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厅手机版

以模式创新推进专业建设

发布时间:2019-04-28 09:57:26.0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办学就是在办专业。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既是院校建设的基本问题,也是院校建设的核心问题,同时还是在技术层面上影响和制约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首要问题。基于以上判断,立足新建院校的现实,我院尝试了一些新的探索,也收到了初步成效。
  
  一、对域谋划——构建专业群
  
  从院校外部来看,域既可以是国家、地方发展战略的交汇点,也可以是某种经济以及生产、生活活动范围,对职业教育而言,关注点则多在行业或职业领域。从院校自身而言,主要是他的服务面向,突出表现在其内部的专业设置、服务样式以及层次、类型、规模。
  
  国家航空业迅猛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快速推进、老区脱贫攻坚为我院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处在这三大国家战略的交汇区,我们确立了“面向航空业发展、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办学理念,“打造全国知名、省内一流的航空类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了“双航(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齐飞、空地(飞行人才培养和地面保障人才培养)兼训、产教融合、需求导向”的办学思路。
  
  以目标为引领,按照办学思路的设计,通过集约简并,在较短时间内,我们克服自身资源条件有限等困难,倾力打造了包括飞机机电维修、飞机结构修理、部附件修理等专业在内的航空机务类专业群,包括民航运输、机场安检、空中乘务在内的航空服务类专业群,以及包括定翼机驾驶技术、直升机驾驶技术在内的飞行类专业群。三大专业群的建设与我省、我市航空业发展相呼应,与信阳航空港临空经济区和军民融合航空产业园区建设合拍,为开展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打开了广阔空间。目前,学院与河南航空协会、山东航空协会及省内设有航空专业的院校和企业等8个单位,共建航空维修与实训基地协议已经签署,与东方航空、凌云集团等企业合作正在筹划、沟通、推进当中。
  
  二、对标设计——规划人才培养过程
  
  标即标准规范,从院校教育的角度看,其核心要件就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习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与职业规范要求的不协调,是造成学用错位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产教融合进一步深化的一大障碍。
  
  为解决相关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了三项主要措施:一是抓住职业能力具有高度实践依赖性特征,经筛选排序,将实训(实验、实习)作为主体,贯穿教学全过程,形成指向人才培养技能目标的一条轴线;二是嵌入职业资格认证考核课程模块,并与实训项目、科目进行初次整合加工;三是从完整的职业人塑造角度考量,融入必要的理论知识、学院个性化特色课程和活动课程,并进行第二次整合加工,构建起满足职业标准规范要求和学生个性成长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与其配套的课程标准体系,进一步的也总结凝练成了“一条轴线,两次整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模式,为提高学生企业实践的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化解了又一个技术难题。
  
  目前,针对航空机务、飞行等各类专业,包括CCAR——147部、CCAR——141部所要求的课程模块,已经进入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教学标准,进入到了课程标准体系当中。
  
  三、对点突破——搭建链接企业的桥梁
  
  从影响专业建设和教学展开的关键要素来看,一个是人才,一个是实训条件,这也是我们新办高职院校的难点问题。
  
  在人才建设上,我们主要做了两项工作。一是作为高端领军人才,学院先后聘请了航空界资深专家闫楚良院士、杨凤田院士作为特聘院士,并开始筹建院士工作站。聘请了国家民航总局原副局长、中国民航大学原校长杨国庆和中国民用航空维修协会会长(创办人)贺利等作为高级顾问。二是针对关键岗位人才配置上建章立制,设专业(群)架构师(来自于企业,具有一线工作经历和车间主任(相当)任职经历)、双师、骨干教师岗位,实施架构师主导的专业建设机制。
  
  在实训条件建设上,按照引进企业助推专业建设,车间教室一体化设计建设思路,学院与校园内部的泰蓝科技有限公司、河南中天航艺有限公司、智航科技有限公司等航空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了对三大专业群实训教学的有效支持。
  
  “以架构师为主导,对与谋划、对标设计、对点突破”总体构成了学院专业建设模式。目前,在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学院与辽宁翔瑞通用航空公司、西北工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建设通航机场和通航飞行器制造厂的意向初步达成。按照预定计划,到十月份,对应于三大航空类专业群的二级学院也将成立,产教融合的深广度必将得到进一步拓展,专业内涵与规模也必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