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循环、实景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发布时间:2019-04-28 10:06:32.0
学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教学改革,创造性地开展了“院校循环、实景育人”的校企合作之路,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推进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主要做法如下:
一、探索“院校循环、实景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大胆创新高职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院校循环、实景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充分挖掘高职高专学生理论知识基础较差,动手能力强,但自控能力不足的特点,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尽早接触工作岗位 ,培养对医学工作的兴趣,提高高职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今后从事临床医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遵循知识结构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具有我院特色的 “院校循环、实景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让学生早接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在第一学年就进入工作岗位,早期接触临床,反复接触临床,让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同时,逐渐接触临床实践操作技能,从而增强学生综合技能。
在学校与医院紧密合作的基础上,我院将各专业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由医院与学校共同完成。护理专业由于学生较多,所以我们通过挑选一定数量护理专业学生组成“特色实验班”实施新的培养方案,助产、康复治疗技术、口腔医学技术、药学四个专业的学生则全部实施新的培养方案。
“院校循环、实景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即第一学年为“认知见习”,让学生在新的课程结构体系中及早学习医学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安排学生每周固定一天到合作医院进行见习,或抽出一个月去企业进行见习,使学生及早接触临床,通过学校和医院共同合作,理论实践反复交替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兴趣;第二学年为“跟岗见习”,即在第一学年“认知见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同时,逐渐接触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在学生了解更多的职业信息后,使其树立合理的职业理想,从而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第三学年为“顶岗实习”,本学年,学生的理论课学习基本全部结束,主要是在医院进行“顶岗实习”,在工作岗位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革
学院为了适应“院校循环、实景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早接触临床、多接触临床、反复接触临床,我们实现了课程结构体系的重新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9周+9周”的课程结构体系。通常传统的课程结构体系大多分为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四大模块,我院突破传统的课程结构体系结构,对现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整合,将大部分集中在第一学期的公共基础课穿插到后期的教学过程中,即医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相对提前,为学生早接触临床打下专业基础。
新的课程结构体系遵循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基础课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院校循环、实景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学院实施“院校循环、实景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近三年来,我校学生多次报名参加省、市护理技能大赛,先后获得团体一等奖、个人一、二等奖等。2018年在河南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技能竞赛中,我院取得了高职高专院校第一名的好成绩,其中,所有参赛选手基本都是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
在见习过程中,一些表现优异的学生已经被医院提前“预定”。还有就是同样是毕业实习的学生,由于我院学生提前通过“院校循环、实景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工作岗位进行了“零距离接触”,所以岗位工作能力远远优于同期实习的外校学生,达到了毕业实习无适应期的条件,虽然在实习期,而用人单位已按照标准工资发放,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通过近三年校企合作的努力探索,我们调研总结发现,参加校企合作的学生普遍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都更为优秀,毕业后也多留在郑州市三甲医院工作。
同时,社会、用人单位及学生对此人才培养模式给于的高度认可和肯定,又使得一届又一届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越来越高,培养出的学生专业技能更扎实、实践操作水平更熟练,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岗位更自信。
高职高专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一些基本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学院将进一步创新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以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为抓手,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学校的发展。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融入行业企业、服务社会发展的特色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