划的顺利完成。
  
  三、讲究活动策划,追求教育效果
  
  我们认为,德育活动要年年搞,年年新,就像“春晚”一样,要有抓人眼球的东西。换言之,就是组织策划有新意,形式有特色。为此,我们除落实德育活动课程化管理,规范开展国旗下讲话、班队会、社团活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德育常规活动,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外,坚持用大手笔,策划大场面,形成大震撼,努力给广大青少年留下一生的地域文化记忆。2017年至今,相继在灵宝市函谷关、渑池县仰韶文化博物馆举办两届“崤函风·家乡情”经典诵读比赛。在以《道德经》《三门峡·梳妆台》《三门峡》等经典名篇和参赛单位自创诗歌为诵读内容的基础上,融合了多种表现形式和艺术元素,使现场观众深切感受到家乡三门峡原来有这么多引以为荣之处:崤函古道镌刻的光辉历史、渑池会盟蕴含的伟大智慧、仰韶文化承载的深远意义;地坑院独特的民居风情、捶草印花神奇的操作技巧、陕州剪纸灵动的创作艺术;函关谷重要的历史地位、亚武山雄壮的自然身姿、中流砥柱特殊的民族精神。深情的诵读加上对三门峡地域文化的挖掘,使参赛学生增强了对家乡的了解、增进了对家乡的感情。
  
  四、加强课程建设,烙下文化印迹
  
  作为校内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充分彰显了本地德育资源特色,让崤函学子在行走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重走长征路,传承民族魂”,组织体验红二十五军长征之苦,学习红军精神,磨炼意志品质;参观八路军渑池兵站纪念馆,观看文物史料,了解《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在陕州公园宝轮寺塔、陕州鼓楼、石牌楼、中日友好苑,听本土作家徐邦虎讲解陕州文化,领略家乡秀美风景;在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听取有关动植保护知识介绍,为身处“大天鹅之乡”而自豪;在豫西百草园景区,徜徉于生态种植、生态保护、休闲观光、中药养生、科普宣传、特色民俗园区,从中学习新知。一场场特色研学研学课程,让学生们置身大自然的怀抱,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激发了学生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突出习惯养成,注重礼仪教育
  
  文明来自教育,道德源自养成。我们以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为契机,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重点突出“九礼”教育。即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家庭之礼、师生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我们认为,习惯养成教育要坚持从生活入手、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入手,围绕“九礼”内容,幼儿园学段做到讲卫生、不挑食、懂礼貌;小学学段做到独立完成作业、自觉分担家务、感恩家长老师;初中学段树立规则意识、尊重社会公德、形成法治观念;高中学段养成坚强意志、继承革命传统、明确职业规划。特别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在全市广大学生中开展“美丽天鹅城,文明我先行”教育实践活动为突破口,进一步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水平。市教育局被评为市2018年度文明城市创建暨“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先进单位。
  
  六、积极营造氛围,创设良好环境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我们相继在本地两家传统媒体上相继刊发“给崤函学子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让三门峡娃留住对家乡的记忆”系列报道《人文篇——三门峡原来这么“厚”》《文明篇——三门峡原来这么“亲”》《传承篇——三门峡原来这么“红”》《自然篇——三门峡原来这么“美”》等四篇报道,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也营造了良好的德育工作氛围。日常工作中,我们也注重加强宣传,通过一网两微,积极创设良好的德育工作环境。近期,我们还联合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大河报社举办全市首届小学生“爱我家乡·拥抱黄河”征文大赛,引导组织学生免费乘游轮畅游黄河,近距离感受黄河魅力,同时参观太阳渡、中条山战役遗址、三门峡黄河公铁两用大桥、黄河公园等,丰富写作体验,引起家长和小学生普遍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