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厅手机版

河南高考改革2018年启动 不分文理科 考试科目“3+3” 录取要看综合评价

东方今报 发布时间:2016-08-24 10:45:46.0

8月23日上午,河南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出炉。新的招考制度,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2020年,初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2021年高考,河南将取消文理分科,高考总成绩为3门全国统考科目+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外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并增加听力考试内容。从2017年起,本科三批与本科二批合批录取,逐步减少普通本科录取批次。

  考生的总成绩
  
  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含外语听力)3个科目成绩
  
  高中学业水平3个选考科目考试成绩
  
  高校统一考试招生考什么?
  
  科目值不变,减少了现行的“文综”和“理综”考试科目。考试内容将会进一步增强基础性、综合性,加强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
 
  ■扩展阅读
  
  全国高考改革进程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多地相继公布其高考改革启动时间表和改革方案。截至目前,26个省市向社会公布其招考制度改革方案。在此前已经公布的25个省市中,2014年,上海、浙江两地率先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7年高考执行;山东、江西、海南、北京、天津5个省份,2017年启动,2020年高考执行;青海、湖南、广东、河北、四川、黑龙江、辽宁、贵州、西藏、江苏、吉林、重庆、山西、湖北和福建等15个省市2018年启动,2021年高考执行;甘肃、宁夏、广西3个省份2019年启动,2022年高考执行。
(记者 张静)

河南高考改革方案出炉 听听权威解读和各方声音

  ▶8月23日,省教育厅发布河南考生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对于这一牵动全省人民的改革方案,各方都有什么声音?
  
  ■权威解读
  
  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王继东:
  
  招考方案主要体现5大特点
  
  王继东介绍,我省招考方案主要有5大特点:
  
  ◎统筹各类教育招生改革。涵盖了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乃至继续教育的考试招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入学机会更加公平。加快我省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大学建设,建立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办法,积极争取国家以及相关部委的支持等。
  
  ◎高考招生录取机制更加科学。强化了高校招生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关联度,注重了高校招生对学生日常学习和综合素质的考量。
  
  ◎纵向流动的升学渠道更加多样。推进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部分考生提前分流。
  
  ◎学生的选择权得到更好保障。实现“学其所好”“考其所长”。
  
  (记者张静)
  
  省招生办副主任杜习民:
  
  综合改革前我省招录方式有哪些过渡性调整
  
  综合改革前期我省招生录取方式有哪些过渡性调整?省招生办副主任杜习民介绍,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从2016年起,将平行志愿投档的范围由普通高考录取第一批、第二批扩大到本科三批和专科普通录取批次(提前批艺术、体育、军事等除外)。
  
  第二,从2017年起,本科三批与本科二批合批录取,逐步减少普通本科录取批次。
  
  第三,要探索以专业优先的志愿填报方式和投档录取方式改革,这是本次改革的方向。
  
  (记者 张静)
  
  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陈保新:
  
  今后学生综合素质到底咋评价
  
  这次的“高考改革”,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被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陈保新介绍,综合素质评价,还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综合素质评价都“评价”些啥
  
  陈保新说,此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分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明确了每个方面的考察重点。
  
  如思想品德方面,重点是学生参与党团活动、有关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如到福利院、医院、社会救助机构等公共场所、社会组织做无偿服务的情况,并且明确要求不仅要看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内容,还要看参加的次数、持续时间等。
  
  此外,改变之前综合素质评价要按照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班级评价等环节为学生分别划分出不同等级的做法,强调通过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等基本程序,学生进行自我记录和整理,除了学业水平考试等少数评价内容外,一般不再划分等级。
  
  陈保新介绍,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为每位学生形成档案。
  
  新办法有啥特点:
  
  陈保新认为,首先在评价内容上更全面了。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几个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
  
  一是在思想品德方面,增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便于学校管理与记录;二是在学业水平方面,增加拓展性课程的修习情况,特别是竞赛以及与大学合作开设的大学先修课程、相关社会机构开设的课程或学校与社会机构合作开设的课程。
  
  此外,评价在操作上力求简便。陈保新称,这次没有采用有些省份按评价内容分类设计许多记录表格的思路,而是综合了几个方面内容的主要指标,设计了《河南省普通高中学生成长纪实报告》和《河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两个综合的表格,一个用于学生平时记录和学期评价,另一个用于形成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使评价过程简便、直观、易操作。
  
  陈保新介绍,在评价管理上,省教育厅开发了“河南省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为高中学校记录评价信息、上传事实材料提供便利。
  
  而有条件的学校也可根据《实施办法》规定的评价内容,在校园网上建立用于学生平时写实记录的评价系统。
  
  而重视阶段性评价也是亮点之一。陈保新说,在毕业生档案内容上,增加了学生自我陈述和教师综合评语,学生须采用纪实性的语言和典型事例撰写自我陈述,班主任和相关教师须在全面了解学生成长情况的基础上,撰写综合评语。
  
  ■建议
  
  如何实施与保障
  
  陈保新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此次出台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首先是要强化宣传培训。其次各个学校要制定出本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实施方案和细则,对教职工、学生及家长进行培训,指导学生规范进行写实记录,对记录内容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对举报事项进行核查,对失信行为进行追责等。
  
  陈保新认为,一定要确保评价真实可信。实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点是确保程序公开公正、内容客观真实。一是规范评价程序,确保学生成长过程记录客观,相关事实材料真实,做到有据可查。二是强化监督。通过建立公示、抽查、申诉、复议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评价公开透明、内容真实可靠。
  
  (记者 肖萌)
  
  ■各方声音
  
  高考改革扩大了高校招生自主权
  
  对于我省刚刚公布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郑州航院招生就业处处长陶文信认为,新方案扩大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更能促进高校努力提升办学质量。
  
  在陶文信看来,高校要应对高考改革,需要制定如何运用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方案。“综合素质评价如何用,用到什么程度,都需要向社会公布。”陶文信说。
  
  陶文信还表示,“同时,新的高考方案扩大了学校的招生自主权,也更能发挥学生的优势。”陶文信说,按照现在的文理科分科,学生在报考相关专业时,文科就必须考“政史地”,理科就必须考“理化生”。“实行‘3+3’后,就不同了。”他说,新的高考方案文理不分科,要求考生选考3个科目,计入录取总成绩,同时,对于学校来说,学校相关专业可以规定考生选择一门、两门或三门,甚至可以不要求。
  
  陶文信称,改革方案还能够促进高校努力提升办学质量,他说,明年二本和三本就要合并,会促进二本和三本院校提升办学质量。东方今报记者张静
  
  学生扬长避短不能“任性”   名师、学科组成重头戏
  
  对于此次我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郑州四中副校长刘继勋分析,无论对学生、家长、老师还是学校都将是一个新的机遇与挑战。
  
  刘继勋说,新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对孩子的要求提高了。这就意味着学生从高一开始,就要做好生涯规划、职业规划及倾向,而未来,如果能把事业、职业与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也将是最完美的组合。
  
  而家长们更是要在学生上初中以后,就要广泛搜罗信息,引导孩子做生涯规划。
  
  虽然选择权有了,但刘继勋认为,高校专业对选考科目的设置,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们在选择时不能太任性。
  
  另外,学生按课表按部就班上课也将成为历史。刘继勋解释,以前,学生或家长选学校时,更注重学校的名头、排名,但现在,学生有更多选择权选科目,大家将更看重某些学科,名校概念或将被逐步淡化。
  
  (记者 高冬丽)
高考 我们怎么追上时代
  ▶河南高考改革方案千呼万唤始出来,虽然全国很多省份此前早已公布,但很多人仍旧会有深深的违和感。
  
  ▶学生选择更多了,考试科目、英语考试次数、高校录取方式都有了很大的不同。新的招考制度,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正式实施,无疑,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把学生解放出来 别忘了解决“甜蜜的烦恼”
  看了昨天出台的河南高考改革方案,已毕业或未毕业的大学生们,有没有恨不晚生几年的感慨?那种对“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的突破,看上去还真有点让人羡慕嫉妒恨。
  
  啥叫“以人为本”?这仿佛就是了。在自己的学业、专业和学校的选择上,考生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而“把选择权还给学生”,似乎也是这次改革的核心理念。这不是瞎吹的。仅在考试科目设置上,这次的“3+3”,就有了更多的选择。以往是在“语数外”的基础上,只能选择文科或理科的3科;现在文理不分了,语数外之外,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六科中,你可以随便选。这得有多少种组合,你热爱文科的历史,也不必再去抛弃理科的化学,想怎么混搭就怎么混搭。既可以全面发展,又可以满足个性化需求,这种感觉似乎很爽。此外,英语可以考两次,招生录取上,高考成绩之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也要参考进去了。这种改变以往“一竿子打死”现状的改革,可谓史无前例的进步了。
  
  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对考生而言,当然很爽,但选择权多了,也会“乱花渐欲迷人眼”,“甜蜜的烦恼”油然而生。这也不是故作吓人状。且说在新方案中,虽然在录取上有了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更多的选项,但唱主角的,还得看高考成绩。这一点想必都心里明镜似的。
  
  对学生而言,自然一进入高中,就会明确自己的主攻方向。问题就来了,三年后你要选考哪些高考科目,必须及早做出决定。不要小看了这个科目的选择,它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近的来说,这会影响你的高考成绩;再远一点说,还会影响到你的大学及专业的选择、大学学习的质量,以及毕业后就业的质量。说“一选定终身”,或许有点夸张,但也基本能说明实情。
  
  就高中的实际学习生活中,选科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要知道,在理、化、生、史、地、政这6个科目中,同一个科目,有的学生只将其作为学考科目,有的学生则会将其选定为高考选考科目;学考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即可;选考属于选拔性考试,将在高考中面临激烈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中学很可能在每个科目中都分成“选考班”和“学考班”,实行分层教学。你要不事先定下自己的“选考”、“学考”科目,恐怕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手足无措。
  
  此外,在选考科目中,学校也会根据未来招生及就业的情况设置课程。比如有的科目(如物理)由于未来就业形势更加乐观,在高考招生中专业口径更宽,选考的学生会门庭若市,学校肯定会重点打造;而有的科目可能与之相反。你不得不进行全面的评估,究竟选哪一科更有利于高考和就业。这些对于学生而言,并不容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更多的自由选择权利,可能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学生有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也是值得担忧的。
  
  所以有人说,别以为新高考只和高三学生有关系,其实并不仅仅影响到高中、中考,甚至也会影响到幼升小、小升初的学生。为什么会影响那么大?一个重要的方面,恐怕就是要更早地培养学生学业选择方面的能力,而且越早可能越好。
  
  从学生的“甜蜜烦恼”来看,新高考方案虽然进步很大,但依然有需要改进和完善的空间。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著名教育专家熊丙奇曾分析说,真正有效的高考改革必须同时对应录取制度的改革,即打破现在的集中录取制度,实行招考分离,实行考试社会化、学校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如果高考只是对学生的评价性考试而已,各大学能实现自主招生,结合学生的高考成绩、中学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中学综合表现和大学面试考察来评价、录取学生,那么,目前科目改革的效用将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当然,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需要时间来论证。但我们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未来未必不可期待。
  
  (评论员 李长需)
取消文理分科 让兴趣多飞一会儿
  今年,我亲戚家出了两个高考生,一个一本,一个二本,均为文科生。因固执地认为自己理科不好,俩孩子填志愿一门心思找偏文院校、偏文专业,甚至让我帮忙挨个学校、挨个专业查询将来学习啥课程。
  
  如果她们2018年秋才上高中,也许就不用这么纠结了,因为届时河南省高考取消文理分科,偏文偏理的标签消逝在风中。
  
  河南已经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取消文理分科备受关注,这意味着长期存在的“非文即理”的“文理分科”被终结,也意味着“学文还是学理”的必答选择题不再摆在高中生及其家长的面前。改革后的高考科目,除了数学、语文、外语以外,考生将在地理、历史、政治、生物、物理、化学六门学科中,任选三门。
  
  该消息一出,有人感叹“生不逢时”,有人庆幸已高中毕业。我个人倒是非常支持取消文理分科的。
  
  首先,取消文理分科意味着学生在科目上有了更大选择性,也利于引导学生认真地学习每一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
  
  经常有家长在交流中感慨,自家孩子偏文或偏理,日常学习中刻意避开某一类学科,为了高考更是抱着某一类学科死读,久而久之两极分化愈加严重。而偏文偏理也会影响家长的判断,带着固有认知去培养孩子朝着偏科的道路继续行走,反而不利于培养孩子将来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此外,过早地让学生选择分科,会导致文科生自然远离化学、物理,理性思维和科学思维有所欠缺;理科生则会淹没在数字中,规避阅读经典、人文社科等,同样知识面狭窄。甚至,有的本来文理都不错的学生,错失在步入大学校门前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机会,也不了解自己真正的能力和兴趣。我身边有做大学教师的朋友,在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他曾感叹高中文理分科的影响,称班上的孩子有的一看就是高中学理科,因为文史知识太欠缺,连表述观点都硬邦邦的;有的孩子则可谓是出口成章,文章写得那叫一个漂亮,可碰上偏理的科目就傻眼了。“高中时偏科,到了大学还是偏科,影响专业学习甚至就业。”这位教师认为,取消文理分科,便于老师多元评价学生,也更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其实,除河南外,全国多地高考改革方案均明确提出取消文理分科。毕竟,高中属于基础教育范畴,要给孩子提供多元的成长环境,培养学生更宽泛的知识面,基础扎牢实了啥都好说。
(评论员 赵丹)
高考改革要防止应试教育见招拆招
  每一次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都能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可以看出这次高考改革的力度不小,考试科目、英语考试次数、高校录取方式都有了很大的不同。
  
  我自己当然也是高考改革的拥趸,因为说起来,我也是高考改革的受益者。我们那时新课标的文综考试的考题很多都是理解分析类的,甚至还会牵涉到古文知识。我虽然记忆力一般,但是可能因为看过一点杂书,理解力还算不错。所以即便我连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都背不全,但是在相关考题上却也不会得分太低。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套新方案提出后,社会往往马上就能反馈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应试套路。当年我们在得知高考英语不考听力后,英语老师甚至连发音都不好好教了。害得我在大学加入青年英语沙龙后,见人就尴尬地说“pardon”。我也是那时候才发现,我周围的大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口语差到了哪种程度。一场英语演讲比赛,一个班能参加的人寥寥无几。我们协会也因为提供口语培训盛极一时,大清早去教学楼,必见一群二十多岁的大学生会员扯着嗓子练音标。不知情者,会以为自己遇见了一群发情的母狒狒。
  
  这次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给了学生们很大的自主权,可以在副科中选考三门,而不必纠结于文理分科。但是这种自主权会不会在实际应用中被见招拆招,还不得而知。根据上海先行的类似改革经验,物理是在大学专业中覆盖面最广的,所以一些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甚至将这种“自选题”变成了“必选题”。
  
  除此之外,选考三门需要完善的走班制度的支持。但是目前大部分高中教学资源有限,特别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高中,学生们做出选择之后,必然会造成教育资源分配的失衡。我读大学的时候,学校为了防止学生扎堆选某课,专门搞出什么抢选的幺蛾子。这种情况下,有无电脑和网速甚至成了决定性因素。这种自己造成的“手慢无”,也不好找学校理论,可谓高明。那么有的高中会不会也“致敬”这种做法呢?目前也同样是不得而知。
(评论员 陈思)

相关文章