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洛阳科技职业学院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围绕“打造高水平有特色职业院校”的目标定位,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促进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形成了“校企结合、产教融合、注重实践、强化技能、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
一、校企合作的实践
(一)在探索中认识校企合作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要推动校企深度融合。洛阳科技职业学院对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这个根本遵循,围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专门成立了由学校、行业、企业和有关专家组成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负责校企合作开展和实践活动的指导。校企双方定期或不定期研究专业设置、技能提升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教材编写等涉及人才培养与共同发展的重大问题,通过校企之间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为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提供依据。
(二)在实践中更新办学理念
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根据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切实做到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设置什么专业;企业需要什么技能,学校就开设什么课程;产业发展到哪里,学校就跟进到哪里,主动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学校坚持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展之路,通过引企入校、校企互动、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等方式,先后与阿里巴巴、中国网库、中软国际、海尔集团、美的集团、格力集团、老板电器、中集集团、中国邮政、北京云图等128家单位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了21个校内实训基地和109个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双方为学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把车间搬进学校,把课堂搬进企业,使学生更好地熟悉企业工作方式,实现校门与厂门、课堂与车间的无缝对接。同时,学校还积极吸引企业到学校建立研发中心,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做到“四个转变”:即在理念上,由教程向学程转变;在价值取向上,由学科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在教学方式上,由老三中心(教师、课堂、书本)向新三中心(学生、实践、就业)转变;在课程导向上,由教学专家向消费者需求转变。努力做到“五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三)在改革中深化校企合作
在深入调研分析、广泛听取意见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一整套系统规范、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制度体系。将校企合作纳入部门和个人考核,与部门和个人引入的校企合作企业数量、质量和在校企合作工作中的表现挂钩,对工作成绩突出的部门和做出积极贡献的个人给予奖励。
(四)在发展中赢得良好效益
在校企合作中,学校既充分尊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作用,又自觉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准确把握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自身定位,真正做到企业兴、专业旺、效益好。
例如我校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与北京云图智联教育科技软件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致力于计算机软件方面精英人才的培养。信息工程学院云图定向班2015级88名学生按照入校时签订的订单协议全部就业,有的学生月薪达到1.5万元,还有4名学生合伙筹资100余万元开办了公司,目前运营状况很好。艺术学院与洛阳舜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500余名学生为主要演员,打造了大型实景史诗剧《武则天》,填补了洛阳市高端实景演艺的空白,成为洛阳市文化旅游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演出期间,烹饪专业学生承担了演职人员的餐饮保障工作,美容美发专业学生负责演员的化妆、发型、造型、着装设计等工作,机电专业学生参与演出现场的灯光、线路保障工作。电商学院积极承担政府相关业务,相继建立了新安特色馆、宜阳特色馆、兰考特色馆和山东龙口特色馆。通过与阿里巴巴开展跨境电商合作,已将国内产品销往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双十一”期间,参与网络销售额达2.8亿元,占洛阳市网络销售量的52%;2016年“双十一”期间,电商网络交易量达220万单,销量额近20亿元;2017年“双十一”期间,电商网络交易量达710余万单,交易金额近40亿元;2018年“双十一”期间,参与网络销售额50.1亿元。机电工程学院和洛阳云峰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共同筹建数控实训中心,把教室搬进车间,把车间当作教室,将学生融入生产线,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共赢发展的“校企一体化”协作育人。
二、校企合作的成效
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企业的各自优势,为学校人才培养、企业持续发展和学生成人成才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一)推进了学校课程改革
依靠企业现有的资源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行业、企业需求有机衔接,促使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发展紧密融合在一起。
(二)确立了人才培养标准
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深入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企业的专家、技术能手对学生手把手式的教学,确立人才质量定位,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适用性。让学生能亲身感受到企业的管理运作模式、人才需求情况及企业用人标准等知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开辟了学生实践平台
将企业作为学生经常性的实践基地,把学生分配在企业的各个岗位进行锻炼。其间进行创业、管理等主题培训,使学生感悟了真实的职业环境,受到真实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对岗位、职业的感情。
(四)实现了学生顺利就业
学生在学校接受基本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在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接受企业的文化价值。熟悉企业技术应用的过程和生产、管理的具体运用,积累了经验,提高了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