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科研保障机制 全力建设科研有特色的新时代高职院校
发布时间:2019-04-28 12:02:06.0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技能型人才培养,鼓励科研创新,坚持把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落实科研保障机制等措施,不断提高科研整体水平,不断开创科研工作新局面,逐步形成了学院特有的科研工作模式,带动了学院的全面健康发展。2019年1月8日上午,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由张慎举教授作为主要完成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第二完成单位的科研成果《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郑麦7698的选育与应用》(编号:J-201-2-05)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商丘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唯一一所获此类奖项的高职院校,受到大家的关注和媒体广泛报道。
自被评为全国百所示范高职院校以来,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始终重视科研创新工作,坚持以特色科研促教学,以特色专业促科研,在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学院科研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2015年,由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等第三方机构发布的2015国家示范性和骨干高职院校科研竞争力排行中,学院位居第38名。
一、完善激励机制,科研水平显著提升
近年来,学院逐步建立健全了科研激励机制。相继出台并落实了《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资助及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科研管理制度,加大了对高层次论文和项目的奖励力度,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激励效果。2007年以来,承担省、市级科研课题1141项,其中省科技攻关项目63项;获市厅级以上教科研成果奖1198项;发表论文5927篇;出版著作、教材1308部;获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专利249项。
二、坚持人才强校,培育科研中坚力量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强化教师学历和职称提升,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37人,其中,“双师型”教师513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296人,师资队伍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学院现有全国劳动模范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中原名师、省教学名师、省管专家及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等45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市管优秀科技专家和中青年专家等37人。加强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引进,2009年以来,学院先后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才91人,为学院科研工作的不断提升培育了坚实的中坚力量。
三、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凝聚科研创新核心力量
学院不断强化科研团队建设。26个科研团队通过河南省科技厅审核备案,获准认定1个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建成18个院级科研创新团队。建成1个博士工作室,学院“车辆诊断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通过考核验收,“提高电动汽车用锂电池的续航能力”和“汽车新能源动力锂电池数字化智能集成管理系统”获批“省级产学研合作试点项目”。近年来,科研团队对科研发展的引领作用日益显现,仅2018年,各科研团队共获省市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立项31项;省市级及以上项目结项30项;获得省市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36项;发表核心论文30篇;著作或规划教材9部;获得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8项,学院科研工作步入新常态。
四、深化产教融合,加快科技转化,打造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基地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法。2014年,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组织领导机构,明确职责,以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坚持科研创新与生产相结合、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实践经验和学院技术优势全部转移到学生身上,建院以来已累计向社会输送80000多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创新产教融合模式,做优校企合作品牌。2018年12月28日,经省教育厅批准,由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了黄淮信息技术职业教育集团和黄淮商贸连锁职业教育集团,为黄淮区域职业院校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接下来,学院将依托此平台,稳步推进与达内教育集团合作共建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校企合作项目,与京东集团合作共建的电子商务实训室项目,与安徽三安光电有限公司校企合作项目,与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项目等,继续做强以学院艺校为基础成立的艺馨文化传媒公司,大力开展全省乃至全国的艺术人员培训。抓合作,搞创业,促发展,努力开创学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新局面。
近年来,结合商丘市“三五基础工作日”活动,选派23名处级以上干部入村进行科技扶贫、文化扶贫,积极服务“三农”,承担科技开发、成果转化、新技术推广等社会服务,每年受益农民达60多万人。完成25项技术开发研究项目,开发了10项蔬菜、花卉、果树生产新技术。学院先后承担了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商丘市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以及大学生村官培训等各类培训229期(次、班),培训各类人员1.8万余人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